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37处、非遗项目571项……济南市既是山东省的省会,也是齐鲁大地文化遗产地图上的“核心地带”。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近几年济南市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征程上勠力创新,紧盯本地居民、外地游客的现实需求,构建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三位一体”科学模式,助推宝贵文化遗产如城市的泉水一样,在街头巷尾“叮咚作响”。
外地游客赞不绝口

济南市大明湖景区南岸不远处,便是济南府学文庙,其建造历史可追溯至近1000年前的宋代熙宁年间,历史上是周边地区传承弘扬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
4月9日,正值春光烂漫的时节,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游客李若昕选择“错峰出行”,带父母来到济南府学文庙。“看网上报道近期济南景区‘人挤人’,所以错峰游览,从大明湖散步过来非常近,也没刻意寻找。”李若昕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济南府学文庙非常“年轻化”,周边有许多簪花小店,打卡的年轻人都在排队;景观内部也有品尝下午茶等新业态。
2010年开放至今,济南府学文庙历经几次修缮,重现当年风采。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主任吕智勇介绍,此处经常举办古礼体验、文庙讲堂、经典诵读等活动,如今年均接待游客量近100万人次,是泉城新的文化地标。
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金色名片,生动讲述地方的历史,彰显其厚重底蕴。济南市注重创造转化,发挥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潜力,积极释放文化遗产多重效益。
近几年,济南市四门塔、灵岩寺、九顶塔等大批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小广寒电影院旧址、济南府学文庙等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扁鹊故里”中医药研学之旅等旅游线路广受认可。
本地民众情系乡愁

春节至今,济南市博物馆每日的客流相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升。济南市部分中小学也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定期组织孩子们到博物馆参观,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通过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现在济南全市博物馆增至89家,年均举办展览超300个,受益观众约300万人次。博物馆,正在成为济南民众情系乡愁、传承文脉的鲜活平台。
地上的文物,要让民众走近、欣赏。地下的文物,也要倾尽全力保护好。
近年来,济南市在山东省率先出台《关于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严格实行“先考古、后出让”,累计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1357项,出土文物6200余件(套),发现了“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等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遗址墓葬。
同时,济南市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工作思路,分批分类推进文物保护项目。2022年以来,当地组织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50项、革命文物修缮保护工程19项,全市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党委政府通盘谋划

如果将文化遗产比作大树,枝繁叶茂一定离不开扎根党委政府心间的“保护理念”。
2020年以来,济南市牢固树立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政绩的理念,科学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制定出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文物安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意见方案,初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政策规划体系。
此外,济南市开展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齐长城遗址保护利用、考古遗址公园提升建设等工程,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济南段)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均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近期,济南市文化馆组织驻济高校专家赴济南市莱芜区开展锡雕专题调研。传承人梯队如何建设?项目走市场有没有瓶颈?当前还面临哪些发展难题?调研组将答案一一记录,留待后期系统分析。
如今,类似上述调研活动,已经成为济南市推动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常态举措。
“非遗活起来,需要党委政府通盘考虑,实现资源聚合。”济南市文化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琳告诉记者,这几年济南市在传承队伍建设、整体保护水平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部署,今年济南市文化馆将“务实功、求实效”,推动更多非遗项目走进景区、学校和社区,带给民众家门口的民俗体验。
(图片均由苏锐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