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盖章打卡”作为一种崭新的旅游内容在多地盛行,尤其受到广大年轻游客群体的喜爱。他们热衷于游走在各类文博场所和热门景点,以及书展、市集等各大文旅活动现场,找寻盖章点,收集五花八门的文创印章,并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上分享攻略和体验。
最开始的印章,多是一个单位或机构名称、标志,设计简单,数量少。如今,“集章客”们的偏爱让文创印章也“卷”了起来,各类文博场所、景区、活动主办方不断推出设计更精妙、元素更丰富、创意更新奇的特色主题印章、限定印章、套色印章甚至印章册,以吸引游客,提升知名度;甚至不少书店、邮局、地铁站、商业街区等也加入进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人流,带动消费。
一枚枚印章图案,异彩纷呈:或是一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或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或是热门景点,或是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一段文字,对应了一段段尘封已久却依旧鲜活的历史和记忆。这些印章在满足游客旅游打卡纪念需求的同时,以最为直接的方式,将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印”在游客心里,传播于各地。
然而,当下盖章活动的火爆也让一些“盖章打卡”变了味。首先,越来越“卷”的盖章导致不少商家偏离了初心,不再以分享城市文化为初衷,而是功利性乃至无节制地刺激消费欲望。笔者暑期旅游发现,如今能盖章的地方越来越多,但能免费盖的章却十分有限,大部分商家都为盖章设计了阶梯型消费门槛:免费章往往只有几枚,设计也比较单一;相当限额的消费之后,才能加盖十几枚到三四十枚不等的精美特色章;再多消费一些,还能盖到只有店主才能操作的限量章。如此计算下来,若想集齐一个商家的全部印章,动辄要消费上百元,而这,可能只是一个景区、一条街区的一家店而已……
其次,不少“集章客”也遗忘了盖章是为了记录旅途中美好瞬间的初心,“盖章打卡”要么成为他们心中必须完成的任务,要么成为不少人在社交网络平台炫耀攀比的资本。在暑期旅途中,笔者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匆匆跑到盖章点,小心翼翼地按照攻略把每一枚印章盖到对应的页码,要盖完全部几十枚印章,少则十几分钟,多则半个多小时。他们只顾低头盖章,无暇抬头欣赏近在眼前的风景;不再关注印章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只是沉迷于走马灯式、特种兵式的“盖章打卡”。这让本应多彩的文旅体验流于表面化、庸俗化。
因此,旅游“盖章打卡”不能停留在“盖章”的形式之上,要走心,要突出文化味儿。各类文博场所、景区、商家等,还需少些套路、多些真诚。除了关注印章图案设计本身,还需策划出更多的互动打卡等环节,引导游客从展览展品、景区路线中找寻答案,从而进一步了解印章背后的故事、知识,及其蕴含的相关的历史文化元素和内涵,真正感受并理解当地传统文化、风俗民情的魅力。这样,才能让“盖章打卡”更有文化温度和历史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