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河南省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信阳市2022年度优秀非遗实践案例,《固始:老缸窑焕发新生命》《罗山:土陶焕发新生命》《淮滨:泥塑助力乡村振兴》等十二个案例上榜。
据了解,2022年,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和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政府和社会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在“连接现代生活 展现迷人光彩”方面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市各县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了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扩大了传承人群,增强了项目的传承活力,促进了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石雕亦称“石刻”,是以石材为原料的一种传统手工雕刻技艺。中国的石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承沿不绝,流传至今,显示出传统民间工艺的精湛技术、巧妙构思和丰沛创造力。石雕创作一般在大理石、花岗岩、青石、砂石等天然石质材料上进行,在此过程中需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等一系列纯熟的民间雕刻技法。由于这些石质材料得诸自然,能够长期保存,因此石雕技艺多用来制作大型雕塑和装饰性雕塑。传统石雕以斧、锤、凿等为工具,近代开始采用甘油火药及简单机械等一些较为先进的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石雕工艺日臻完善,相关制品作为独特的商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别具艺术魅力。
岁月失语,为石能言。位于光山县文殊乡杜槐村的石窝凼,是豫南著名的优质红石区,光山石雕发源于斯,延续至今而绝。相传战国时期,鲁班带领众徒在该地开采红石,制作成各种生产生活器具,行销各诸侯国。据考证,自唐代开始,当地百姓就逐渐形成登山采石的风俗。上世纪80年代,石匠们大量开采本地红石,凿制成猪槽、石条、石磨、糍粑缸等石用器具。时至今日,这些石器近处畅销于周边县市,远方可销往鄂豫皖陕等外省。得益于石雕艺人们长期坚守工匠精神,世代传承手艺,光山石雕经历过繁华,也承受着落寞,至今仍生生不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热爱雕刻艺术,16岁跟随爷爷学习石雕,我要将祖辈家传的手艺发扬光大,带领更多的人学习石雕艺术,发展壮大光山石雕产业”现年62岁的石雕传承人匡自稳说。他经营着石窝凼石雕厂,厂内摆放着形式多样的石雕工艺品,既有石桌、糍粑缸、地标牌、石鼓门枕等常用器型石雕,也有造型各异的水盆、花缸、贡鼎等艺术石雕该厂被当地群众称之为“石窝凼工艺馆”。2022年11月,匡自稳将自己雕刻的31件(套)、价值4.7万元的文创石器产品,捐献给光山县茶具博物馆。
乡村振兴,“石”来运转。光山石雕讲究造型的精致逼真,石匠一般利用部分用机械化工匠,配合使用凿、锤、钎等传统手工工具。采用点、线、方、圆等多种几何图形相结合的手法,构造出繁复的图案,的艺术形式,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既富古老艺术的魅力,又有典雅明快的现代艺术风格。光山石雕艺人不断尝试石雕的创新创意,创作出石狮类、人物类、花卉类等石雕作品,应用于城建、乡建和旅游等诸多场景,适应现代审美,融入现代生活。当前,光山县已开发建筑系列、观赏类工艺系列、乡村振兴文创系列等三大系列石雕,石狮、猪槽、花缸、花池、糍粑缸、防潮地砖、石柱、石磨等60多款产品。石雕产业年产值现已达到600多万元,从业人员130余人,其中50岁以下青年人员有36人,石器雕凿技艺“非遗”传承人15人。
今天,勤劳的石雕人拾起古老的技艺,重新再出发,以匠心雕琢未来,用红石振兴乡村。
(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