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2022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得分中,海南得分88.85,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120个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得分中,海南纳入监测范围的4个城市,海口排名全国第一,三亚、屯昌、临高也名列前茅。
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据《服务质量监测技术指南》《公共服务效果测评通则》《市场、民意和社会调查服务要求》等标准实施,涵盖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就业等12个领域。此次监测全部采取拦截面访方式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40140份,调查结果采用分层加权平均计算方式得出。全国31个省(区、市)同台比拼,并不是文化强省的海南,为何能在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上取得领先?
1.政府主导加大阵地建设投入
走进开放近一年的海南省图书馆少年儿童馆,就如同打开了一本体现海南地域特色的书。位于海南省图书馆主楼东侧,对小读者开放的三楼至六楼阅览面积达5000平方米,比原有面积增加了2.2倍;阅览席1000个,比原有座席增加了4.6倍。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舒适惬意的阅读空间,从一楼到六楼每层的设计都与海南地域文化充分结合,带给小读者新鲜有趣的阅读体验,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概念。
眼下,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即将投入使用,不仅能满足本省居民的文化需求,还将丰富上岛游客的文化体验。项目占地面积25亩,总建筑面积5.28万平方米,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群众艺术馆、琼剧会馆3部分组成,以精品化、精细化以及融合发展为导向,把项目建设成集保护、整理、研究、展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琼剧演艺、公益文化培训等于一体的精品工程。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是海南省会城市十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之一,建筑呈现“一体两翼”的外形,以“海上帆、风中翼、云上锦”为核心设计概念。整体看上去像展翅起飞的蝴蝶,寓意海南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即将腾飞。
海南省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都是海南省为迅速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推动海南省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提质升级的成果。海南省2022年开始着手谋划“省会城市十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10个项目分别为海南省科技馆、海南省图书馆二期、海南国际艺术学院、海南省艺术中心、海南省美术馆、海南省琼剧会馆、海南省群众艺术馆、海南省新闻中心、海口湾演艺中心(海口人民剧场暨海口演艺新空间)、海南革命军事馆。其中,海南省图书馆二期、海口湾演艺中心、海南国际艺术学院3个为改扩建项目,其余为新建项目。省会城市十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的落成,对于更好地满足本省居民以及来琼游客对于高质量文化消费的需求、提升海南文化软环境、增加旅游吸引物、打造“网红”打卡地、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提升海南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等将大有裨益。
除了省城,目前海南省已有3343个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社区)的覆盖。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空间既“好看”更“好用”。
2.公共文化品牌凸显“海南特色”
▲ 2023年海南省“春风村雨”文化惠民活动现场
有了硬件基础,海南坚持公共文化品牌化运作,探索出了许多公共文化服务的正确“打开方式”。比如坚持以“海南省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春风村雨”文化惠民活动、“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活动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为抓手,开展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每逢节庆日,全省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各大旅游景区景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民俗展示;全省共有注册文化志愿者近4000人,同时依托631个文化类社会团体,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春风村雨”文化惠民活动作为海南省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2021年被中宣部等表彰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示范项目,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黎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凝聚建设海南自贸港强大精神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南省“春风村雨”文化惠民活动已成功举办了3年。足迹遍布全省19个市县,陆续走进了47个村级文化中心。今年相关部门工作组更是克服重重困难,每天往返5小时,总行驶里程超5000公里,在不懈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任务。此外,各市县多措并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结合活动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效能,切实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大加强了“春风村雨”文化惠民活动品牌的影响力。
▲ 2023年海南省“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现场
海南省“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活动被中宣部评为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示范项目。它和“春风村雨”文化惠民活动一样将每年持续开展,并不断丰富文化形式,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坚持“以文化人,春风化雨”,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注入强劲文化动力,凝聚建设自贸港强大精神力量。
▲ 第20届海南省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活动现场
海南省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作为海南省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品牌,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20届,成绩斐然。在打造品牌过程中,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伟大时代,创作了近千个契合时代精神的群众文艺精品,传承发展了海南黎苗文化、东坡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了海南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凝聚了建设自贸港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1年,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工作部署,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在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中挑选了15个单位作为旅游和文化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每个单位补贴30万元,探索旅游和文化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出了“非遗+旅游”“文物+旅游”“民俗+旅游”等文旅融合新模式;探索了“红色旅游线路”“康养旅游线路”“研学旅游线路”“生态旅游线路”等。2023年春节期间,全省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到各大旅游景区、景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民俗展示等,游客围着长桌宴边吃年夜饭边观看充满黎苗文化特色的“村晚”,结伴到昌江观赏木棉花并与黎族同胞共跳竹竿舞等,让人流连忘返。
