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5日, 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河北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千乘中山——古中山国精品文物展”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
本次展览选取了175件(套)中山国具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进行展出,其中,行唐故郡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为首次展出。
“千乘中山——古中山国精品文物展”是南越王博物院“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系列展览”之一,以重要考古发现为切入点,通过“考古发掘 中山重现”“立国兴邦经年浮沉”“车辚马萧 千乘之国”“习礼中原 兼收并蓄”4个部分全面展示中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着力呈现北方族群华夏化的历史进程,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路径和演进格局。
中山国,位于今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南部,是东周时期由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所建立的诸侯国。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乘(shèng)”,是春秋战国时期衡量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一辆战车即“一乘”,是当时战争的基本编制单位。中山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灵活的战略战术、勇猛善战的游牧精神,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第一次作为国名载入史册。中山国在与中原列强争雄抗衡中,经历多次兴灭,都城多次易地,加之史载不详,两千多年来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
战国中山国的考古发掘是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21年,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山王陵、中山国都灵寿古城、中山国早期代表性遗存——行唐故郡遗址等陆续被发现、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揭开了中山国的神秘面纱,使中山雄风再现于世。其中,中山王(cuò)墓出土了3件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即中山王铁足铜鼎、中山王夔龙饰铜方壶和(zǐcì)铜圆壶,被称为“中山三器”,记录了中山国的重要史实,确认了中山国都和王室世系,为认识古中山国起到关键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展出“中山三器”中的(zǐcì)铜圆壶,该铜圆壶的圈足上刻有铭文23字,记录了壶的重量和制壶工匠的名字,壶腹上刻有182字,是中山国王(zǐcì)为父亲王(cuò)写的一篇悼词。
近年来,河北与广东两地以“赵佗文化”为桥梁,成功举办了“从真定到番禺:赵佗与南越国”“汉代诸侯王系列展——中山王与南越王”等展览。“千乘中山”展览是两地文博单位密切合作推出的又一力作。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6日。
(许建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