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说起文坛的常青树祁念曾老师,我的心头就涌出千言万语。
在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语文老师,知道祁老师的大名,是因为他的那首《延安,我把你追寻》就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这是一首情感真挚、气势奔放、朗朗上口、充满韵律感的诗歌作品,堪称是歌颂延安红色文化的经典之作。
在课堂上,我带学生反复朗诵和背诵这首诗。坦白地说,我当年还幼稚地问自己:我今生能有机会见到这首诗的作者吗?
感谢改革开放,它使得无数文化精英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汇聚到了深圳,也使我有幸认识了祁老师这位文学前辈,并成为他的铁杆文友。
我和祁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十八年前的一次晚宴上,地点在深圳八卦岭的一间客家酒楼,做东的是作家王丛飚。当晚还来了一帮文学界和报社的朋友。经王丛飚介绍,我才得知,坐在我眼前那位精神矍铄、气度不凡的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祁念曾老师。当时的我,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赶紧站起来向他鞠躬致敬。
没想到的是,从此,我和祁老师见面的次数多了起来,不是在饭局上就是在各种文学活动现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时我豪情万丈地挤进了一个叫“老友团”的文友圈。这个圈子有二十几号人,大多是文化工作者。其中,有记者、编辑、教师、剧作家、自由撰稿人,另外还有政府官员和人民警察。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和祁老师熟悉。原来有不少人都是经祁老师牵线搭桥才相互认识的。可见,祁老师在文友圈里绝对是个灵魂人物。
那时候,我才了解到,祁老师是《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据说,他早年在《红旗》杂志社和《陕西日报》当过记者,还担任过《惠州晚报》总编辑和《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我想,祁老师真不简单,堪称是一位资历深厚的老报人。
我所说的老友团,不一般,它是经过大浪淘沙而形成的一个稳固群体,团长是王振文老师,秘书长是蔡秀文老师,两人都是深圳福田区作协副主席。老友团经常组织聚会,几乎到了半月一大聚、一周一小聚的程度。
老友团聚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酒过三巡之后必须轮流表演节目。会唱歌的唱歌,会跳舞的跳舞,会朗诵的朗诵。在圈里数祁老师年龄最大,但他也不能例外。他的保留节目就是给大伙朗诵诗词。在我的记忆里,他朗诵最多的作品是郭小川的诗和苏东坡的词。他的朗诵,有激情,有气势,很受大伙欢迎。
老友团的聚会基本都在晚上。祁老师每次参加都很自律:其一,他不贪杯,虽然酒量不好,但为了不让大家扫兴,总是尽量陪大家喝上几杯;其二,每次他都必须在十点之前离场。虽然我们不敢问原因,但都会想到他家里还有老伴需要照顾,所以大伙都能理解。
我记得有一次,祁老师对我们说过一段很动情的话,他说:“我这一生经历过很多坎坷和曲折,但有三件事对我影响最大。一是上北大,二是南下深圳,三是找到了一位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好妻子。如今,我和妻子都年过半百,但我们还依然保持生命的激情。我和老伴常常登莲花山看旭日东升,去小梅沙踏碧波海浪,走进海上田园吃农家饭,坐在大剧院聆听交响乐……和心爱的人慢慢变老,这种感觉真好!”我想,这是祁老师最真挚的心声,让人听了为之动容。
祁老师对身边每位文友都很尊重。比如:文友们隔三岔五会把自己出版的新书送给他,他总是欣然接受。把书拿回家之后,不但会把你的书认真读完,还会积极推介给身边的亲友。到下次见面时,他一定会对你的书作一番全面的评价。
二
说起我和祁老师之间的交往,有四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2008年1月26日晚,刚刚结束了一场盛大的晚宴后,我和朋友开车送祁老师回家。到达祁老师的住宅小区之后,我们将车停在了地下车库。祁老师要我们稍等片刻,说要送我们一份特殊的礼物。不一会儿,就见他抱了一摞书下来,还认真地给我们签名题词。
原来这是祁老师刚出版的一套《祁念曾诗文集》,厚厚的两大本,一本是诗歌散文卷,一部是理论评论卷,是由中国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书名,由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胡经之教授作序。将两部厚重的新书捧在手里,我感到沉甸甸的。
回去之后,我将两本书放在床头,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一读。没想到,越读越放不下。先不说两本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容,就光是“诗歌散文卷”中“人物剪影”章节,所出现的众多如雷贯耳的名字,我就被震撼到了!从刘白羽、贺敬之、贾平凹、陈忠实、张贤亮、冰心、徐迟,到张锲、魏巍、张扬、柯蓝、莫伸、文怀沙、路遥;从祝希娟、刘长瑜、乔羽、王酩、郑小瑛、王铁成,到牛群、刘文西、姚关荣、周鹏文、王加阳、张庆寿等,都是被祁老师采访过的名人,居然有上百人之多。其中有中国顶尖级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表演艺术家、剧作家,还有音乐指挥家、作曲家、词作家、书法家、画家等。据说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了祁老师的忘年交,并留下很多文坛佳话。
对祁老师送给我的这套书,我一直珍藏着,还时不时会拿出来读一读。发自内心地说,祁老师不愧是文学大师,他的文学语言可谓炉火纯青、字字珠玑,让我钦佩不已!
