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实验戏曲《谁是麦克白》:年轻戏曲人的精神追问与行动

2023-11-02 17:55 来源: 文旅中国

十年前,还在中国戏曲学院读导演系研究生的乐波娟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改编莎士比亚经典名剧《麦克白》,自编自导了戏曲实验剧《麦克白的四次方》;十年后,乐波娟已成为专业院团里能独当一面的导演、制作人,曾经的作业也经过反复打磨,更名为《谁是麦克白》,继续活跃在舞台之上。

实验戏曲《谁是麦克白》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上演

日前,由北京永乐利沣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谁是麦克白》亮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传统焕新计划”,再次引发人们对“美”与“丑”、“善”与“恶”的讨论,以及对年轻戏曲人传承创新探索实践的关注。

用东方的“留白”“写意”讲述西方故事

《谁是麦克白》通过时空穿越,把原著中麦克白与中国古代赵光义、公孙子都等几位人物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人人都是麦克白”的故事。

为何把原本没有任何时空交集的几个人物放到一部剧里,用以京剧为主的中国传统戏曲形式演绎莎士比亚名剧?对于乐波娟来说,这些回答了无数次的问题,再次被提及,仍令她有些许的激动和兴奋。

实验戏曲《谁是麦克白》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上演

“这其实是我研究生时期的一个命题作业。”乐波娟谈起这部戏的缘起,记忆犹新,“我当时看了很多遍《麦克白》原著,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感觉麦克白就是公孙子都、赵光义、武则天……此前,舞台上有很多版本的麦克白,但没有一部中国传统戏曲的版本。我就突发奇想——要解构原著,用中国的故事来演绎一部特别版《麦克白》。” 

然而,原著体量大、人物多,要想在小剧场短暂的演出时间里集中呈现,绝非易事。此时,“留白”“写意”这些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手法给了她启发。对人物和情节梳理提炼后,她果断地去繁就简。人物上,只保留心路历程相近、心理情感相通、对代表欲望的“麦克白”人生命运真正产生影响的人物,以及其他功能性角色;情节上,分为“序”“欲”“弑”“惊”“殁”四幕;伴奏则只有鼓。

就这样,《麦克白的四次方》在2013年末诞生了。中西结合、时空交错、传统与现代交融、一人多角……年轻戏曲人大胆而又巧妙的构思和表演,尽管还有一丝丝稚嫩,但让人眼前一亮。

十年磨一剑 老戏新演

十年的时间,对于发端仅仅30多年的中国小剧场戏剧、甚至历史更短的戏曲实验剧来讲,算是“长久”了。乐波娟戏称,《谁是麦克白》似乎都演成了“老戏”。而演出过程中的不断打磨、深化提升,让“中国戏曲版麦克白”一直在成长,主创团队也越来越成熟。大家合力,让这部“老戏”常演常新。

最初,戏里四幕分别表现4位主要人物,“四次方”象征着可以衍生出无穷无尽的“麦克白”。于是乎,舞台上6位演员要扮演20多个角色,演员演起来辛苦,观众接受起来也困难。这一反馈引发乐波娟的进一步思考:“我们要把‘麦克白’看作一种文化符号,不再拘泥于剧中的某几个人物。”就像台词中表达的:“剧中之人有你有我,众人皆是……”

实验戏曲《谁是麦克白》往期剧照

带着这样的反思与认知,水到渠成一般,《麦克白的四次方》更名为《谁是麦克白》,从剧本到演员“全面升级”,一经亮相即惊艳了2019年首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舞台。在这一版里,剧中角色只剩下13个,几乎砍掉一半,看似内容变少了,引发的联想却变多了。观众有时间跟着剧情去思考,“谁是麦克白”?

除了主演,鼓师在戏中颇具亮点。作为全场“节奏大师”,他本来只要打好板鼓便罢;但也许受了“麦克白”的影响,他已然不满足于坐在舞台一角“敲敲打打”。第四幕一开始,他就“抢”了大将马德傅的风头,与其互换角色,在舞台上“打打杀杀”,把长枪耍了个过瘾,引得观众连连叫好。“鼓师的戏份一直在增加。”乐波娟笑着说,“这也是对观众、对市场反馈的一种回应。”

随着心境的变化和认知的加深,乐波娟对这部剧的定位愈加清晰。她坦言:“我们要瞄准国内外戏剧艺术节和高校市场,那里的受众偏专业,能更好地欣赏这部剧。”她和团队还将根据当地观众审美习惯,量身打造不同的版本。

文化传承 年轻人正在行动

乐波娟自己也没有想到,学生时期的一次作业,能在舞台上演十年,并且还将继续演下去。她笑称,如果当时知道会演这么久,动笔写剧本前会思考得更加全面,整部剧定位会更加精准。

实验戏曲《谁是麦克白》概念宣传照

当然,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许,就是学生时期说干就干、不考虑以后的“不成熟”和科班出身的“清高劲儿”,才能让一群年轻戏曲人拥有对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执著;而这份执著,又引领着他们进行各种尝试,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大门”。有意无意间,为戏曲传承发展赋予新生。

实验戏曲《谁是麦克白》概念宣传照

近年来,同门有的坚守本行,深耕传统戏曲经典剧目复排和新剧创排;有的另辟蹊径,通过新媒体或跨界方式,找寻更强大的传播助力……“大家殊途同归。”乐波娟对此持开放态度,“创新也是革命,但基础是继承好传统,这样才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近年来,话剧《留取丹心》、自由体戏剧《谭鑫培1902-1908》等,就是他们团队进行的新实践,也顺利通过了业界和市场的双重检验。

乐波娟表示:“目前传统戏曲的市场还很狭小,培育过程漫长而艰难。但我们也要坚持。干自己喜欢的事就不会觉得辛苦。”

“传统焕新计划”就像一阵及时雨,落在她的心头。年轻戏曲人把传统戏曲发扬光大的自觉性,和天桥艺术中心把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为经营发展题中之义的使命感,在城南这座演艺新空间里交融,进而产生了共振。

(图片由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提供)



责编: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