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代表委员们纵论微短剧话题引热议

2024-03-13 14:32 来源: 文旅中国

近几年,短视频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一批节奏快、反转多、制作精良的微短剧变身“流量新贵”,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喜爱。两会期间,文艺界代表委员针对微短剧行业的规范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委员谈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刷短剧”“建议建立微短剧评优评选机制”“建议设置短视频违规创作者信用记录”“建议专项整治微短剧抄袭行为”等引发网友热议。

图源:网络

一、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  

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以3月4日0时至3月8日23时为周期,以“两会 微短剧”“委员 微短剧 建议”等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自3月3日9时起,舆情热度开始升温,3月4日5时舆情热度迅速攀升,9时达到第一个峰值,随后舆情热度逐渐回落。3月7日7时,舆情热度再度急剧攀升,8时达到最高峰,此后舆情热度波峰状回落,舆情走势多次起伏,整体呈现为“多峰”状。

图:舆情统计分析图

3月4日,@新京报发布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建议建立微短剧评优评选机制】,@中国新闻网、@中国经营网、@中国青年网、@中华网、@未来网、@封面新闻等媒体转发报道。话题“委员建议完善微短剧管理机制”引发关注,微博阅读量超600万,当日9时,舆情热度到达第一个小高峰,舆情实时传播量为219条。

3月6日,@央广网官方微博发布博文【#建议设置短视频违规创作者信用记录#】,对“共青团中央建议设置问题创作者的信用记录和准入门槛,让创作者不敢、不想、不能有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报道。话题“建议设置短视频违规创作者信用记录”引发关注,微博阅读量为148万。

3月6日,@红星新闻发布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建议对微短剧抄袭、变相抄袭行为进行专项整治】,@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福建新闻广播、@河北新闻广播、@封面新闻等多家媒体进行转发,话题“建议专项整治微短剧抄袭行为”引发关注,微博阅读量超163万。

3月7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账号发布【委员谈#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刷短剧#】博文,话题“委员谈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刷短剧”登上微博热搜榜第6位,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相关阅读量高达5233万。当日8时,舆情热度达到峰值,实时信息传播量为224条。

截至2024年3月8日,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总信息为7498条,其中,微博为1889条,客户端为2967条,网站为1157条,视频为409条,微信为883条。从媒体渠道来看,客户端和微博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39.58%和25.19%。

二、网民观点

对与本次事件相关的“委员建议完善微短剧管理机制”“建议设置短视频违规创作者信用记录”“建议专项整治微短剧抄袭行为”“委员谈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刷短剧”等话题的相关网络评论进行梳理、汇总后发现,网民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图:网民观点分布图

一是,认为时长短、“爆点”多、更新快以及适合竖屏播放等特点是微短剧的“出圈”原因,占比为35.1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相遇是离别的结果: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视听观看、阅读浏览越来越碎片化,微短剧内容短平快、人物角色简单、剧情又“风驰电掣”,再配上低逻辑的故事线,让人们有种“不用动脑子”的轻松感、解压感,或许这就是微短剧火爆出圈的原因吧。

@鹿鸣-luming:现在的观众已经很难满足于“延迟满足”了,再加上人们与手机的捆绑度越来越高,这种更新快,又适合手机竖屏观看的“狗血”爽剧肯定受众多。

二是,认为微短剧制作良莠不齐,部分存在题材同质化、剧情低俗化以及抄袭现象普遍等问题,占比为29.4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瘦瘦的顺顺:“7天写完剧本”“一周拍完100集”......这些形容微短剧行业的常用话术说明抄袭行为在这个圈子里已经很普遍了,之前有报道说一部古装题材的短剧狂揽2000万,靠抄袭能挣这么多钱的话,谁还会去潜心创作?