第二件事:2009年底,我要出版一本新书《索伦的女儿》,这是一部长篇自传体文学,想请祁老师写个序。我给祁老师打电话说了我的请求。没想到祁老师立马答应了我,并要我把打印好的书稿送去他的办公室。
一周之后,祁老师来电话了,说他看完了我的书稿,我要的序也写好了。我简直高兴坏了,赶紧屁颠屁颠地跑去了他的办公室。
祁老师给我的序,是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在方格稿纸上写出来的,字迹很工整。他写的序既有深度又有文采,全是对我的夸赞之词,让虚荣心十足的我十分满意。
我印象深刻的是,祁老师在序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文学观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还引用了法国作家狄德罗的文学观点:“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什么东西也无法打动人。”以上引述代表了祁老师对文学的一种见解和对我这本书的认同。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序里的最后那段话,他说:“人的生命总是会老的,但关键是心灵不能老!永远保持一种精神焕发的生命力,带着微笑看生活,你的生命之树就会永远年轻!”我想,这也是祁老师对生命真谛的概括,他愿意拿出来和我共勉。
正是有了祁老师写的序,让我的新书增色不少。不仅如此,祁老师为了给我的新书做宣传,还把这个序刊登在了《投资中国》杂志上,并给我配了一张很醒目的照片。
第三件事: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件觉得很幸福的事。
那是在一次聚会上,祁老师给大伙讲起了国务院前副总理吴桂贤的故事。我这才知道,吴大姐已经在深圳工作生活好多年了。在这天晚上,我对祁老师说出了一个心愿:想找机会认识一下吴大姐。因为我年轻时就对吴大姐的名字有印象。没想到机会很快来了。
2010年12月26日晚上,我应邀参加宝鸡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举办的迎新年联谊会。在宴席上,祁老师告诉我,说再过几天,深圳市振兴陕西促进会要举办一次迎新年联欢晚会,吴大姐也会出席。他对我说:“你不是想认识吴大姐吗,我邀请你参加新年联欢晚会!”我当时欣然应允。
三天后的晚上,我带上好友叶老师夫妇兴致勃勃地驱车赶到了位于沙河东路的名商高尔夫会所。去到那里时,大厅里已是宾客满堂。此刻,已是南国的初冬之夜,室内却荡漾着暖暖的春意。祁老师和吴大姐夫妇早已到达晚会现场。
这时,祁老师悄悄对我说:“我先带你进去和吴大姐合个影吧,等活动一开始吴大姐就没得空了。”
我一听,赶紧跟着祁老师到里面的一个房间。这时,吴大姐正在接见几位来宾。
祁老师把我领到吴大姐面前,特别介绍了我。我当时很紧张,要知道,这可是我第一次面见国家领导人啊!
这时,吴大姐马上站起来亲切地和我握手。
已经73岁高龄的吴大姐,面色红润,目光明亮,精神矍铄,显得很年轻。她说话的语气很亲切,目光里充满了慈祥,让我很快消除了拘束感。站在身旁的摄影记者李博兄马上给我和吴大姐来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那天晚上,为了满足所有来宾的心愿,在晚会结束时,祁老师让全场来宾和吴大姐合影。
这时候,我起了一个贪念,还想和吴大姐再合一个影。于是,我把叶老师夫妇叫了过来。我想了一个很特别的理由,我恭恭敬敬地对吴大姐说:“吴大姐,我们三个都是老三届知青,一个是上海知青,一个是安徽知青,一个是江西知青,让我们三个老知青和您合一个影吧!”
