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发布了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涵盖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展示、沉浸式街区/主题娱乐四大领域。本文选取其中的示范案例,剖析其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推动沉浸式文旅产业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新作为、展现新气象的创新实践、良好成效、典型经验。
《遇见大庸》:
探索多空间沉浸式演艺新方向
中国文化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暑期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湖南张家界迎来了客流高峰。在张家界大庸古城上演的多空间沉浸式演艺《遇见大庸》每晚连演两场,几乎座无虚席,十分火爆。作为刚刚获评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的示范案例,该演艺项目显现出强劲的市场吸引力。
张家界古称大庸,《遇见大庸》以此为名,演出时长60分钟,以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为主题,串起行进式体验的五大风格鲜明的情境空间,从明代大庸将士英勇抗倭的民族史诗,到桑植儿女送红军的革命壮举,抒写了大庸男儿保家卫国的忠义和大庸女儿为国守家的忠贞,在一幕幕荡气回肠的大戏中体现中华儿女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精神。
作为沉浸式文旅新业态,《遇见大庸》最大的创新在于将张家界大庸的古国文明与明清鼎盛的市景乡情重构成连续的情境空间,实现了旅游演艺的多空间沉浸式情境互动体验。
在《遇见大庸》剧场2.4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内,共有5个表演空间、349个行进式车台座位,用近3000平方米的LED屏以及可360度旋转的移动式沉浸观演骑乘装置系统,结合国内领先的声光科技及全息技术、舞美造景、机械开合、特效演绎等方式,巧妙地展现了张家界的三千奇峰和八百秀水,让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科技赋予的魅力,领略大庸文化的精髓,体验精彩的视听盛宴。
▲ 多空间沉浸式演艺《遇见大庸》 演出单位供图
观众从检票口进入,经过数层青苔瓦片逐步“下沉”,仿佛正进入历史的地层,前往古代的大庸。来到演前空间——一条复原的大庸古城街区,历史的活化穿越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来到了剧中”。随后步入演出空间,349个360度旋转座椅统一固定在大型台车之上。这部先进的机械承担了将观众从第一演出空间向第二演出空间移转的任务。同时,它扮演着古老澧水上的一条大船,载着观众驶向张家界地标式的南门码头,进入新的剧情。与场景结合,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荡舟水上的融入感。
演出过程中,观众随座椅旋转观看不同方向的表演,场景切换出其不意,完全打破传统演艺项目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第三堵墙”。观众一会儿泛舟澧水之上,一会儿身处山崖之下,一会儿来到汹涌波涛之巅,一会儿在高空俯视悠悠古城,领略情感的沉淀,最终矗立在张家界的群山之间感悟人生与精神,领略多空间行进的沉浸式演出之美,感受移步换景的新奇体验。
“为了提升演出场景的质感,我们的创意团队分别在5个演出空间制作了城墙、街道、桥梁、山体、亭台、牌坊、战船等情景,屏幕画面与大量实景结合,打造了一个四面皆是舞台的剧场。”张家界大庸古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覃鸿飞说。
在沉浸式演艺中,声音是观众得以实现沉浸的重要一环。覃鸿飞介绍,《遇见大庸》采用曾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的高端智能演出管理系统,结合独立自主研发的一套颠覆传统扩声模式的全景多声道系统,为沉浸式演艺赋能。根据编导团队的需求,由声效艺术设计师深度参与声效解决方案,塑造演出的空间质感、设计观众与演员的互动关系。
《遇见大庸》不仅有炫酷的科技感,还有浓厚的文化味。演出将非遗与民俗纳入剧情,不仅体现了张家界在地文化中过赶年、摔碗酒、哭嫁等土家风俗,还恰如其分地挖掘和编创了民间传说、澧水号子、桑植民歌、茅古斯舞、西兰卡普等当地特色文化元素,让观众沉浸式走进大庸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之中。
专家评价,《遇见大庸》是一部家国情怀的史诗,也是一部人间真情的传奇。剧中体现的大庸男人的血性、女人的坚贞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缩影,通过历史人文故事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让观众不再是演出的“看客”,而是历史故事的“亲历者”,走进剧中了解张家界的前世今生。
