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驻足历史穿越千年”“沉浸在色彩和音乐和光影交织的艺境”......近年来,各大城市不约而同地开始选择新媒体艺术作为展示自身文化特征,“沉浸式”“光影展”等成为艺术展览的流行宣传词。据了解,光影展除了用灯光点缀空间,还会辅以声、光、电等体验艺术,让观众能够观看展览、参与展览甚至与展览互动,可以做到快速烘托气氛与宣传主题,具有良好的互动沉浸体验。这些光影展没有真作,但门票却往往比有真作的实体展更贵。近日,不少网友纷纷吐槽各地举办的“光影展”更像是“大型平面PPT展”,既无新意,也无内涵。
图源:网络
一、舆情关注与走势分析
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以10月27日0时至11月2日11时为周期,以“沉浸式”“三星堆IP展”“无文物展览”等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11月1日16时,目前舆情热度有所回落。
图:舆情关注走势图
9月22日,据@中国发展网报道,近日,由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等机构指导和支持,上海昊耀文化、厦门文广影业、国文聚(北京)文化、北京奥玩科技联合出品的大型沉浸式光影艺术展《你好!三星堆》即将开启北京首展。@京报网、@凤凰网、@海外网、@人民网、@文旅北京等媒体转发报道,#三星堆光影展#等相关话题引发网友关注。
9月5日,据@晶报发布【比真迹还贵的“沉浸式”光影展 怎么就让人沉浸不进去呢?】,称不少观众吐槽“光影展”没有真作,门票往往比有真作的实体展览还要贵,且也没有让人真正“沉浸”。
9月30日,《你好!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开幕,@中工网、@中国发展网、@新华社、@中华网等多家媒体转发报道。10月30日,#沉浸式三星堆展览#相关话题的舆情实时传播量达到当日峰值,实时传播量为451条。
截至11月2日,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5116条,微博2736条,客户端6567条,网站3019条,视频2171条,微信1861条。从媒体渠道来看,客户端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占比43.45%。
二、网民评论
对与本次事件相关的“沉浸式三星堆展览”“光影艺术展避坑”“光影艺术展体现文化内核”等话题的相关网络评论汇总后发现:
图:网民评论图
一是,吐槽部分光影展像“大型PPT展”毫无新意,占比42.7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芝士饼茶:光影艺术节逛了个寂寞,噱头搞得响亮,又是“弗里达·卡罗”,又是“梵高”,人去了一看,这不就是照片么,票卖得恨不能比真作展览都贵。而且,我说你哪怕有个指示牌引导一下也行啊,去了乌泱泱全是人,到那就哐哐一顿拍照,一点技术含量没有,更别提什么艺术了,就是个笑话。
@泥土小人¥:被达芬奇光影展劝退,前几天打听到东方新天地有个“致敬达芬奇”的展。万万没想到,都2023年了,全球航运都恢复了,搞出这么大动静的展览居然会是个PPT展,就这样踩了颗大雷——是一件真迹也没有呀。而且这个PPT放完达芬奇最著名的几幅画没得放了,就挑了几幅其他时期的作品,什么机械手稿、解剖图和素描、优化等等,也没有详细介绍,连拍照都不出片......
