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的制笔历史由来已久。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竹管毛笔,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毛笔实物。明清时期,毛笔制造业有两大流派,一个是浙江湖州的“湖派”,另一个是湖南的“湘派”。而岳州笔就是“湘派”毛笔的主要传承代表。
与大多数毛笔一样,一支岳州笔是由笔头、笔斗、笔杆、尾塞、笔挂五部分组成的,但其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笔杆取材于生长在岳阳君山的湘妃竹,这是独一无二的;第二,毛料的配方有自己的风格,最擅长的笔类是遵循配比使用多种材料混制而成的“兼毫”;第三,在笔头尺寸固定的前提下,用岳州笔书写的字既能写大也能写小,幅度较广。
易星亮(左)与笔匠一同制作岳州笔
岳州笔遵循古法手工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一支岳州笔的制作要经过水盆、干作两大类共1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如此才能制作出符合尖、齐、圆、健“四德”的毛笔来。比如,制笔所用的羊毫、兔毫等分别取自动物身上哪个具体部位,不同毛料的配比方式等,均十分讲究。再如,所选动物毛发,要经过捉毛、石灰浸毛、毛梳成片、齐毛、切毛、整毛等一系列工序,才慢慢具有笔头的雏形。为了尽可能减少同一批毛笔之间的差异,制笔师傅通常会将一两百支毛笔共同选料、配料、制作。
在人杰地灵的洞庭湖畔,一代又一代心灵手巧的制笔人接续传承着岳州笔的制作技艺。岳州笔的第一代传承人易海涛十几岁出道,在多年的制笔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制笔风格。1935年,他在岳阳湘阴成立了易人和笔社。湘阴县志记载:“易人和毛笔出口免检,驰名中外。”岳州笔最兴盛的时期,当地有上万人从事制笔业。
制笔技艺以产业带集中传承以及家传、师传为主,形成了集中制作、分户制作相结合的灵活生产方式。随着书写方式和工具的变化,湘笔渐渐衰落。因手工制作毛笔的过程单调、枯燥、费时,制笔师傅越来越少,传统制笔手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
岳州笔庄手工制作的古法兼毫笔
20世纪90年代,岳州笔传承人易星亮在岳阳楼区开店,坚持古法制笔至今。后来,其子易宇航放弃了原本待遇优渥的工作,回到父亲身边,为传承岳州笔制作技艺注入新鲜血液。2017年,父子二人正式成立岳州笔庄,积极推介湘笔,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湘笔,是我一生最大的梦想。”易星亮说。据介绍,岳州笔庄2023年总产量达3万多支。为进一步发扬光大岳州笔制作技艺,易星亮经常带着儿子登门求教,听老师傅讲述制笔故事,了解制笔历史。年轻人的加入也为传统制笔业带来了新的销售方式。为让岳州笔庄的笔走进大众视野,易宇航特邀当地书法家试笔论道,并拍摄成视频短片,通过网络传播,还通过电商等平台将毛笔销售到国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