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强,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成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湖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遇见大庸》正是张家界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让沉浸式演艺向更高层次迭代的有益探索。
夜游锦江:
寻成都烟火浪漫
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月光与灯影交相辉映的锦江之畔,青年钢琴家汪扬以一曲悠扬舒缓的《春江花月夜》,邀观众共赴一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人间盛景……今年端午假期,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夜游锦江”项目在音乐码头特别定制打造的“夜游龙门阵”首次惊艳亮相。游客、市民在驻足欣赏演员演出的同时,还可以在文创好物荟萃的创意集市中,尽情淘购心仪好物。
自古以来,桨声灯影夜航船便是颇具诗意氛围感的夜游活动。近年来,锦江区积极推进文旅市场消费升级,突出集群联动,探索营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夜游锦江”便是其中一张亮眼的名片。项目自启动以来,凭借着独特的路线规划和丰富的主题活动成为成都热门的夜间消费新场景。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夜游锦江”项目累计接待游客9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67%,其中省外及境外游客占比47%,累计收入12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84%。
▲ 夜游锦江 钟 亮 摄
华灯初上,位于锦江区的东门码头早已排起了长队。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与“李白”“杜甫”一同穿越古今、畅谈诗词,还能现场观看古彩戏法、茶百戏等特色表演。“大熊猫是我以往对成都的唯一印象,而‘夜游锦江’带我了解了成都的过往,重新认识了一个诗意成都。”刚刚下船的杨女士兴奋地说。
北起活水公园码头,南至东湖公园,“夜游锦江”以“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串联起10公里水上游线,将成都历史文化中的人物、文物、场景等卡通化、情节化、时代化。在东门码头、十二月市、安顺廊桥等点位,设置了一系列互动性节目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体验过“夜游锦江”的乘客,不会忘却成都夜晚的繁华:东门码头上,人群熙攘,烟火璀璨;十二月市博物馆集合了关于成都古代市集的全部想象;诗圣笔下“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盛景变得愈加生动、活泼……
2022年国庆节期间,“夜游锦江”再次提档升级,游船从4线齐发,串联起10公里浏览路线,与太古里、天府熊猫塔、望平街、兰桂坊、1.314爱情专线、九眼桥等夜间经济触发点,将锦江夜色场景转化为文旅消费力。仅2023年新春期间,“夜游锦江”共计接待18万人次,消费人数增长580%,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为谋新求变,“夜游锦江”还不断升级迭代各类活动和场景。今年“五一”假期,“锦江夜行”创新推出“寻味锦江”“西行锦江”“烟火锦江”“乐游锦江”4条精品线路,同时联动十二月市博物馆,以重现“成都十二月市”为切入点,对文创市集迭代升级,从一平米看锦城微展览、集市氛围布置到老成都零售IP复兴、文化场景打造等,在沿袭千年商业基因的基础上,融合新消费、新场景特色,赚足眼球和人气。此外,为让游玩体验更加新颖化,围绕跨界融合,“夜游锦江”还推出“游船+运动”主题线路、《望江犹记锦官城》沉浸式剧游等活动。
依托锦江沿线的不同空间节点,“夜游锦江”还将继续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内涵,不断将在地文化符号转化成独特的在地文化标签,打造多个具有代表性或辨识度的文化场景新IP。例如,围绕“旅游+体育”“+研学”“+社交”“+文化”“+美食”“+音乐”六大主题板块,打造锦江夜行徒步产品、锦江研学亲子产品、沉浸式水上社交产品、水上餐船和围炉煮茶等特色产品。值得关注的是,以成都大运会为契机,“夜游锦江”还将开通水上公交“锦江水巴”,引进新能源动力船只,依托5G、AR等技术推进游船硬件智能化改造,打造“水上美食”“水上电影”“水上会务”等高品质特色服务,不断满足市民游客的更多需求。
对老成都而言,“夜游锦江”是锦江生活的补充,是找回童年记忆、传承蓉城文化的重要纽带。据悉,围绕该项目,锦江区近年来深挖锦江街巷肌理和历史文脉,精心打造1.314爱情专线、华兴街、黄伞巷等33条“夜市样板街巷”,加快培育商圈潮购、街巷漫游、文艺展演、美食品鉴等10类夜间消费业态,探索“以旅串景、以旅兴业、以旅兴文、以旅连片”的旅游发展新模式,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新体验。
沈阳中街步行街:
安心游中街 无处不沉浸
中国文化报驻辽宁实习记者 贾晓东
