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十里不单是距离的衡量,更是文化与传统在乡野间飘荡的旋律。
在春意渐浓的清明时节,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的乡村小道上,尘土飞扬,曹艳林童子戏剧团的行装车缓缓驶入。这是剧团连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的第四个年头,每到这个时候,曹艳林和她的团员们都带着非遗传统戏剧——海州童子戏,踏遍灌云县的每一个角落,把深受欢迎的作品带给那些最需要文化慰藉的乡村居民。
海州童子戏是流行于江苏省连云港地区的地方戏,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童子戏起源甚早,和古代的巫觋活动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傩戏的一支,目前已濒临失传,现存能够表演的民间剧团寥寥无几,其中连云港曹艳林童子戏剧团尤为知名。曹艳林是海州童子戏重要的传承人之一,她出身戏剧世家,自幼与童子戏结缘,并与丈夫共同创立了民间职业剧团,致力于通过演出童子戏维持生计。尽管面临经济压力,曹艳林依然坚持磨炼各类戏剧技艺,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一濒危艺术形式。
2020年,曹艳林带着海州童子戏的登上了昆山百戏盛典的舞台,用一出《恶媳善变》的传统戏,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好评。这场表演不仅令童子戏这一濒临消失的剧种重回公众视野,也为曹艳林和她的剧团获得了政策的扶持与保障。国家的扶持政策让剧团每年可以固定进行34场的乡村巡演,每场5000元的资助使其的生存和发展都得到了保障,如此曹艳林和她的团队得以继续在乡村间传唱经典,播撒文化。
尽管在一些人看来,童子戏这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已与时代渐行渐远,但曹团长的乡村巡演却显示出一种别样的情形。每当剧团的舞台车驶入村庄,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唤醒了村庄中的生活与记忆。曹艳林童子戏剧团的送戏下乡活动,已成为村民们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随着老旧的喇叭声响起,就会吸引一波又一波的老人走出家门。前来看戏的,清一色都是老人。他们是乡村的留守者,多数年过花甲,对童子戏有着刻骨铭心的爱,他们是这种戏曲形式的忠实观众。当曹艳林团长的舞台车停稳,广场上已然聚集了一波等待欣赏的观众。他们或自带椅凳,或直接在场地上安坐,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边聊天边期待着演出的开始。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但对于童子戏的热爱却依旧浓烈。
曹艳林团长精心选择的剧目《蓝继子讨饭》《朱温杀妻》《朱崇登投军》《杨天乐投亲》《干瓢记》等剧目,深受村民喜爱。这些剧目皆是海州童子戏的传统剧目,讲述的是家庭伦理故事,弘扬了孝道、诚实、良善等价值观。童子戏的演唱方式和念白中融入了当地方言,贴近民众的故事情节加之诙谐、夸张的表演方式,让前来看戏的老人沉醉其中。
跟随曹艳林童子戏剧团的乡村巡演,我们见证了中国戏曲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海州童子戏,这一地域性强烈的剧种,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民间色彩在连云港地区的每个角落都深深根植。深厚的乡土性和民间性不仅是它魅力的源泉,亦显现出中华戏曲的民族特征。
尽管现代社会的城镇化和全球化浪潮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挑战,但曹艳林及其剧团却用实际行动证明,文化的多样性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得益彰的。他们坚持使用地方方言和传统服饰,保持独特的演唱和表演风格,避免了简单模仿主流剧种而引发的趋同现象,让童子戏这一地方戏种保持了其独有的文化身份。在曹艳林的带领下,海州童子戏不仅仅是满足了观众对于文化传统的怀旧,更是活跃在当下,满足了现代人对文化多元性的需求。通过这些乡村巡演,海州童子戏展现了其不凡的生命力,证实了保持地方戏种多样性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中国戏曲传统的传承,更是对全球文化景观的独特贡献。
透过岁月的尘埃,童子戏悠扬的旋律仿佛穿越千年的风霜,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声唱腔,每一个程式,都是时间的细语,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将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悲欢交织在一起。这些传统文化的碎片,像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透过它们,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岁月磨砺过的真切生活。而今,我们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文化的遗产。戏曲不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变成了一座桥梁,连接着每一个渴望理解自己根源的灵魂。在这桥梁的另一端,未来正以一种全新的形态悄然开展,预示着无限的可能和希望。
童子戏的一日演出随着日暮西沉而落幕,春风拂面,剧团的行装车再度驶入村间小路,卷起一方烟尘。在浩瀚的历史上,戏曲又何尝不是一粒尘埃,它带着千载戏声、戏韵随春风而来,拂过耳畔,吹向未来。
(作者系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