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产业 |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力量

2023-03-28 10:31 来源: 文旅中国

自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以来,历年一号文件的主题都离不开乡村振兴。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的部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版从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单位中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黑龙江省兰西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分别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展示文化和旅游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河北鹿泉:新业态助推乡村跑出“加速度”

土门关驿道小镇(石家庄市鹿泉区委宣传部供图)

鹿泉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依太行山,风景秀丽,历史上的鹿泉八大景更是让世人津津乐道。近年来,鹿泉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推进“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模式,山水休闲游、美丽乡村游、民俗体验游等新业态蓬勃兴起。随着当地全域旅游的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抱犊寨、西部长青、君乐宝奶业小镇……作为鹿泉的旅游名片,它们是石家庄人最为熟识的“后花园”和周末休闲度假地。“依托抱犊寨、西部长青等周边旅游资源,白鹿泉乡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以环抱路为主线,将周边村庄串珠为链,逐步打造成为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白鹿泉乡副乡长刘若晗表示,白鹿泉乡是个以丘陵为主的乡镇,发展林果业得天独厚,如今满山绿植,乡村环境越来越好,产业也越做越大。

山还是那道山,观念一变天地宽。依托当地知名景区,白鹿泉乡不仅辐射带动了环抱路沿线的乡村游发展、做大了乡村旅游品牌,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春节期间的土门关驿道小镇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据不完全统计,土门关驿道小镇春节假期接待游客近7万人次。“谁能想到,六七年前,这里还只是个普通的小山村。”西土门村村民王会新表示,如今,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据了解,西土门村、东土门村因历史上著名的土门关而出名,此地也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拥有秦皇古驿道、旱码头、背水之战古战场、三省通衢土门关等历史遗址。2016 年,东土门村、 西土门村以荒地入股规划打造的土门关驿道小镇盛装亮相。建设用工、小镇管理、铺面及民宿运营……连年来,土门关驿道小镇带动两村600多人就业,成了当地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随着小镇生态绿化、灯光亮化等内外环境及软硬件设施的不断优化提升,土门关驿道小镇现已成为石家庄乃至河北省知名的“网红”打卡地,并被评选为“夜游河北”十大人气目的地之一。

土门关驿道小镇的“向往的客栈”、白鹿泉乡段庄村的鹿野山房……一间间民宿亦是一道道风景。近年来,石家庄鹿泉区特色民宿蓬勃发展,以民宿为主打的乡村旅游“出圈”,让山窝窝里的小村庄变成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早春的阳光穿过琉璃,洒落在木石之屋,山风掠过,屋里一片暖洋洋。这家融合了现代设计元素的山区石窑老院,是位于白鹿泉乡段庄村的两层民宿,也是城里人眼中的“世外桃源”。段庄村党支部书记段艳云介绍,瞄准民宿热,村里趁热打铁,去年相继举办了山居露营、农家乐、晒秋艺术展等乡村体验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乡村生活。

早在2017年,石井乡岸下村的石窑小镇项目就初具规模,共建设高中档民宿18处,年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民宿入住率达80%以上。鹿泉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成员胡顺平介绍,以民宿产业为带动引擎,当地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布局了文化商业、主题餐饮、休闲体验、农耕体验等多元农旅休闲业态,并相继打造了“亲爱的院子”“山野中餐厅”“向往的农场”“1314数字恋爱最美公路”等“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体验。

据了解,“1314数字恋爱最美公路”于2022年10月1日开放,这条路全程1.314公里,由东向西进入村内,一路引领游客从爱情公路到“山野中餐厅”就餐,进入“亲爱的院子”体验乡村民宿,为游客游玩、休闲、吃住提供“一条龙”服务。

数据显示,去年国庆假期,抖音上岸下村相关话题日流量突破千万,接待游客35万人次,村民通过销售自种农产品实现收入2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党支部引领、村民参与的共同富裕目标。

