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3”在陕西延安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为己任,谋划思考如何更好保护革命文物、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努力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山东省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在论坛上围绕“讲好红色故事 弘扬沂蒙精神”进行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主要内容。
临沂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先后在此创建滨海、鲁中、鲁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省级人民政权。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及华东、山东党政机关曾驻扎在这里,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战斗工作过。当时根据地420万人,120万人拥军支前,21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英勇牺牲,涌现了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一批英雄群体,铸就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及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将沂蒙精神作为沂蒙大地的魂、革命文物作为老区记忆的根,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原则,秉承立法与监管并重、保护与利用兼顾、教育与传承结合,推动革命文物焕发时代光彩。
曾经一曲《沂蒙颂》唱响大江南北,沂蒙红嫂的感人故事因此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地处“红嫂家乡”沂南县的常山庄村,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山东抗战活动的中心区域,周边村庄涌现了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以及架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等先模人物。下面,以常山庄为例,向大家汇报一下临沂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一、依托革命纪念场馆讲好红色故事
常山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村中一条主街长达2公里,主街两侧基本上是清末至解放初建立的民宅,清一色的当地石墙、石屋、石街,保留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山村风貌,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并入选2015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按照修旧如旧、保护性开发的原则,我们将常山庄古村落的群众进行集中安置,保留老村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用于做好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位于常山庄内的山东省青代会会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深入研究挖掘青代会红色资源,编制了《常山庄山东省青代会会址抢救性保护方案》,对周围院落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和功能更新,开辟为山东省第二次青代会展馆。聚焦沂蒙红嫂事迹,依托闲置院落设立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用24个展室来讲述“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等光荣事迹,同时建成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跟着共产党走展馆、山东省战邮纪念馆,被中央党校、山东省委组织部等100多个部门和单位确立为党性教育基地,每年前来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10万多人。
为进一步挖掘整合全市红色文化资源,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革命文物普查,建立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分级分类纳入保护名录。目前,全市有革命遗址318处,县级以上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66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4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182处(其中省级142处)。先后公布两批市级抗战遗址201处、三批红色堡垒村(镇)131处。临沂市沂南、沂水等9县全部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近年来,我们争取上级资金2000余万元,地方政府多渠道融资2900余万元,对这些革命旧址、抗战遗址等进行了本体保护修缮。依托这些革命旧址、红色资源建设提升了一批革命场馆,策划推出了一批精品展览展陈,锻炼培养了一支优秀讲解员队伍。其中,“红色基因、薪火相承”革命文物展、“跟着共产党走”沂蒙精神革命文物展等精品展陈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推介名单。临沂市讲解员李聪、高天、李晓3名同志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纪洲丽同志被中宣部授予“金牌讲解员”称号。同时,积极推动建立革命场馆与高校协同研究机制,临沂大学、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积极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市博物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加入山东革命场馆与高校融合发展联盟。临沂市在全国革命文物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论坛上作交流发言。2021年山东省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在临沂市召开,2022年山东省“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在临沂市启动。
二、发展红色研学旅游拉长产业链条
常山庄顺应形势需要,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旅游,注重青少年红色教育,将纳军鞋、唱红歌、烙支前煎饼等20多种红色元素融入研学旅游,为青少年学生和游客提供互动式体验。在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下,编制了《中国梦,红嫂情》研学教材,涵盖小学、初中、高中、成教4个层面的研学课程;创新开展“六个一”实践教育,即吃一顿支前餐,唱一首红色歌曲,听一场红色报告,看一场红色电影,演一次红色实景剧,写一段心灵感悟,增强红色研学教育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2017年被评为“中国研学旅行教育实践示范基地”,2018年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近年来,临沂市把革命文物作为独特的教育资源,先后颁布实施了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政府规章《临沂市红色旅游促进办法》,并建设了“红色沂蒙”智慧平台,出台红色研学专项奖励政策。坚持以红带绿、红绿融合,打造了沂蒙红嫂家乡旅游区、“沂蒙颂”红色文旅体验综合体、大青山突围体验路线等重点项目。今年,我们又围绕“红绿蓝古今”旅游体系建设,重点优化提升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沿线16家红色景区,沿线环境不断改善,旅游功能显著提升。临沂市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中国红色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沂蒙红色基因传承‘1+1+N’项目”荣获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2022年1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是全国10家试点单位中唯一的地级市。
三、推出红色演艺项目诠释沂蒙精神
常山庄充分尊重原有生态环境条件,利用革命前辈和百姓当年居住的古院落,还原上世纪40年代初的场景,打造沉浸式小院演出,一个小院、一场演出、一个故事,进一步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形式和内容。近年来,策划推出了《民兵连》《妇救会》《识字班》《跟着共产党走》等10余台红色小戏小剧,深情质朴、生动感人。截至目前,小院演出已达500多场,接待观众5万余人次,广受好评,常山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2022年,《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沂南县沉浸式演艺讲述红色故事》入选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近两年,全市创作推出群众性小戏小剧260余部,涌现出《第一碗饺子》《河湾情》《两代人的小康路》等一批有温度、接地气、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临沂市先后有8部作品在全省小戏小剧评选、擂台活动中获奖。今年7月,山东省乡村文化振兴暨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小戏小剧群众演群众看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临沂市召开。
常山庄不仅在小院演出上有所创新,同时积极探索街头演艺体验项目,使“静态”的历史记忆成为“动态”的现实场景,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的体验感。今年“五一”“十一”期间,红嫂家乡旅游区分别推出沉浸式影视体验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行进互动式演艺节目《临沂往事》,游客不再是普通的看客,而是参与其中扮演八路军战士、民兵、运输队员等角色,身临其境感受战争场面,这种形式让人感到既新鲜又有趣,备受游客喜爱。同时,常山庄还深入挖掘红色故事内涵,利用舞台艺术形式诠释展现沂蒙精神。积极寻求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引进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韩生教授团队,推出国内首个沉浸式红色文献史诗情景剧《沂蒙四季·红嫂》,向游客讲好红嫂故事。近年来,全市围绕宣传弘扬沂蒙精神,先后推出《沂蒙情》《沂蒙山》《燕翼堂》等红色文艺作品120余部。《沂蒙山》《燕翼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沂蒙山》《沂蒙情》荣获文华奖;《沂蒙那段情》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
四、活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常山庄依托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承接400多部影视剧拍摄,电影《斗牛》《铁道飞虎》、电视剧《红高粱》《沂蒙》《战神》《永不磨灭的番号》等均取景于常山庄。全村设置60多处商品售卖摊位和20多家商店、网店,村民土地入股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将自家生产的蔬菜、瓜果、大煎饼、大碗茶、草编就地转化成旅游消费品,拉长红色产业链条,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好渠道。常山庄红嫂家乡旅游区“讲好红嫂故事,赋能乡村振兴”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案例集》。“沂南讲好红色故事弘扬沂蒙精神,红色旅游助推沂蒙老区脱贫”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临沂市立足红色文化资源和革命文物,做好“红色+”文章,先后推出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孟良崮等500多种“沂蒙系列”品牌产品,同时加强红色文创产品开发,赋能“山东手造、产自临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常山庄、朱村等15个村被评为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蒙阴县垛庄镇、莒南县大店镇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分别将孟良崮、省政府旧址等红色元素融入城镇建设,精心打造乡村振兴红色赋能品牌。今年6月,央视《对话》栏目在沂水县西墙峪村举办五级书记话乡村振兴活动,共同研讨临沂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经验做法。
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以宣传弘扬沂蒙精神为己任,深入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推动新时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讲好沂蒙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展现沂蒙老区新形象新作为。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