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在春风中行走的巴拉根仓

2023-03-26 14:57 来源: 文旅中国

春分时节,地处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乍暖还寒。然而,通辽市各旗县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兴安盟科右中旗等地的60多名前来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巴拉根仓的故事》传承人培训班的学员们则都是春风满脸、精神抖擞,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不仅要聆听巴拉根仓的故事,还要讲述巴拉根仓的故事。

巴拉根仓不是真实的人物,而是理想的化身。《巴拉根仓的故事》也不是单篇的、独立的,而是以“巴拉根仓”命名的流传千百年的千百个故事的“汇总”。

《巴拉根仓的故事》是蒙古族民间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它完全可以与藏族的《阿古顿巴的故事》、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据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芒·牧林先生考证,《巴拉根仓的故事》起源于13世纪至14世纪,发展于15世纪至16世纪,繁荣于17世纪至20世纪。

挑起保护和传承的千斤重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巴拉根仓的故事》传承人培训班之所以在通辽市举办,是因为通辽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以贯之的重视。据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陈醒菊介绍,近年来,在相继出台《通辽市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传承扶持办法》《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条例》《通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同时,科尔沁文化研究会、蒙古族民歌协会等几十个非遗保护民间组织也应运而生。从而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项目保护单位、传承人群及群众爱好者共同保护、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   

政策和法规最为关键的得落地有声,得有人去贯彻和落实。2022年5月,梁晶被任命为通辽市文化馆副馆长,当她得知通辽市文化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巴拉根仓的故事》的项目保护单位时真是喜出望外。既然是项目保护单位,就要为项目保护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具体工作,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的支持下,她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大的付出策划、组织、举办了这次培训班。

一个人的表率作用,影响的是一个团队的成长。培训期间,社会活动部主任刘建伟的爱人病了,孩子也病了,爱人和孩子肯定都需要他的关怀和照顾。然而,他却须臾没有离开培训班,就像一个战士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像刘建伟这样“钉”在工作岗位上的还有培训部主任吴雪松,母亲在沈阳做心脏造影手术,他却不能在身边陪伴。和刘建伟、吴雪松一样勤于工作、甘于奉献的还有梁丽娜、杨阿茹汗、谢艳坤……

刘建伟的表白或许能代表大家的心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都在前头做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进跟上呢?”

两个地方学者的“巴拉根仓”情怀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巴拉根仓的故事》传承人培训班上,听着图日根白乙拉的讲述任谁都会心生敬仰。图日根白乙拉几近双目失明,因为行动不便,已经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了。图日根白乙拉退休前曾在通辽市文化馆主编《蒙古族民间故事—巴拉根仓》,一次次的田野调查,一篇篇的编校,终于积劳成疾,书出版了,眼睛却累坏了……

“图日根白乙拉的现身说法和奉献精神,给予我的启发和鼓舞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作为年轻的传承人,我将追随前辈的脚印,讲好巴拉根仓的故事”,来自科左后旗阿古拉镇道尔苏嘎查的白虎如是说。

74岁的那顺乌力吉是《巴拉根仓的故事》代表性项目自治区级传承人,他退休前是通辽人民广播电台(原哲里木人民广播电台)蒙语播音员。从1971年开始,他就在蒙语少儿节目中播讲“巴拉根仓的故事”,给别人讲故事,首先要自己熟悉故事,理解故事,甚至利用播音技巧再现和还原故事,这是那顺乌力吉几十年播讲“巴拉根仓的故事”的深切体会。“一个故事中有几个人出现,你就得把几个人的心理、神态、性格给听众讲出来,这是有难度的,正因为有难度,你才必须练好基本功。功夫到家了,一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顺乌力吉用自己的经验之谈教育和影响身边热爱“巴拉根仓的故事”的人们,从而使传承队伍不断壮大,生生不息。

别开生面的研讨会

培训期间,梁晶主持召开一次学者、学员欢聚一堂、别开生面的研讨会。

“巴拉根仓的故事”尽管流传甚广,但从本质上讲还是民间的、口头的,1959年陈清漳、赛西、芒·牧林整理出版第一本《巴拉根仓的故事》以来,关于“巴拉根仓的故事”书籍还是凤毛麟角,与广泛流传在草原上的“巴拉根仓的故事”不相匹配。针对这种现实,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宝音套克套认为,对于“巴拉根仓的故事”在加大田野调查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基础研究。从理论上对“巴拉根仓的故事”进行梳理,从地域上对“巴拉根仓的故事”进行分类,从时间上对“巴拉根仓的故事”的故事进行排序,从而使“巴拉根仓的故事”更具完整性,系统性,普及性。

来自科右中旗的民间艺人毛敖海在发言中道出心声,“巴拉根仓的故事”的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巴拉根仓”走进幼儿园、走进小学。“巴拉根仓的故事”的最大特点是诙谐与幽默,而诙谐与幽默最容易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春艳是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攻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生,她能够参加这样的培训和研讨,显得非常兴奋和激动。她说:“《巴拉根仓的故事》的主人公巴拉根仓是聪明机智,幽默风趣的蒙古族劳动人民的代表,《巴拉根仓的故事》是蒙古族民间讽刺文学的代表作。通过参加这次培训,使我了解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路径,保护情况,传承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新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我们要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的多种发展路径,保护、传承、发展永远在路上。”

为期4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巴拉根仓的故事》传承人培训班在传承人的才艺展示展演中结束了,来自基层的学员还将回到基层。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宛如巴拉根仓似的,行走在历史中,行走在春风中,行走在草原人民的心中。

(文中图片由通辽市文化馆提供)

责编:张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