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上午,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新闻发布会在广东广州召开。发布会上揭晓的5部获奖作品分别为话剧《深海》(编剧:周振天、陈萱)、话剧《惊梦》(编剧:毓钺)、花鼓戏《夫子正传》(编剧:徐瑛)、闽剧《生命》(编剧:陈欣欣)、话剧《董其昌》(编剧:陆军、肖留)。5月21日,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将与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时在广州颁奖。
本届曹禺剧本奖共收到全国26个单位报送的43部剧本。其中戏曲剧本21部,涵盖了京剧、豫剧、评剧等13个剧种;话剧14部、音乐歌舞类剧本7部、木偶剧1部。特别让人欣喜的是西藏地区首次实现藏戏原创作品零的突破,报送了完全由藏族作者完成的现实题材作品《次仁拉姆》。
曹禺剧本奖以严谨的章程、规范的程序、专业的评审,将当前戏剧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优秀力作进行推荐评选,最能体现和展示近两年内中国戏剧文学的发展动向与艺术高度。经过初评委员会的反复讨论、认真遴选,最终以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20部剧本(戏曲8部,话剧10部,音乐剧1部,木偶剧1部)进入终评。入围剧本均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共同的基本特征是有正气、应节气、接地气、长志气、显生气。终评委会于4月27日在北京以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5部获奖作品、5部提名作品。
其中,话剧《深海》讲述了以“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同志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们,隐姓埋名30载,为实现国防科技发展从追赶到超越,白手起家、百折不挠、殚精竭虑打造国之重器的艰辛历程,追溯与回望了新中国艰苦卓绝的强军之路;话剧《惊梦》以传统昆曲戏班和春社在解放战争中的命运为主线,时时关照和留意中国传统文化及昆曲的传承,将曲折的故事和昆曲之美融为一体;花鼓戏《夫子正传》讲述了清末书生张九如跌宕的人生,塑造了一个独特、鲜活的“教书先生”形象,尽显小人物身上的“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闽剧《生命》聚焦一群的怀孕的解放军女战士的生死突围。“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而是让女人在血与火的搏杀中更加坚韧,剧情展示的不仅仅是母亲与战士的坚韧,还难能可贵地刻画了人物的成长、人格的完善;话剧《董其昌》从董其昌的晚年着笔,通过大量的人物辩论与心理独白呈现,尽可能地去触摸书画大师的灵魂深处,给董其昌“发言”的机会,展示他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曹禺剧本奖重在肯定成熟剧作家的成就,同时也致力于扶持青年剧作家的成长,因此在5部获奖作品之外,评委会特别推选出5部提名作品:越剧《核桃树之恋》(编剧:谢丽泓)、话剧《喜相逢》(编剧:林蔚然、王人凡)、曲剧《河洛工匠》(编剧:原长松、何海江)、话剧《浪潮》(总编剧:韩丹妮、肖诗瑶,编剧:潘羽昕、宋文琪)、藏戏《次仁拉姆》(编剧:索朗占堆、朗加旦增)。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曹禺剧本奖奖杯特别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设计。他介绍了曹禺剧本奖奖杯的设计理念:曹禺剧本奖得之不易,不仅需要剧作家精心地构思创作,还需要表演艺术家精彩、精湛的表演,曹禺剧本奖的奖杯将这两种元素完美融合,简单明快、一目了然。
曹禺剧本奖是由中宣部批准,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戏剧专业最高奖项,也是目前中国戏剧领域专为剧作家设立的国家级奖项。自1982年创办以来,共有获奖作品415部(含提名奖),获奖剧作家481人。本届曹禺剧本奖是该奖项设立40年之后的新征程、再出发。也是继2017年第六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2届曹禺戏剧文学奖)之后,广州第二次承办该活动,实现了广州与曹禺剧本奖之间的双向奔赴。
(图片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