胡顺平表示,下一步,鹿泉将依托自然生态、乡村民俗、历史文化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继续巩固壮大近年乡村旅游发展成果,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指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持续完善旅游产业布局,扶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黑龙江兰西:广袤田野歌飞扬

兰西县文化馆开展书法创作活动(兰西县文化馆供图)

近日,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游客刘先生一家三口自驾到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黄崖子村旅游,在东北民俗文化博览馆了解东北先民的生活方式、在文化大舞台观看二人转表演、在兰西挂钱非遗工坊学制挂钱、在纪念品店购买“小笨鸡”“烧鸭蛋”等特色产品……刘先生说,没想到兰西县乡村旅游做得这么好,文化要素随处可见,让游客觉得更有深度了。黄崖子村负责人表示,当地以民俗文化为底色,通过“民俗景观+体验项目+特色旅游纪念品”文旅农融合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黄崖子民俗村是兰西县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而这些都离不开该县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精准施策。兰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赵庆表示,近年来,兰西县通过“文化助农、文化富农、文化兴农”推动文化入乡入村工程,让村民树立起口袋脑袋双富裕的决心和信心,并付诸行动,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兰西县将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乡村文化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在6乡9镇105个行政村积极部署,先后投入近亿元,建成包括文化大舞台、体育健身器材、路灯等设施在内的村文化广场99个,集阅览室、小剧场、排练室等功能为一体的村文化活动室覆盖所有行政村,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

乡村文化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兰西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请上来、走下去,结对子种文化,以演代练、以演带训等方式,培养文化带头人、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星火乡刘德宝、长江乡孙宝华、兰河乡博江等文艺爱好者带动村民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兰西县红光镇红光村村民韩亚芝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培训后,文艺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大幅提升,创建了文化大院,创作了歌舞、小品、快板等文艺作品,他经常在本村及周边村屯进行专场演出,受到大家的欢迎。据了解,兰西县近年来培养了600多名文化带头人、3000多名文艺骨干,带动上万名文艺爱好者,基本实现“村村有文艺人、村村有文艺队伍”的目标,形成了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交流、季季有展演、年年有汇演的良好文艺氛围。兰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王玉成说,通过文艺人才的培养,引导更多村民走近文艺,提升他们的文艺素养,形成人人有文艺爱好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进程中,为了让广大村民吃上文化大餐,兰西县打出了文艺下乡、图书下乡、非遗下乡、展览下乡、培训下乡“五位一体”的送文化进乡村组合拳,让广大村民在文化的熏陶下,拼搏进取、务实向上。比如该县康荣镇的一位农民听了县文化馆的快板《活出咱农民的精气神》后深受鼓舞,通过科学种田、参与运输、销售旅游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致富。

据兰西县文化馆馆长刘华介绍,该馆每年组织文艺骨干以文艺小分队、综艺巡演、戏曲展演等形式赴乡村演出150多场次,覆盖所有乡村,举办小品小戏、快板三句半、声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培训班12次以上,同时走进兰西县拉哈山、榆林镇盘龙湾、榆林镇锡伯族部落、红光镇十八湾等景区进行文艺演出,将特色文化活动融入旅游业态,让景区更具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兰西县图书馆利用创建的县乡村总分馆体系开展图书流动活动,举办诵读比赛、有奖征文、读书交流等群文活动。截至目前,兰西县图书馆举办了500多期“兰西人说兰西”活动,吸引村民踊跃参与,让大家更了解兰西县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兰西人的文化自信。省级非遗项目兰西挂钱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作用,兰西县在各个旅游村设立非遗工坊向游客开放参观体验,同时工坊招收兰西挂钱学员,传授其技艺并回收产品,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渠道。据介绍,兰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近年来探索了多种文旅助农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线上方式,兰西县的榆林镇筋饼、红光镇草莓、北安乡西瓜等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

