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有乘风破浪,方能扬帆远航。从海岛渔村到渔都港城,从逐浪荒滩到富庶繁华,前行的每一个脚步,蕴含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底色。11月11日至13日,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举行。在民俗展示、民俗巡游、舞龙展演等文旅盛宴背后,是普陀以文化赋能共同富裕,向海而生打造新时代海洋文化高地的生动实践。
从百年渔港到文旅新地标
食海而渔、傍海而居、赁海而市、喜海而歌、敬海而祭、识海而述……从古至今,大海就包含着人们对世界的向往和梦想。从600余年前“建立沈家门水寨”,到“茅屋绕白沙”的小渔村,再到近代“万条渔船一港收”的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到如今已成为一个集现代船舶修造、远洋运输、世界水产品集散的全国性重要港口。当下的沈家门尤其是半升洞片区,以宝龙城市广场、中央山体公园、海底隧道和半升洞客运站场为主,以滨港路、半升洞、晨晖街视觉通廊为辅,集购物、美食、娱乐、文化、休闲、住宅、酒店、交通于一体,已成为文旅新地标。
近年来,普陀深入推进“星辰大海”计划,以“小岛你好”共富行动为抓手,打造海上花园示范样板;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和公共文化空间地域分布更为均衡合理:不断建设渔港博物馆、朱仁民艺术馆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地标,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主客共享公共文化空间。“文艺轻舟队”“小岛音乐会”等形式累计送戏送展览讲座650余场次,送书下乡3.73万册,惠及群众20余万人次;134个“文艺赋美”活动点位,遍布文化礼堂、街角公园、商业广场等,常态化开展声乐、舞蹈、戏剧、诗朗诵等各类演出,推动街角文艺展演由城市向海岛乡村延伸……普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同质同标、优质共享机制更加健全。
推动海洋文化的新时代表达
铿锵有力的渔工号子、喜庆欢快的“祝酒歌”和热情洋溢的渔家舞蹈,迎接八方来客;伴随阵阵鼓声,幡旗飘扬激荡,五湖四海的舞龙队齐聚东海之滨……本届民间民俗大会,利用现有的海、船、港、桥等资源,进一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采用“浸入式、行进式”的观演形态,实现演绎空间和观演空间交相穿插。
除欢聚普陀、逐梦渔港、寻梦百年、星聚东海等四大主题的精彩民俗演绎外,配套活动如“百川·向东海”的中外民俗嘉年华,吸引了泰国、印度、越南、老挝等国外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共同参与。中国舞狮、法国的红磨坊表演、意大利的威尼斯假面舞、美国的夏威夷草裙舞、北美的太阳马戏小丑演出风情各异;“又见普陀”星辰大海·自在莲洋国风音乐会名家荟萃;普陀福集则以沈家门老底子、老味道为背景,设置富有特色文化的互动体验区……活动不仅好看,还“好玩”“好听”。在开幕式上,舟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中华表示,希望普陀加快打造渔港文化、渔俗文化、舟楫文化、海丝文化等辨识度高、带动性强的海洋文化金名片,为推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贡献文化力量。
海洋文化已拥有更多新时代表达。舟山群岛帆船跳岛拉力赛、越野东海、全民艺术节、十里渔港音乐汇等节庆赛事演出活动400余场次;举办普陀福集、沈院雅集等文旅市集活动,总曝光量达5000万,引入客流量5万余人次;中国国际普陀佛茶文化节、东海音乐节、海浪音乐节、普陀文化艺术节、海稻音乐节、虾峙渔民祭海大典、回乡过大年等海洋文化节庆活动更上一场连着一场……目前,普陀已成功培育3个全国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创街区、5家浙江省成长型文化企业,“蚂蚁岛人民公社旧址保护利用”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3条旅游线路成为舟山市十大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文旅赋能,让海洋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百年渔港,幸福渔都。文化已成为赋能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近年来,普陀进一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展现舟山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内涵。
普陀区黄杨尖村依托“公司+业态”的共富机制:盘活闲置农房。目前已引入特色业态近40家,推动村民家庭经营民宿、农家乐精品业态再提升。黄杨尖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嘉骏介绍,2022年以来,该村业态总收入1350万元,解决130余名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直播带货活动常态化组织,累计线上销售农产品约2000万元。
蓝天碧波,青草悠悠,群岛山峦,村落有致……沿着“最美公路”螺塘线,原本沉寂的海岛风景线尽收眼底。“螺塘线沿途,聚合青山、绿水、碧海、金沙众多原生态资源,拥有渔家村落、禅修道场等人文资源,还具有打造高品质渔海生态度假区的潜力。”普陀交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沈家门渔港小镇如今已建成集海洋渔业、水产贸易、旅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截至今年5月底,小镇累计投资84.14亿元,特色产业总投资70.69亿元,累计接待旅游人数(次)突破3000万。
历经岁月,斗转星移,普陀区“一群人”的接续奋斗,铸就了“一座城”“一条鱼”“一艘船”的蝶变升级。“近年来,普陀一直致力于探索海洋文化基因解码的转化利用以及海洋文化标识打造,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普陀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普陀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促进海洋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文化力量持续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新普陀贡献力量。”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徐炜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