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家岭的春天》延安慰问演出现场 北京舞蹈学院供图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于延安杨家岭召开,明确了“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导向,一大批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文艺作品相继诞生,开启了新中国文艺的春天。
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1周年之际,由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回到新中国文艺的摇篮,首次登上陕西延安大剧院。“新时代中国艺术的春天大幕已经拉开,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追随革命足迹,带着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回到延安杨家岭,接受延安人民的检验。”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说。
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以经典木刻版画作品为创意灵感,采用具有当代审美的汉族民间舞样式,伴随悠扬高亢的陕北风格音乐,聚焦觉醒的中国文艺青年,展现青年艺术家成长为文艺战士的心路历程,追溯用文艺当武器毅然投身革命的峥嵘岁月,激励当代文艺工作者继承延安文艺火种,赓续延安精神。
演出大幕开启,宝塔屹立的“延安风景”映入眼帘,由古元、彦涵、计桂森等版画先驱创作的十余幅木刻版画经典作品高高悬挂,铺陈在舞台上。剧情将版画串联,动态舞姿让版画“流动”,整部剧以舞入画、以画代舞,引领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用文艺当武器”的峥嵘岁月。
回延安,不仅要把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人民,更要“扎根人民”,回到人民中去。《杨家岭的春天》在延安演出间隙,剧组赴延安文艺纪念馆、杨家岭等地进行调研采风,并与延安大学鲁艺学院开展艺术交流活动。
5月22日,宝塔山下、延河岸边的星火广场上,剧组与当地艺术家一起为延安人民献上文艺慰问演出,用实际行动践行“到人民中去”。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者以绚丽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锦《舞韵芳华》开场,当地的艺术家带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东方红》等颇具陕北风格的歌曲独唱和热烈的陕北腰鼓。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中的舞段也在宝塔山下深情起舞,赢得当地群众阵阵掌声,让“杨家岭的春天”与“新时代的春天”遥相呼应。
“艺术家要向人民学习、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但是在杨家岭,另一种艺术家、艺术作品与人民的关系呼之欲出——用生命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终会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永生;将生命奉献给人民的艺术家,终会在人民的传颂中永生。深切地体悟到这种‘杨家岭精神’后,对我们全体主创团队而言,就再不只是一个创作,而是怀着深深的敬畏与虔诚,用心、用情、用力地讲好这个故事。”该剧总导演、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张晓梅说,《杨家岭的春天》讲的是艺术家接受人民教育的过程,创作这部剧则是剧组接受杨家岭精神教育的过程。
来到延安的热土,让该剧主演、中国古典舞系教师汪子涵激动不已:“感恩这次延安之行,让我们在中国革命的圣地,感受伟大的延安精神。我们要在延安精神的引领下,赓续中国文艺理念,践行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的使命。”汪子涵说。
“这部作品是从延安出发的,我们满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回延安’,是对革命前辈的仰望和追随,更是‘杨家岭的春天’与‘新时代的春天’遥相呼应的最好印证。我们以实际行动薪火相传这片红色沃土上的文艺血脉,以为人民的担当贯彻‘到人民中去’的创作导向,以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传递着永不磨灭的延安精神。”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说。
回延安,不仅要接受延安观众的检验,还要听取延安人民的意见。5月24日,《杨家岭的春天》专题研讨座谈会在延安大剧院举行,来自延安文学、艺术、历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观众代表一起为《杨家岭的春天》问诊把脉,助力该剧从高原迈向高峰。大家一致认为,《杨家岭的春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在主题内容上呈现出炽热的民族情怀与革命信仰,在动作语言与作品结构设计上也展现出“人民性”的鲜明底色,表现了中国革命文艺青年的集体群像及其伟大革命信仰。经过不断打磨,一定能够成为常演不衰的精品力作。
“如今,在新时代党的文艺政策引领下,中国艺术正在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新时代的艺术发展方兴未艾,正以其磅礴之势形成伟大的影响力。《杨家岭的春天》热情欢呼‘为人民而舞’的新时代中国文艺的春天。此次回延安,也是《杨家岭的春天》新的出发!”巴图说。
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则表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正是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抒发对延安精神的崇高礼赞。国家大剧院将继续把‘出精品、攀高峰’作为使命任务,谱写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新篇章。”
2023年6月8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杨家岭的春天〉“回延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