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可爱的小戏《五脊六兽》:一段旅程 讲述中式审美的生死圆缺

2023-11-01 13:36 来源: 文旅中国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走遍天下,游遍天涯,人心比水远……”一段充满天津时调风格的吟唱日前在北京城南的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唱响,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出品的可爱的小戏《五脊六兽》亮相“传统焕新计划”项目的舞台。

明快简洁又充满传统风味的曲调,吸引观众跟随主人公的嬉笑怒骂,走进这段离奇荒诞的故事,探讨人生旅途上的生死抉择。

“轻松”诠释生死主题

“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这句经典独白,成为其之后五百多年间,中外戏剧人一直在讨论并尝试呈现的主题。

2016年,年轻编剧、导演杨浥堃创排可爱的小戏《五脊六兽》,轻快灵动的风格和诙谐幽默的手法使整台剧目呈现出“小而美”的审美风格,更是以新颖的视角和形式诠释了“生死”这一传统且沉重的话题。一经亮相,便得到业内外的点赞,首演至今收获了诸多奖项和国内外戏剧展演的邀约。

《五脊六兽》演出剧照

“五脊六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安放的兽件,同时在北方俗语中还有‘心烦意乱、忐忑不安’的意思。”杨浥堃介绍,“小戏《五脊六兽》即通过一对没着没落的父子,特别是儿子小诚的眼睛,关照了一段意在结束生命的纠结尴尬的旅途。”

明代永乐年间,一对父子由北至南行购“冥途路引”——当时通往另一个世界、进入轮回的护照——这个荒唐的故事充满了中式的黑色幽默。“我的追求是切口小、体量不必太大,但是不肤浅,希望它轻盈、有趣。”她说。

如何围绕着这张“冥途路引”做戏?2014年,尽管有了最初的想法,但杨浥堃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一直到2015年,一位大学师妹的外婆受骗、却不愿拿钱消灾而愿意等待死亡、最终平安无事的“闹剧”给了她灵感。

“一个平凡的老人与骗子之间,因为对生命、死亡的看法不同,碰撞出了喜剧效果。”她说,“生与死、去与来,本是一个很大的抉择,可就在这样小小的喜剧中杯水波澜见人物。”这一段故事后来成为剧中第二篇章的主要剧情线索。

中式哲学和美学创新回归

舞台中央,直径三米的月亮背景或升或降、或明或暗,在时空变幻中预示着老诚一家的阴晴圆缺、生死离别;一桌一椅,移步换景,时而化作父子二人南下的交通工具,时而变为老诚的最终归宿“棺材”……小小的剧场空间,简洁的舞美设计,将极简留白的东方美学风格发挥到极致,却给了观众千山万水、无穷的想象。

四位演员的表演也是返璞归真。随着剧情的变化发展,有时呈现出剪纸动画一般充满颗粒感的肢体表演,营造出轻松温情的氛围;有时又配着华尔兹圆舞曲的节奏,跳出丝滑欢脱的舞步;而与木偶的互动,带有些许的童趣,同时引发对于人生真假虚实的思考,以及“我是谁?我在哪儿?”的灵魂拷问。

《五脊六兽》演出剧照

此外,男女演员的反串,独白、旁白与对白的交织,都从不同层面体现了人的多面性以及生活的复杂性,尤其老诚“我很知足”和小诚“我很难过”的对比,让观众在老与新、死与生的矛盾冲突中,发现不同人对生命的不同态度……整部戏呈现出一种“忧伤的调皮气质”。

《五脊六兽》演出剧照

《五脊六兽》立足传统的同时,在不断寻找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更多路径。跳跃式的剧情结构,当代语汇的加入,天津时调和单弦、琵琶与电子音乐、交响乐碰撞,又让整部剧打破了时空的阻隔,融汇中西、联通古今。 

此次“天桥版”中,新加入的两段华尔兹音乐让主创和观众耳目一新。一段用在序幕中,老诚在舞台上滑步徘徊,初寻“路引”;一段用于尾声,老诚获得“路引”走上黄泉路,演员们戏称这段为“招魂华尔兹”。首尾之间,老诚在明快的节奏中跳完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圆舞曲。

戏剧人的成长一直在路上

作为青年编剧,杨浥堃是幸运的,除了入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2021年还进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编剧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曾三次获得田汉戏剧奖,以及乌镇戏剧节最佳戏剧奖、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等。“很感谢各类‘扶青’项目,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戏剧人有了成长的孵化平台,被更多人看见。”杨浥堃谈道:“这些扶持资助,不仅为我们省去了前期成本,还能让大家在一起多多交流切磋,真正地帮助我们成长。

除了外界的帮扶,年轻戏剧人内生动力的持续增长也很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的专业学习、生活积累和艺术历练。

“生死是最不随人愿的事情,我们只能在舞台上任性一把。”七年过去了,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杨浥堃对于人的生死轮回有了更新的认知。主创团队中的其他伙伴,也是如此。剧中老诚的扮演者杨映宇,如今孩子已经三四岁,真正成为人父之后,他对老诚的理解更加成熟,在表演上也主动做了调整。杨浥堃说:“经过多年沉淀,大家的表演更加舒展自如。尤其老诚小诚父子关系更加密切坚固,人物立起来了。”

“传统焕新计划”艺术装置

谈起参加首届“传统焕新计划”的感受,杨浥堃颇为兴奋:“这个项目内容太丰富了,包容了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年龄代际的艺术家。大家互相学习,探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方式新方法,收获很大。”她特别喜欢天桥艺术中心大厅里树立的项目水牌,“所有的剧目名称都挂在上面,就像我们大家在一起,瞬间就感受到满满的力量感和幸福感!”她说,“这个项目一定要年年都办呀。

对于年轻戏剧人,杨浥堃建议,一定要在事业上坚持初心、勇敢尝试、耐心等待,经历了人生的阴晴圆缺,终会看到希望、收获梦想。

(图片由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提供)


责编:朱立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