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露山露营
薯院牛马塘
溧阳姜下村
初冬的溧阳,湖水澄碧,竹海叠翠,茶舍飘香,风光正好。
从自然山水,到历史文化;从人文景观,到生态旅游;从美意田园,到美丽乡村。如诗如画的生态文化胜景,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图景,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流连忘返。
这里鸡鸣三省、四通八达。溧阳春秋始名、秦时置县,人文底蕴深厚。全市地域面积15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五条高速、两条三级航道交汇,一座通用机场、一座千吨级码头交互。
这里生态优美、四季如画。“三山一水六分田”,囊括了与生态有关的国家级荣誉,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城市名片。形成了“三山两湖宋团城”的全域旅游格局,打造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高新区、省级经开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各1个。
这里产业集聚、四时尽美。新质生产力和产业聚合力交相辉映,打造全球动力电池中心新高地。宁德时代、上汽集团、中国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产创龙头纷至沓来,先进制造、绿色建安、休闲文旅“三支十万大军”推动县域经济迈上千亿台阶,年吸引游客20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250亿元。
从内向闭塞的乡土社会到自信开放的全域旅游,从单一落后的农业型经济到动力澎湃的智能制造经济,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以及由此产生的蝶变效应,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近年来,溧阳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区位地理优势,以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为突破口,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深度推进城乡融合,让“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不断注入强劲动能。
践行两山理论,让平凡山水创造不凡价值
环境是溧阳最大的资源,溧阳没有奇山名岭、大江大河,但从1990年的“四大开发”肇始,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把旅游业作为溧阳发展的核心优势、硬核实力和靓丽品牌,始终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理念,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要素,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持续丰富产品体系,在以山水起势、因山水兴盛的全域旅游实践中,依靠平凡山水创出不凡价值,逐步实现从单纯湖泊型景区观光到沉浸式休闲度假的转变,加快构建以“醉美天目湖”“七彩曹山”“悠然南山”等山水诗意品牌为代表的“三山两湖宋团城”全域旅游大格局,更深层次释放旅游红利,更广领域转换旅游价值,不断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蓄更多优质动能。
无中生有“天目湖”打造核心品牌。一根扁担、两副脚板,七千溧阳人民硬挑出一个大水库,因势利导、灌溉泄洪,造福一方百姓。无中生有、观念生金,时任领导班子巧绘出一个天目湖,前后接力、点山化水,吸引四海游客。30多年,溧阳把小水库变成上市公司,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于一体,荣膺2022年江苏省省长质量奖。“一枝独秀”引来“春色满园”,全市冠以“天目湖”品牌的农副和旅游产品超过140只,天目湖白茶、天目湖鱼头等旅游品牌享誉全国。
小题大做“溧阳1号公路”整合山水资源。围绕全国一流、全省示范的“四好农村路”,高点定位、系统谋划、精细建设,建成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将全市主要的景区景点,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3个美丽乡村和18个特色田园乡村串珠成链,成为随手一拍都是风景的“网红打卡地”,让人心之所向、行之所往。2022年,该公路吸引超600万游客徜徉在溧阳的田园乡村之间,把沿线的农副产品带向千家万户,带动沿线10万农民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之路、全域旅游之路、共同富裕之路。
点石成金“溧阳茶舍”唤醒乡村情怀。打造“溧阳茶舍”品牌模式,探索乡村精品民宿发展路径,激活农村民居、土地资源,让游客在拥山抱水的小城里,远离喧嚣,享受自然。通过政策倾斜引导资本集聚、人才集中、创意集散,58家“清风朗月,星级茶舍”应运而生,动物王国文旅综合体、南山小寨等大型文旅项目建设纷纷提速,千亿级旅游产业顺势而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最高达13.4%。2022年,全市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均恢复到2021年的95%以上,文旅复苏速度位居全省前列。
推进三生共融,让有限资源裂变无限能级
从起步阶段的城乡二元发展到以文旅为桥梁促进要素共通,溧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城乡界面和焕然一新的产业结构,美丽生态、美好生产、美满生活,“美美与共”“三生共融”成为现实。
激活体制机制,昂扬上市龙头。基于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的考虑,2003年溧阳市天目湖旅游公司改制为溧阳市天目湖旅游有限公司,通过项目发展和市场布局逐渐摆脱了旅游企业普遍依赖的“门票经济”,并通过自主经营成为水利设施类上市企业。改制的成功不仅为天目湖、南山竹海经久不衰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溧阳当下推进动物王国等重大文旅项目提供了坚实基础,没有体制机制的持续探索,就没有溧阳旅游的历久弥新。
双向反哺拉动,消弭产业边界。旅游业是溧阳的支柱产业,更是标识窗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游认识溧阳、来到溧阳、爱上溧阳。近年来,溧阳新能源产业蒸蒸日上,工业经济单年净增千亿,大院大所接踵而至,绿色产业集群成势,无不与溧阳全域旅游极强的城市吸附力、品牌聚合力息息相关。制造产业的欣欣向荣也同时强力带动反哺旅游业,近两年全市推进重点文旅项目54个,总投资接近529亿元。
引育集聚人才,凝聚振兴力量。旅游最能聚人气,也最能发挥“人”的作用,持续发布“天目湖英才榜”政策等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了一大批有眼光、有情怀、懂旅游、爱农村的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培育省级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2家、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3家、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2家,“美岕树屋”仲春明、“轻度旅创”张庆、“青蛙王子”罗子攀等各级乡村旅游能人百余名,凝聚起乡村振兴的文旅人才力量。
拓展共富密码,让和美乡村绘就幸福画卷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乡村是不是振兴了,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溧阳坚持释放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百姓富”的综合效应,依托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盘活村集体和村民闲置资产,引导推广“公司+农民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以农民为主体的文旅经营主体,依托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水果采摘、精致露营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戴埠镇、天目湖镇等地的村民利用自家房屋或租赁经营旅游民宿获取收益,溧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近就业机会。目前全市有各类民宿约400家,其中精品民宿百余家,年营业收入近10亿元。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0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9∶1,达到苏南县市区最低。
让新型集体经济壮大起来。溧阳依托文旅产业基础,大力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实施《发展“四大经济”争创“五个示范”行动计划》,每年安排3000万元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旅产业发展,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平台通过发放贷款撬动工商资本流入乡村,“握指成拳”解决“钱从哪里来”“钱往哪里投”的问题。2023年上半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2.1亿元,经营性收入近1.2亿元。预计今年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7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村2个,40个村达到200万元。
让乡村和谐和美起来。全域旅游连接着城乡,扮靓了山水,让直接受益的群众腰包鼓了、心情好了、生活更有奔头了,全市271名百岁老人中有80%以上生活在“1号公路”沿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复兴少年宫、“五堂一站”等全面覆盖,农家书屋、文化驿站、体育公园等公共文化休闲空间加速铺开,全面升级的基础设施、全面增效的公共服务、全面优化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标配”,不断汇聚成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埋金藏银的千里沃野,兴旺发达的经济产业,将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去往乡村,共赴乡村振兴的多彩实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文旅强市,其时已至,其势正成,在溧阳,一幅幅充满蓬勃生机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本文文字、图片均由溧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