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人爱面食,对馒头的迷恋不分地域,鲁中、鲁南、鲁西北以及胶州半岛,馒头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角,而馒头这种面食,人们也会创新出无数做法,屡次被网友刷上热搜的“花饽饽”就是其中一种。
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饽饽”又名“波波”,饽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馒头。但是大饽饽同馒头相比,要比馒头大三四倍,也不是单纯的馒头样子,而是做成各种形状,就像工艺品一样,美极了。
在山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过大年,蒸饽饽,期盼来年的日子蒸蒸向上、红红火火。大约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各家就开始蒸大饽饽了,一直能持续到年根,每家都蒸上好多,整个正月都不用做面食了。待蒸熟凉透,点染五彩缤纷的颜色,用以祭祀、观赏、食用或馈赠亲友。
花饽饽制作工艺复杂:和面一发面一揉面一捏型一雕刻一锅蒸一上色,再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是民间托物寄情、喜庆丰收、祈福纳祥的生活艺术品。“指尖流转一花开巧手揉捏百鸟来。龙凤人间何处见,而今相伴落面台。”一团团柔软细腻的面团在手指间肆意翻转,再灌之以艺术的芳香,终成为一个个造型奇特、饱含着生命力的胶东饽饽,在不动声色之间,传承着百年历史,诉说着悠悠往事。
花饽饽讲究纯天然手工制造,原料全部采用优质面粉和新鲜的瓜果蔬菜,无任何添加色素,融合了粮食瓜果蔬菜的营养,营养价值极高,老少皆宜。
山东花饽饽以简单的原料和工具,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走亲访友的礼品渐渐的被各种便携的礼盒所替代,但胶东人招待宾朋的餐桌上,大饽饽是主角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花饽饽不仅在国内非常受欢迎,而且还出口到国外,让中国这一过年的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实现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完美结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