3.“书香海南”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在三亚西岛,一间由废弃渔船改造而成的书房停泊在岸边,居民和游客徜徉其间,耳畔是连绵的浪声,船舱里萦绕着淡淡的书香。西岛海上书房由3艘废弃渔船改造而成,是岛上的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建成的书房为岛上居民提供了阅读的空间,随着功能的不断拓展,“海上书房”成为岛上的文化地标。
无独有偶,近日,三亚南边海路新地标——三亚海上书房·南边海城市口袋公园全新亮相,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园分为水上和岸上两个区域。其中,水上区域利用3艘废弃疍家渔船改造成为海上书房,分别是以书籍阅读为主题的“阅读号”、以陈设古董旧藏为主题的“时光号”以及展览着合作艺术家艺术品和文创衍生品的“创意号”。岸上区域设置河口记忆、古今三亚故事馆、流浪艺廊、大树剧场、独立设计师文创区、“等风来,等你来”音乐角、儿童图书漂流瓶区、创意盒子区等创意文化板块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据介绍,公园还将定期举办各类展览、讲座、演出、创意市集等活动,在丰富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的同时,为市民游客提供人文、艺术、生态等方面的主题文旅体验。
“大网红”云洞图书馆是海南省海口湾标志性艺术建筑,由清水混凝土一体浇筑成型,包括可以藏书万本的阅读空间和多功能影音区,以及咖啡厅、母婴室、公共休息区、屋顶花园等配套设施,是市民游客阅读和休憩的理想场所。
如今,每到周六日或者节假日,海南各级各类图书馆一位难求。阅览区里坐满了来看书学习的群众,少儿书屋里许多亲子家庭在游戏互动,棋类、语言类等活动室窗明几净……走进图书馆文化馆,浓郁的文化芳香扑面而来,群众明显感觉到这几年海南的公共文化种类更多、内容更丰富了,让读者更方便地享受了优质的阅读服务,幸福感也与日俱增。
▲ 宽敞的海南省图书馆少年儿童馆活动室
海南秉持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理念,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把最好的位置、最好的环境留给图书馆,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建馆思想,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人性化、生态化、开放化、智能化、标志化等理念,指导市县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环境更加优美、服务更加人性化的阅读场所。
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海南省图书馆二期、海口市龙华区图书馆、东方市图书馆、洋浦经济开发区图书馆;乐东县图书馆、定安县图书馆、昌江县图书馆等新馆将陆续投用。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投用11家“书香海岛”全民阅读点。海南组织全省图书馆参加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在第七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期间,海南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省新建场馆8座,提升了全省公共图书馆硬件设施水平,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和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近两年,全省图书馆流通总人数达1092.43万人次。
4.一体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衡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海口数十家小众艺术馆、图书馆也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发挥重要的阵地作用。“随着年轻群体的审美提升,小众艺术馆在城市中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逐渐成为潮流。”海口珊瑚画廊负责人刘雯介绍,今年5月,该画廊走进海口万象城,让逛商场看展览成为一种日常。
海口小众艺术馆正茁壮成长,延伸了阅读服务、拉长了阅读空间。例如,位于海口江东新区的言·艺术馆,就已经收获不少美誉度。走进言·艺术馆,一栋白色的建筑坐落于郁郁葱葱之中,光影美轮美奂。来自不同艺术家的原创艺术作品遍布馆内;饮一杯咖啡,看“海岛白日梦”展览,十分惬意。据统计,言·艺术馆开馆以来,至今已迎客3万多人次。在言·艺术馆主理人符静看来,兴起的小众艺术馆是对海口公共文化资源的一种补充,其通过构建多样化的艺术公共空间,不断提升人们对艺术和审美的感知能力,满足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的重要任务。海南省坚持打造类似云洞图书馆这样的城市地标性、“网红”打卡点文化场馆和加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体建设的思路。针对城乡一体建设的难点是农村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海南省投入近10亿元资金,加强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共建成3343个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全省现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5个、文化馆(群艺馆)23个、博物馆40个(含国有、行业和非国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19个,基本建成四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解决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没有”的问题。
为了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有没有”向“好不好”发展,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省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行管理进行实地排查,共收集到14类指标、近23万个数据,汇编19套。对全省3343个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摸排掌握情况。
海南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下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的差距,提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两年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加大对中西部市县的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在经费上予以扶持、在活动上予以倾斜,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得到改善,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举办每年一届的海南省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活动就是区域间以强带弱,通过组织区域市县互相学习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目前每年的会演活动中,各市县优秀作品轮番上演,水平大幅提升。
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监测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海南如何巩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长板优势,进一步提升哪些领域的公共服务质量?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海南将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推进工作,开展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产品供给,促进城乡均衡化发展,补齐乡村文化服务的短板。同时,坚持文旅融合,按照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要求,围绕打造环岛旅游公路、热带雨林公园,把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热带雨林文化、黎苗文化等融入进去,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海南真正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诗和远方”,持之以恒巩固提升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图片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提供)
2023年11月2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海南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领先的答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