7月4日,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中,沈阳中街步行街获评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这是沈阳中街继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荣誉。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把沈阳中街这条有着近400年历史的老街按照“四态交融 三美合一”的发展战略进行改造提升,用老建筑、老胡同、老字号、老故事等特色资源,为置身其中的游客讲述着沈阳的历史文化。
▲ 沈阳中街路演 沈阳市沈河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供图
在综合改造提升过程中,沈河区在保持历史文脉和城区肌理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微更新、微改造,统筹兼顾风貌整体性、功能协调性和文脉延续性,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与建设改造相融合,通过文化元素的巧妙叠加,提升建筑文化内涵的张力和魅力。比如,在中央里项目建设中,将以旮旯院、邓公池为代表的满族民俗文化和名人文化,有机融入景观建筑之中,让品尝美食的过程变成了品鉴满族文化的体验过程。同时,针对性地推进历史文化与业态植入的有效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的互融共促,为传统场景注入时尚和科技元素,打开消费和叙事的空间。
中街头条胡同是一条有300年历史的街道,它是一部活着的历史长卷,也是一部美食的百科全书。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扇木门,都在诉说着沈阳的故事。那些老式的自行车和收音机更像是历史的注脚,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在这条街上,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从非遗佳肴到满族特色食品,从中华老字号到“网红”小吃,每一口都是一种文化的体验。
走出古香古色的头条胡同,游客迈进近乎魔幻的场景——剧本秀一条街。“明天没事,我们去中街约个本呗!”每到傍晚,大批年轻人在此休闲逛街购物,还对沉浸式戏剧表演、沉浸式剧本秀等文化演艺、娱乐项目非常青睐。
今年初,规划面积约1300平方米的辽宁晟京坊剧本秀沉浸式文化娱乐产业园落户北中街,初步形成“沉浸式剧本娱乐产业基地+文旅”区块链,为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激发内生动力。辽宁省文旅协会剧本娱乐专委会会长张振群表示,沈河区剧本秀行业发展迅猛,2019年区域内已汇集130余家相关企业,产值达2.5亿元。不久前,辽宁剧本秀产业大会暨剧本秀产业园推介会在沈河区举行。会上,来自国内400余家剧本秀行业头部企业代表畅谈如何用剧本秀赋能文旅产业,并与商业街区深度融合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沈河区文旅产业振兴发展大会现场,西华北里沉浸式消费综合体、中街元宇宙潮流综合体项目、中街小津桥焕新慢生活世界项目3个重点文旅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额约19.4亿元。
小津桥焕新慢生活世界项目负责人、辽宁添壹文旅集团总经理张麒说:“该项目规划面积逾1.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亿元,是辽宁添壹文旅打造的全国首家传统与时尚场景相融合、文旅功能属性与产业孵化功能并存、创新业态内容+创新经营模式的文旅休闲零售综合体。项目从选址到签约只用了2个月时间,预计今年‘十一’开门迎客。之所以这样迅速,是因为我们不仅被沈河区整体的商业环境、营商环境所吸引,沈河区良好的文旅产业发展氛围更让我们对投资信心倍增。尤其是中街区域的‘沉浸式氛围’,与我们的运营理念不谋而合。”
据了解,项目将打造水族世界、莫奈花园、新中式茶文化街区、萌动今生宠物世界、城市露营五大文旅体验场景,并首创核心商圈城市微度假概念。项目建成后将对沈河区、沈阳市乃至东北地区文商旅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安心游中街,无处不沉浸!在各大文旅企业相继入驻的同时,“古城游园会”“非遗馈赠”“换装游古城”“盛世古韵”“古城不插电”等活动在沈阳中街轮番上演,各种沉浸式复合场景为游客和在地居民提供新型的社交空间。
“五一”期间,以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陈列馆为代表的旅游景区和以中街步行街为代表的核心商圈,累计接纳游客470万人次,销售总额4.48亿元,同比增长201%。端午节期间,仅中街步行街游客就超140万人次。
“沈河区将凝心聚力,坚定推动文旅产业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突出重点,全力抓好文旅产业振兴发展中的各项重点任务;强化保障,凝聚推动文旅产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沈阳市沈河区委书记林宇航表示,今年国庆期间,沈河区将在沈阳古城为游客和市民打造一场更为精彩的文旅大戏。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让运河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中国文化报驻江苏记者 王 炜