@Buzz:三星堆的没去过,但是光影展我是打死都不会再去了,现场扫码看内容,不知道有什么展览的意义,所谓的光影展搞得像光污染。人还巨多,去了就是去看个热闹,什么真作都没有。
二是,表示被三星堆光影展种草,占比31.6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DONNARED:去过三星堆光影展的表示现场真的很震撼。3D光雕数字技术展厅,拉开帘子进入的一刹那会被震惊到,大屏幕投影展现的360度三星堆光影世界太有看头了,席地而坐安静感受,仿佛穿越历史长河遇见古蜀文明。还有体感交互古蜀人态镜像区,屏外的观众做什么动作,屏内的三星堆铜人就会跟着做,特别好玩。
@月亮公主:第一次被一个三星堆的光影展种草了,其实我对历史的东西比较一般,但是这次的三星堆光影展真的做得很好,尤其是第四单元梦回古蜀,很身临其境,像是重温一遍古蜀文明,令人心潮澎湃,可冲。
三是,认为光影展内容毫无内涵,占比25.7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蜜桃@#%:我上周才在国家博物馆的《盛世修典》看了千里江山图的高清复刻版,回来后看到有光影艺术展就去了。但是我真的不理解,花了89看了场婚礼灯光秀,你跟千里江山沾多少边?“业务设定”不精也就算了,看了光影秀还有娃娃满场飞。
@二爷的小福泥:严重避坑!长沙的五一广场这边有一个文艺复兴的光影展,我本来以为里面应该有些丁达尔效应,实在不济也应该有介绍文艺复兴时期故事的电子屏幕吧。结果只有几块塑料板子,电子屏放的都是动画还装饰了一堆玩偶,与文艺复兴有什么关系你告诉我?全都是四五岁孩子玩的东西,非常无聊,非常没有内涵。
三、舆情点评
近日,多个“三星堆”IP 展览落地或宣布即将亮相北京,虽然几乎不展出文物原件,但凭借体感互动、声光影交互等看展体验,吸引了不少观众。目前沉浸式文物 IP 展览成为新兴展览方式,其呈现手段以光影秀为主。但观众对部分展览的评价褒贬不一,“除了看光影之外收获不大”“内容太单薄”等成为网友吐槽的焦点。可见,“无文物”展览不能仅仅只要炫技,还要重文化内核,更要重视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与鉴赏。
伴随着技术的更迭和信息化的普及,新媒体艺术已经由最初的新兴艺术形式,发展成为大众生活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交互、沉浸”的特点使得它能够迅速地被大家所接受并喜爱。而随着艺术与科技加速融合,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更为多元化的视觉观展体验成为策展创新发展趋势之一。在接连不断的艺术大师真迹展之外,酷炫的沉浸式光影艺术展渐渐多了起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光影展用“精美画面”“声光结合”“沉浸式”“互动”等卖点与噱头,在市场与观众间博得不少好评,正在逐渐成为文博文旅消费新趋势。“艺术+科技”打破了传统展览模式,原本铺于平面的文物“活”了起来,极具科技感的炫酷光影让“艺术展览”不再局限于“小众冷门”,成为普罗大众也能欣赏、参与的“大众热门”。这对文化宣传与文物保护而言,无疑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光影艺术展”质量呈现良莠不齐之象。有“挂羊头卖狗肉”者,说是“光影展”,观众进去一看,发现不过几张照片投影而已,更别提“声、光、电结合”了,让人直呼上当;有场地管理失位者,缺乏对观众的有效引导,导致一些观众以拍照取代了看展本身,“排队看展”变成了“排队拍照”,场地狭小、人流拥堵,“沉浸”全无;更有“无关主题”者,打着“梵高”“达芬奇”的幌子,大张旗鼓造势宣传,结果现场只有几幅名家名画仿制品,连基本的创作背景介绍都没有,展览空间比“文创商品摊位”都小。就算是“斥资千万、历时数月,精心打造上下五层千平超大空间”、包含三大展区、拥有40台高流明爱普生投影仪、使用先进3D数字技术的“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在如水好评之外,仍夹杂着“收获不大”“内容单薄”等批评之语。
要推动“光影艺术展”的发展与完善,有以下两点建议:对于策展者来说,不能一味追求科技应用或感官刺激,而应在策展理念和展陈创作中树立问题和导向意识,赓续文化观念,体现人文情怀,引领观众思考展览背后的内涵认识与精神升华,从而让沉浸式展会彰显价值引领与文化浸润。让“光影艺术展”不仅有“光影变幻”,还要有“文化内涵”。对文博机构而言,在办展时在沉浸式展会的设计落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展会举办地对展会主题的接受程度,在充分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在地特点细化主题,贴近生活,从而在更大程度上确保展会引发“共情”与“共鸣”,让“沉浸式”落实、落地,而不是噱头与空谈。
责编:王晓琳 二审:唐志成 三审: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