吴大姐眼睛一亮,很高兴地说:“你们都是老知青啊,好哇!好哇!来!合个影!合个影!”
此刻,好友王丛飚赶紧为我们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四人合影。
联欢晚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散场了,人们却久久不愿离去。
在2011年2月初的一天,我给祁老师打电话,说很想请吴大姐吃个饭,请他出面邀请一下,他满口答应了。
2月19日中午,我把饭局安排在了园岭小区金满园酒家。祁老师在百忙之中亲自陪同吴大姐夫妇来到吃饭地点。一同前来的还有著名歌唱家乐汉宁及多位重量级嘉宾。我知道,这都是祁老师请来给我捧场的,我十分感动。
这顿午宴吃得开心至极,包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酒过三巡之后,为了表达对吴大姐的感谢和敬意,我和好友李律师演唱了几首经典老歌。紧接着,歌唱家乐汉宁也为大家一展歌喉。让大伙没想到的是,到最后连吴大姐也来兴致了,她接过歌本和我一起合唱了《红梅赞》。唱完之后,她余兴未尽,又带头唱起了《绣红旗》。这时候,祁老师领着几位嘉宾簇拥在吴大姐身边一起共同高歌,记者李博用他的专业相机我们拍下了一个个难忘的镜头。
就在一年之后,我又想念吴大姐了,又给祁老师打电话,请求他出面帮我请吴大姐吃饭,祁老师又满口答应了。这也是我第二次请吴大姐夫妇吃饭。
2012年4月的一天,我把晚宴设在了彩田村的“东北村酒楼”。这一次,同样是祁老师亲自陪同。
我知道吴大姐特别爱听我们唱歌,我特意把陕西籍的男高音歌唱家马榕老师及夫人请到了现场。那天晚上,我和马榕夫妇为吴大姐唱了很多首歌,吴大姐也兴致勃勃地和我们一起高歌。席间,她非常愉快地和在场的每一个人合影留念。
我和吴大姐的几次见面,都是祁老师精心安排的。在这件事情上,我真的很感激他。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错过了几次和吴大姐见面的机会。记得最后一次,祁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没想到你又跑回江西了。昨晚我们和吴大姐在一起吃饭,吴大姐还问起你,说李老师为什么没来,吴大姐想听你唱歌呢!”
第四件事:2015年1月21日,我要回江西老家照顾老母亲,并打算离开深圳两年。那天上午,有20多位文友赶去深圳机场给我送行。机场公安分局的马警官和记者李博在机场附近的一家酒楼,联合为我安排了一场隆重的欢送仪式。在欢送仪式上,有为我唱歌的,有为我发表临别感言的,还有为我朗诵送别诗的。那天,德高望重的祁老师早早就赶到了欢送现场。他当着众人的面,走上台,把一幅由书法大名家写的书法作品送给了我。书法作品里有“厚德载物”四个雄浑遒劲的大字。我心里很明白,这是祁老师从他所收藏的书法作品里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幅,也是他对我的一种肯定和鞭策,我当时感动得泪流满面。
其实,祁老师的豪侠仗义和热心肠在圈里是出了名的,光是我亲眼见到和听到的故事就有很多。比如,他帮文友们安排工作,帮文友们看稿改稿,帮文友们发表文章,帮文友们办杂志,帮文友们出书,帮文友们介绍对象,帮文友的孩子联系上学的学校,推荐文友加入作协组织等等。而且他出面帮的每一个忙,到最后都能成功。
我总觉得,要想全面地了解祁老师,除了读他写的书,还应该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因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而且极富传奇色彩。
三
1963年夏天,祁念曾从偏远的西北古城宝鸡,以全省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全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从宝鸡走出去的大学学子。据说那年高考成绩放榜后,宝鸡市市委书记带着市教育局局长亲自上门,给祁念曾家送上了50元奖学金,感谢他为家乡人民争了光。要知道,近六十年前的50元,可是一笔不菲的奖学金啊!