盛夏时节,暑气正盛,然而丝毫没有阻挡游客前往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的热情。门外排起长队,馆内人潮涌动,不少家长利用暑假带着孩子前来参观游览,同赏“运河文化”。穿行于“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商铺间感受着运河城市古时的繁华;打卡“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开启奇妙的穿越京杭大运河之旅;博物馆深度沉浸式展览展示给游客带来别样的观展体验,令人流连忘返。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扬州三湾风景区,总建筑面积约7.9万平方米,是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的专题性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2021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运用传统与现代展示手段,以多样化的形式,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满足观众多样性的观展需求。
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展览总体定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上的舟楫”“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 3个常设展、“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运河湿地寻趣”等6个专题展、“河之恋”数字化沉浸式展览、1个展演传统戏曲的小型剧场、1个青少年互动体验项目和2个临时展厅,整个展览展示设计突出体验性、互动性,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感。
▲ 观众体验沙飞船多媒体互动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供图
展馆以大运河文化为基石,融合数字化新技术手段,展现新视角,提供新体验,满足观众全新需求。展馆通过大型环幕场景搭建、多屏融合技术、抽象化和符号化的多媒体语言、互动多媒体和沉浸式体验作为展区主要呈现内容,结合人体红外感应、AR、全域投影实时渲染等新技术呈现历史,打造现代体验空间与沉浸式古代场景。展馆将高质量数字化科技手段运用到展览展示展演中,从展馆物证的聚合开始探索数字介入,以“实体体验+虚拟体验”“科技+艺术+文化”等理念,融入差异化数字技术,激活馆藏资源,营造出展览的沉浸氛围,不断延伸多场域沉浸式体验边界,诠释传统文化创新。
展览将所要展现的背景、文化等内容融于展线,有序地开展叙事,牵引观众的注意力。展览“河之恋”以空间结构为架构,通过无隔断和造型艺术布局,充分实现空间与影片双重意义的无缝衔接。以“水”“运”“诗”“画”四个章节的象征意义,通过抽象化、符号化的多媒体语言勾勒出对“流动的文化”的唯美想象。运用“科技+艺术+文化”将写实的自然人文风光与抽象的视觉艺术相结合,构成震撼的视觉画面,让观众“沉溺”于景与画构成的世界中。展览“运河上的舟楫”以时间线为基本脉络,以实体体验结合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讲述大运河舟楫的演变,通过实体船模与虚拟多媒体智能交互传播,打造古代运河旁古今时光穿梭。展览空间错落有致,是现代博物馆展览与沉浸式古代场景的结合,打破参观的视线限制,充分利用空间层高特征,营造丰富的观展体验。
“沉浸式体验超赞,无论是‘5G大运河’还是‘大运河街肆印象’都很有情调,让人身临其境,如同回到历史上的运河沿岸。我觉得很自豪,带孩子一同前来,既是旅游,也是学习。”来自南京的游客李女士说。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看到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还可以通过馆内的历史场景设计以及真实业态的再现,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运河故事”加以串联,以真实的视觉、触觉、听觉体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之旅。
数字赋能、科技沉浸,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历史脉络与数字人文技术串珠连线,让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我们将进一步以传统文化为基底,通过多元化体验方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沉浸式展览中艺术审美的提高和受众沉浸感的增强,让大运河承载的老记忆焕发出时代魅力。”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
2023年7月21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创新消费场景 激发消费活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