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作为“听见绿水青山”2023中国(四川)首届民族音乐周的亮点活动,民族音乐对话在西昌听涛小镇众美术馆开启。此次活动以“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为主题,通过嘉宾主题发言与现场互动的形式,深入探讨民族音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
此次民族音乐对话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音乐人、观众共计200余人参加。活动现场,嘉宾们围绕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这一主题,分享了各自在音乐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四川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彭涛主持本次音乐的对话。“凉山是一个音乐宝藏地。”对话现场,他充分肯定了凉山州民族音乐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他指出,近年来,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彝红》《听见索玛》《赶集》等从凉山走出来,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看来,民族音乐的创作人员要把这些丰富的民俗音乐资源整合出来,做到创作技法的积累、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并推动民族音乐走向全国、全世界。
云南省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主席宗庸卓玛第一次来到西昌,她介绍,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音乐资源极其丰富,回顾自己的经历,她认为,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必须的,但是绝对不能丢了自己民族的风格,“那是最特殊的标志”。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室主任程天健已经从事民族音乐的教学和研究40余年,“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更新需要进一步明确分工。”他认为,民族音乐保护是第一位的,而首先要保护的是人,保护老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审美。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党委委员、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获得者沙呷阿依回到了家乡,参加这次的活动让她倍感亲切,“民族舞蹈也好,民族音乐也好,民族所有的艺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在她看来,文化是一切艺术的根,文化支撑着艺术的发展,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就是要保护传承民族艺术背后的文化之根。
四川省音协副主席,原秘书长、四川省流行音乐协会副会长,作曲家赵小毅表示,这场民族音乐对话让他十分感动。他介绍,流行音乐的盛行曾让他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感到十分担忧,但对话现场来了很多年轻人,让他又看到了民族音乐发展的新气象。“我曾把散落在四川的所有专家研究成果集合起来,得到了中国图书馆的收藏。我认为,能够为民族音乐做一点事,是音乐工作者应该做的。”同时,他也希望在座的年轻人,能够去学习它,发扬它。
“科技的力量,让我看到了民族音乐发展新的生命力。”四川省音协副主席、凉山州音协主席吴永波从事了民族音乐几十年,在他看来,现在的录音笔、摄像机、手机等等,很大程度上能把体验到的民族元素原汁原味的东西记录下来,并进行情景再现,做研究、发展创新,新时代的创作者要有效借助这些工具,让民族音乐发展得更好更生动更吸引人。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博士教授刘雯长期研究运用民族音乐的唱法、训练方式、演奏方式。对话现场,她表演了各类民族音乐的差异性,让现场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同一首歌,唱法不同,造成音乐形态、合唱风格就完全不一样。她希望中国的民歌,四川的民歌,能够涌现出更多的音乐人才,为四川,为全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加油。
“一个民族音乐,它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交流的最直接、最直观、最能产生共情的一个手段。”青年词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罗木果从自身的经历出发,阐述了民族独特性对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我们只有讲出我们民族的语言,展示出我们民族的文化的时候,别人才会发现原来这个璀璨星河中,还有独立的闪亮的一颗。”他说。
如何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如何把音乐与舞蹈融合起来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如何看待民族音乐保护的现实性问题?活动现场设置了互动环节,年轻的音乐爱好者们向在场的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关注。专家们也耐心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民族音乐的世界。
此次民族音乐对话的举办,旨在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加强民族音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民族音乐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活动现场,嘉宾们纷纷表示,要将此次对话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推动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听见绿水青山”2023中国(四川)首届民族音乐周的亮点,民族音乐对话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音乐周的顺利进行增添了光彩,也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几天,音乐周还将举行多场音乐会、民族音乐课堂、展览、“音乐之声”原野采风等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与民族音乐邂逅,感受冬季暖阳下凉山的独特魅力。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