@七月如糖_:主要是很多微短剧的价值观有不良导向啊,什么“霸总”“娇妻”就算了,还有短剧把暴力、血腥等因素赤裸裸搬到荧幕上。

@银河兑酒:不是没有短小精悍的短剧,但是更多的还是题材雷同、演技拙劣的“粗制滥造”的作品,同质化极其严重。

三是,认为微短剧拥有可观的发展潜力,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引导与监管,助推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占比为21.8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紫屋猪猪:虽然有很多负面声音,但不得不提的是,微短剧是拥有大批潜在受众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毕竟新兴行业嘛,野蛮生长是正常现象,相关部门应该正视短剧行业的可取之处,采取更多扶持、引导性质的政策,助推行业向更好、更阳光的方向发展。

四是,期望精品化的微短剧能够开辟“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声音”的文化传播新航线,占比为13.7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梦不凌乱666:日本有动漫,韩国有女团,希望我们的微短剧也能够成为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角色。短剧就是讲故事的,天然具备文化传播功能,所以创作者们要提升创作质量,用更优质、更精品的作品去打开海外市场,开辟文化传播的新航线。

@柯壳可刻磕死我了:前段时间爆火的《大英博物馆》就是我心目中精品短剧应该具备的样子。其实,纵观这几年“韩流”的消退不难发现,缺乏深度与创新的对外传播,迟早会走入死胡同。短剧要想在海外“长红”,就要建立“内容为王”的创作生态,打造好口碑。

三、舆情点评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发展迅速,优质短视频通过网络传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微短剧所形成的新业态被文娱从业者们密切关注,“微短剧”成为2024年全国两会文艺界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短短几年,微短剧迎来井喷式爆发。2023年,被称为“付费短剧元年”。《2023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预计2024年将超500亿。1天充值破2300万、8天收入破亿......《无双》、《化龙》等多部小程序短剧凭借惊人的吸金能力、较高的投产比,引起了行业和社会关注。

微短剧的火爆“出圈”,是多个因素共同的结果。其一是政策倾斜与平台支持。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鼓励培育壮大短剧创作主体。抖音、快手、小程序等平台逐渐开始探索短剧付费模式,短剧在制作、分发、订阅模式等方面的探索逐渐成熟,为微短剧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二是微短剧短周期、低成本的制作模式与“爆点”多、时长短、冲突强的产品属性。有报道显示,一部作品从剧本打磨到拍摄、制作、投流验证,最短1周时间就可以完成,投入成本仅仅不过百万。更为重要的是,“悬念+戏剧冲突”成为短剧吸引观众的核心。在不少热衷短剧的观众看来,“有些内容虽然很土很尬,但却让人很上头,一刷就停不下来”。

微短剧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已成微短剧的行业痛点。部分微短剧大打擦边球,宣扬暴力、复仇等观念,与拼搏、勤劳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也有部分微短剧过度追求爽感,内容浅薄、审美格调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微短剧消费投诉不断增多。微短剧播放平台间相互引流、跳转,导致收费形式多样;用户充值没多久就遭遇制作方下架视频“卷钱跑路”;点击短视频平台提供的相关链接充值被骗却不知找谁退钱......种种行业乱象严重侵犯消费者正当权益。除此之外,题材高度雷同、剧本抄袭侵权等问题也对行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面对此种现状,代表委员们纷纷支招微短剧,从监管、整治到支持、引导提出建设性意见,本就是履职尽责、为人民发声的应有之义。

微短剧是顺应时代而生,有其可取之处。当然,作为新兴行业,微短剧有尚待规范的地方。对于相关部门来说,要助力微短剧健康发展,就要为微短剧划下监管红线,及时叫停那些本身内容导向不良、制作水准不高、无底线“抄袭”的微短剧;积极回应消费者关切,推动微短剧营销推广和收费行为进入法治轨道,规范市场风气。平台加强引导与审核,把好内容导向关。加大优质网络微短剧推荐,营造更加健康、清朗的网络视听空间。对存在审美低俗、格调低下等导向不良的短视频,应予以清理。内容创作者们也要明白,粗制滥造的“商品”必然会被淘汰,有内涵有价值的“作品”才能脱颖而出,摒弃“赚快钱”的逐利思维,出品更多质量过硬、口碑良好,经得起观众和时间考验的精品力作。

责编:王晓琳 二审:唐志成 三审: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