通过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兰西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文明向上、和谐友爱的村风村貌。兰西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朱国辉说,下一步,兰西县将打造包括文艺进乡村、文化结对子、群文手拉手的文化助农品牌活动,以品牌的力量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广西合浦: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月饼小镇(北海市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公馆镇的乘马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村。放眼望去,连片的稻田是乘马村振兴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合浦县是著名的“中国大月饼美食之乡”。公元1100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客居合浦廉州古城,作诗《留别廉州张左藏》,其中的名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让合浦月饼流芳后世。历经千年薪火相传,合浦月饼制作技艺日益精进,产品样式繁多,尤其是合浦大月饼在粤桂地区独树一帜,被纳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录。合浦大月饼制作技艺2020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合浦大月饼以“大”著称。“大”不仅是合浦月饼的地方特色,更是乡情的维系和乡愁的寄托。据说,以前合浦人因为穷买不起月饼,于是每家每户拿出一些原材料,凑起来做成一个大月饼,在中秋节当晚,大家围坐一起分食大月饼。直到今天,分食月饼的传统依然在乘马村传续。每年夏至前后,乘马村都要举办月饼品鉴大会,全村人坐在一起品尝新月饼,为月饼技艺精进提出建议。每到品鉴会这天,乘马村热闹非凡,老人谈笑聊天、小孩子奔跑嬉闹、妇女忙前忙后帮忙分装月饼,其间还会举办丰富的文化展示和娱乐活动。

小月饼带动大产业。在合浦县,各村各镇都有自己的月饼品牌,全县月饼生产企业有100余家,涌现出了公馆黄记、鼎兴、红林等合浦龙头月饼企业,大月饼产量占广西的80%。月饼烘焙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饮料、包装、制罐等配套产业落地,带动了海猪、海鸭蛋、紫薯、香芋、凤梨等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书写了合浦县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为了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好月饼文化,合浦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总投资85亿元的“月饼小镇”。据合浦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月饼小镇以建成 “中国最美乡月文化传承地、华南首座烘焙制作体验园、国际知名休闲食品产业城”为目标,将致力于打造融工业生产、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产品展销、学习体验、文化休闲、旅游观光和品质居住于一体的工贸旅游休闲特色小镇。

随着月饼小镇正式运营和创新发展,目前已有黄家月、麦香皇、香港大地食品等20多家企业进驻小镇,年总产值达数十亿元。产能的大幅提升带来大量的用工需求,据悉,每年中秋前夕,月饼小镇的用工需求达到数万人,吸引周边村镇大批年轻人入职。

“合浦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上下足功夫,以月饼文化为引爆点,把工业、旅游、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探索实施‘特色产业+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以合浦大月饼为主要品牌的大健康食品产业,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唐正柱看来,“非遗+”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有效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合浦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除了大月饼制作技艺,勤劳的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也孕育了角雕、贝雕、木雕等非遗技艺。在合浦角雕艺术馆,灯光下,一件件温润如玉而又色彩丰富的角雕作品仿佛活了起来,龙虾、螃蟹等造型肌理清晰可见,神态十分逼真,动作形象生动,吸引大量观众前往参观。

合浦角雕取当地牛羊角为原料,依据其天然造型、纹理、颜色,历经10几道工序制作而成。2021年,合浦角雕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合浦角雕既可以是精美的工艺品,也可以是特色的旅游商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合浦角雕技艺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白耀华在精研技艺的同时,广泛开班授徒,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他说,随着旅游市场对角雕的需求不断攀升,各地的订单也多了,这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角雕的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周围乡镇村民就业。

“千年汉郡,海丝起点”的合浦文化资源禀赋优异,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合浦县充分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合浦汉墓公园、海丝首港等成为人们认识合浦、了解海丝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旅项目的落地为附近的村镇带来发展机遇。借着“海丝首港”项目的引流,附近的党江镇瞄准了“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定位,计划打造乡村网红直播基地、乡村养殖培训基地、乡村研学旅行基地等共享农业延伸项目,以此盘活党江自然景观资源,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海丝文化最丰富的廉州镇也有自己的规划。“我们将利用好廉州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四方岭考古遗址公园、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海丝首港等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持续加强‘传承+发展+运用’,培育好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廉州镇镇长刘良茂说。


责编:陈红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