从此,祁念曾在北大校园度过了他五年的大学时光。
有无数个这样的日子,无论是清晨或是黄昏,祁念曾总是独自一人徜徉在北大校园美丽的未名湖畔。他沿着无数文学大师曾经走过的足迹,一边散步,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以自由的心境,思考着文学前辈的谆谆教诲,自觉接受文学前辈的文学理念。美丽的未名湖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创作灵感。作为北大校园文学社成员的他,一边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苦读钻研,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文学的天赋和才华让他很快在北大校园崭露锋芒。他创作的《大学生进行曲》《校园小路》等诗歌作品在校园内外传诵一时,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同时,他也成了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全校同学学习的楷模。
1965年的春天,祁念曾在北京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妻子是一位美丽的北京姑娘,当时正在首都另外一所大学读书。那时,两所大学的学生都在同一家工厂劳动,而那位北京姑娘又恰巧和祁念曾分在同一个车间。两人的结缘,还有一段动人的佳话:
话说那一天是“五一”劳动节,厂里要举行联欢晚会。厂领导得知祁念曾写了一首歌颂工人师傅的诗歌,便要他到时上台朗诵。可祁念曾生怕自己浓重的陕西“秦腔”上不了台面,感到很为难。这时,身边的那位北京姑娘接过他手里的诗稿,轻轻说:“别为难了,我来试试吧!”
在当天的联欢晚会上,北京姑娘用一口纯正的京腔,把那首诗歌朗诵得声情并茂,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这件事也就成了祁念曾和北京姑娘感情的加速器。
从此,一对年轻人开始在美丽的未名湖畔相会。他们谈李白、杜甫和苏东坡,谈普希金、泰戈尔和鲁迅,也谈贺敬之、郭小川和艾青。对文学的共同爱好将两颗年轻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和心上人相爱的日子,是快乐而充实的。他们一起去过昆明湖游泳,一起去过香山采红叶,一起去过紫竹院观赏杜鹃花,还一起去北海公园观看节日的烟花……
在那段无比甜蜜的日子里,祁念曾为自己的心上人写下了一首很动人的小诗,他在诗中写道:
你是熊熊的炉火,
我是你炉中的煤;
你是盛开的鲜花,
我是你的花中芯;
你是皎洁的明月,
我是你的月中桂;
你是跳荡的小河,
我是你的河中水;
……
祁念曾笔下动人的诗情,再一次荡起姑娘心中的涟漪。
1969年,祁念曾和心爱的姑娘正式走到了一起。两个人还身穿军装,在照相馆拍下了一张新婚纪念照。
然而,幸福的时光往往都是那么短暂。就在他们结婚这年,这一届大学毕业生的分配政策是“四个面向”,祁念曾被分配到陕西宝鸡市铲车厂当工人。
从此,祁念曾和爱妻天各一方。他那双妙笔生花之手,开始拿起了锉刀,抡起了榔头,拧起了螺丝帽。三年之后,厂部领导慧眼识才,把他调到厂宣传部当上了新闻宣传干事。
就在祁念曾孤独痛苦的时候,他的爱妻毅然放弃了在北京的生活,调到陕西和祁念曾在同一家单位工作。从此,一对才华横溢的年轻伴侣终于生活在了一起。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1981年,祁念曾被调到陕西教育学院当老师,负责讲授大学写作和现代文学,并破格评为副教授。从此,他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发愤写作。在十年的执教时间里,他出版了6本教学专著。
陕西宝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祁念曾带领学生走遍了宝鸡的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还出版了一本《宝鸡漫游》,成为宝鸡地区最早的旅游教材。
再后来,祁念曾开始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结缘,他怀着强烈的兴趣和严谨的态度,着手整理苏东坡在宝鸡凤翔的众多诗文,并写出了论文《苏轼“凤翔八观”诗初探》;此后,又一鼓作气,写出了《苏轼凤翔诗文赏析》这一文学评论专著,成为国内唯一一部研究苏轼早期作品的专著,被评为中国写作学会教研成果一等奖。在多年之后,他还出版了一本《苏东坡的故事》,成为国内研究苏东坡生平的权威人士。
四
1992年,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祁念曾从陕西教育学院调到广东《惠州晚报》担任总编辑。1993年,又调到深圳工作,先后担任《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期间,还兼任《新闻知识》杂志主编,并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新闻出版报》《新闻界》等报刊发表论文100多篇,被行业人士誉为“深圳新闻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祁念曾的写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出版过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延安,我把你追寻》;散文集《红烛之歌》《岁月如歌》《艺术家的脚步》;长篇报告文学集《千秋业》《鸡峰啼晓》;论文集《新时期文学》《新闻探索与实践》《报海拾贝》;学术专著《史记注释》《写作与作文教学》《高等写作教程》;新闻通讯集《创业壮歌》《世纪交响曲》等。他出版的著作达数十部之多,真是一位高产的老作家啊!
