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2023年是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近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2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考核结果,一批优秀市县区荣登第一方阵。这些市县区公共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丰富公共文化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等,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落实。
文旅中国陆续聚焦其中亮点,今日推出郑州篇——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郑州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正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推动新型公共文旅空间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近日,由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豫见郑好”2023郑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交流活动在郑州落幕。本次活动共有108个公共文化空间积极参加。最终,郑州商城东城垣遗址博物馆等5个空间获得最佳公共文化空间奖,荥阳植物园郑品书舍等 10 个空间获得特色公共文化空间奖,二七区汲古瞻园艺术馆等5 个空间获得优秀运营奖,另有荥阳市汜水文化中心等33个空间获得创新公共文化空间奖。
图为二七区瑞光创意工厂文创园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此次活动旨在发现和推出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符合群众期盼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立足城市特色,发扬优秀文化空间“美”“新”“好”“精”等优良品质,树立创新模范,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群众文化体验的阵地、触摸城市脉搏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据了解,经过长期努力,郑州市已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基本、促公平的目标基本实现,“有没有”的问题已经解决。同时,“美不美,新不新,好不好”成为了重点。
近年来,在郑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下,郑州市一个个环境优雅、业态创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吸引众多市民沉醉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好吃、好玩、好逛、也好拍!”郑州1948沉浸式主题街区自2021年11月开业以来,通过穿越场景的布置,吸引年轻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胜地。在这里的复古街区,年轻女性们最爱尝试换装新玩法,换上旗袍,秒变“女主角”风情万种。如果遇上沉浸式巡游,还可以与黄包车车夫、擦鞋匠、卖报童等演员热情互动,年代感十足。
图为郑州1948沉浸式主题街区
在2022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郑州市参赛空间数量、获奖空间数量均居河南赛区前列,共有21个共文化空间获奖。其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本源社区书院等6个空间获得“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管城区平等街非遗文创街区、金水区马渡村村史馆等15个空间获得“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
据透漏,郑州市还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城市书房79座,配置图书46万册,开展活动4589场次,接待读者281万余人次。亲子阅读、绘本课堂、阅读分享、周末观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市民欢迎。
“惊堂木一响,比赛就开场。大马褂一穿,笑声就翻番。”12月19日,“民族瑰宝 薪火相传”郑州市2023非遗相声大赛在欢乐相声人小剧场收官。在郑州,小剧场以“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灵活的演出方式、精彩的服务内容、实惠的观演价格,满足多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尤其受到青年群体热捧。这得益于郑州积极实施“一区一剧场”行动,出台《关于促进小剧场演艺发展的意见》,制定支持小剧场演艺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目前首批8个小剧场已投入运营。
图为欢乐相声人小剧场
此外,在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区方面,集时尚、休闲、娱乐、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二砂文化创意园区、瑞光创意工厂、平等街等文化园区、街区功能进一步优化完善,为郑州注入浓郁的文化气息。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的本源书院、和中美术馆、山海美术馆、彩虹盒子美术馆等100多处公共文化设施成为郑州城市文化的新亮点。
“对比国内其他城市,我市公共文化空间在发展势头、历史文化底蕴、新场馆建设、空间再造和提档升级等方面优势明显。但是,与先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发展趋势相比,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景雪萍坦言,郑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缺乏一个全市层面的整体建设规划,部分新建空间与周边环境和历史文化不匹配,闲置空间、休闲景观以及废弃房舍等空间资源利用率不高,市民的参与意识、空间的示范功能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景雪萍表示,郑州市将高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引领,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新发展,为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品质做出不懈努力。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