
▲ 1973年,陈子庄在成都寓所作画。
陈子庄是天府之国孕育的一朵奇葩,从四川荣昌农家的放牛娃,到习武画画、行走江湖结交豪俊以期报效国家的侠士,再到沉潜绘事、纵横纸上、有匠心的画家,陈子庄的艺术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一幕幕,“逃逸”似乎成了他的基因,他不断地“破中求立”,坚持探索艺术的天趣。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传统与创新、西方和东方始终是中国美术家在实践中绕不开的话题,中国画价值体系在诸多争论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陈子庄的艺术则有力回击了中国画危机论。他从中国画内部“破竹”重构,寻求中国画本体语言的重振,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绘画风格,那些尺幅不大的作品仿佛牵着八大山人、齐白石的手穿越而来,简单、直接,又很现代。
1955年,时年42岁的陈子庄成为四川省文史馆最年轻的馆员。一大批四川文化名人云集于此,促使他在文化艺术上有了长足进步。陈子庄生命中的后1/3时间都在成都度过,他将这20年的生命旅程专注于绘画上,力图形成一番崭新的面貌。
陈子庄在成都生活的20年可分成3个艺术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6年至1966年,可称之为陈子庄艺术生涯的探索期。这10年陈子庄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安宁生活,他潜心研究大写意花鸟,兼有山水画作品。探索期的花鸟画笔墨生辣、构图简练。陈子庄对于题材的偏好始终源自对生活和经验的感知与观察。这个时期,他也着力山水画的表现,数量不及花鸟,用色三两,尤好浅绛,皴擦点染,干湿相间,用笔生辣朴拙,构图简约奇崛,初显个人特色。
第二个阶段从1966年至1969年,陈子庄的生活与艺术进入了停滞期。安宁的生活仅过了10年,1966年陈子庄陷入困厄,生活秩序不同往日,一家七口人仅靠省文史馆按月发放的60元艰难度日。陈子庄经历了生活与艺术上的短暂停滞后,进入沉淀期。屋漏偏逢连夜雨,1968年,陈妻张开银携孩子们去犍为亲戚家避乱,幼子寿眉在夹江溺水而亡,直接导致张开银精神失常,而长子于外地工作,另外两子也被迫去农村。1968年是陈子庄人生低谷,这一年,他改号“石壶”,又自刻“石壶五十五岁之后作”印章数枚。原本安宁的生活竟成如此模样,陈子庄的身心每况愈下,辍笔不耕。直到1969年冬天,又“勉强”重新捉笔作画一二。
▲ 蜀山册之六(国画) 陈子庄
1970年至1976年是第三个阶段,陈子庄将创作重心放在山水写生与创作上,同时也创作少量的花鸟画,艺术迅速进入成熟期,并走向个人艺术的“黄金时期”。在《陈子庄年表》上,关于1970年至1971年记录尤其简单。然而,将1972年的作品与遇到困厄之前的作品对比,从创作题材类别的数量、笔墨、风格的较大差异中,可以推断出1970年和1971年,陈子庄对艺术本体语言、画史、画论等有着深入的思考和钻研。客观来说,这两年的时光为他艺术上的自我革命提供了机会。1972年至1974年,陈子庄不断外出写生、整理画稿,行走在成都周边的龙泉山、凤凰山,又往南沿武阳江东下一线,以及继1964年之后第三度造访夹江等地,再前往川西北绵竹、汉旺地区。或许在许多人看来,3年时间对于一位画家而言着实太短,然而陈子庄在这3年中创作了大量精品,并在1974年进入个人创作的巅峰。1972年,陈子庄创作了《龙泉山水册》,标志着他的山水画进入成熟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还包括《大病后补题册》《廿四纸册》《石壶绘画扇集》《丙辰寄赠册》等。1974年,陈子庄迈向个人艺术的高峰。《雨霁》《村趣》《春之晨》《崖下溪桥》《燕子崖》《秋爽》等作品皆显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蜀山册》等作品所用纸为改进后的夹江纸,更能表现陈子庄笔墨用色的独特。《汉旺看山归来册》以华滋浑厚的笔墨呈现出川西地区不同于川中丘陵山水的巍峨气势,在浓荫蔽日的“象外千峰”中展现画家“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艺术追求。
不得不说,陈子庄在写生中获得了丰厚的滋养。他之所以如此倚重写生,与他对写生现场的珍视有莫大关系。我们从作品与速写稿的对比中可以发现,陈子庄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尊崇了写生稿,在画稿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炼和完善。其关门弟子陈滞冬曾在1972年与陈子庄等人一同沿着武阳江东下写生,陈子庄在这次写生中得画稿数百件。陈滞冬认为,陈子庄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场感的尊重与刻意保留”。在部分苍茫繁茂的作品中,流露出陈子庄曾着力于对黄宾虹的研究与学习。然而,陈子庄并未拘泥于此,他又以速写式的用笔节奏和线型组合形成了一套跳出“黄氏家法”的新面貌。基于对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研究和理解,陈子庄认为传统中国画艺术有着一种“衰朽”的氛围,而生稚的天趣是“逃逸”出这种氛围的法宝。因此,天趣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过程。陈子庄总结自己的画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境界的生趣盎然,天机活泼。
陈子庄从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中跳脱出来,向着艺术的“超逸”迈进。他的艺术实践或许在暗示,客观存在的评价方式、传统技法体系并不能束缚人的主观能动性。艺术创新不是与传统决裂,不是凭空而降的无中生有,而是一种认知上的解放,并能把它加以落实。或许,正是这种精神所建构的能量场,吸引着我们不断靠近他。
2023年是巴蜀大家陈子庄诞辰110周年。谨以此小文,怀念这位充满“天趣”的老者,是他用自己的努力与尝试使得百年以来在传统进程中趋于停滞的中国画有了更多可能,激励着后来者继续探索和研究中国画的未来:一方面,在中国画外延的基础上,还能吸纳哪些新的营养;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画这口井,尤其是以笔墨为基础的写意画的这口井还能打多深,还有没有活水可以冒出来。
(作者系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2023年7月30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半生侠义半生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