他的很多作品入选《中国新诗歌精选》《朗诵诗选》《名作欣赏》和全国统编教材;2012年,他为中央电视台创作了大型专题纪录片《中国精神》和《客家魂》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和新闻类大奖,而且全都是金奖或一等奖。就在前不久的2022年3月,祁老师又在“毛主席诗词杯”全国首届文学作品大奖赛上再次荣获金奖。
从八百里秦川,一直到今天的南国深圳,祁老师在他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里,共发表过800多首诗歌,其中有很多诗作在广大读者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如《春天的歌》《祖国之歌》《沸腾的五月》《站立的河流》《延安,我把你追寻》《延安松》等等。近年来,他又出版了诗集《诗与远方》、散文集《文海披沙》等。他在诗文里所展现出来的社会生活的画面,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对故园的怀念,对祖国的赞美,对英雄人物的讴歌,还有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尤其是对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的展示,成为他诸多诗文作品的主旋律。其中,名山大川、风俗人情、浩瀚的长江、奔腾的黄河、蔚蓝的大海、陕北黄土地、红色延安、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等,都是他作品里经常出现的文学形象。此外,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与反思、对美好未来的深情向往。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他满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以诗文为载体,用火热的情感、磅礴的气势、激扬的文字,歌颂人世间的真善美;同时也辛辣地讽刺和鞭挞了人世间的丑与恶。他的很多诗文,让人读过之后,感到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直呼过瘾!
祁老师平时的工作是满负荷的,即使是在他退休之后的这些年也是如此。今天,他依然还活跃在深圳文坛。前些年里,他在特区先后创办过《祖国》《投资中国》《秦风》等杂志,并亲自担任杂志社社长的职务;还担任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成人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前景经典文化研究院院长、国际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委员会会长、《写作导报》主编等众多社会职务。
平时,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去企业搞讲座,去学校文学社给孩子们上课,还经常在各类文化活动现场做嘉宾或评委。更让人钦佩的是,多年来,他积极号召在深圳创业的陕西籍企业家,用各种方式支持家乡的经济发展,还亲自担任深圳市振兴陕西促进会会长的职务。他在自己创办的《秦风》杂志上,大量刊登宣传陕西和宝鸡的文章。他曾骄傲地说:“我愿意做家乡的代言人!”
祁老师不仅是一位笔耕不辍的文学大家,也是一位爱工作、爱生活、爱朋友的慈祥长者。在半个多世纪的职业生涯里,无论身在何处,他总是从容淡定,恪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他关心国家大事,关爱家人,关心同事,珍惜亲情和友情,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得人们的赞赏。
祁老师是一位有着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无比热爱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对中国红色文化情有独钟;他对民族的爱,对家乡父老乡亲的爱,对文学事业和新闻事业的痴情和坚守,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从当年北大校园风华正茂的文学青年,到今天硕果累累的文坛老将,他的心中一直向往着诗和远方,他的胸腔里永远奔涌着澎湃的诗情。正如《中国新闻出版报》的文章里所赞誉的那样,他是一位“时代的歌者”。
就在前不久,祁老师给我发微信问候,话语是:
远思念,近相伴,真诚好友情不断。
心相同,意相连,彼此问候暖心间。
多保重,日平安,幸福快乐每一天。
看到这则最真挚的问候语,一股温暖充溢在我的心胸。我想,这就是文学前辈的胸怀。
我敬仰祁老师传奇的文学人生,欣赏他宽广坦荡的精神世界。在我心中,他是一棵文坛的常青树!
祝福可敬的祁老师:生花之笔更加雄健!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作者简介:江南,本名李敏,江西南昌人,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30余年。发表和出版长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游记、诗歌、纪实文学及新闻作品达数百万字,编写出版教辅类书籍多部。
(内容来源:《龙华文学》2022年秋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