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童心向党迎“六一” 红色基因代代传

2023-06-04 10:04 来源: 文旅中国

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各地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以及革命旧址都会发挥革命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和中小学校等联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举办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在少年儿童中宣传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各地革命旧址或场馆开展了哪些主题宣教活动,孩子们反响如何,请随我们一探究竟。


我们也要做铁人

中国文化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 新队员入队仪式现场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供图

5月31日下午,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一中附属第一小学一年级的69名学生,在副校长徐宏的带领下,来到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参加该馆举办的新队员入队仪式。

“为了让孩子们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熏陶和教育下茁壮成长,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推出新队员入队仪式。”该馆讲解员王美苏向师生介绍了活动目的后,来自第一小学的主持人宣布“新队员入队仪式开始”,师生和家长们掌声热烈。

擎旗手高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缓缓步入会场,师生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宣布新队员名单后,学生走向自己的父母,穿着钻井工服、采油工服、电力工服等油田不同工种工服的家长,庄重地为自己的孩子佩戴上鲜艳的红领巾。一位石油工人满怀期待地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一定要成为铁人一样的人!”

一年级一班学生程梓溪说:“当妈妈为我戴上红领巾时,我看到了她激动的泪花,我向妈妈行队礼,我发誓,我要成为石油人的骄傲。”一年级四班学生赵唯伊说,我们将用行动践行做铁人的诺言,听党话、跟党走。

新队员跟随领誓人在队旗下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

徐宏为各中队进行了授旗。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外宣部工作人员吕淑一说,胸前红领巾激励着孩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大庆油田“五老”代表李广智老人来到仪式现场,讲铁人故事,讲油田风采,讲大庆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并希望同学们以三代铁人为榜样,成为眼里有光、脚下有路、心中有信仰的一代。

入队仪式在学生张轩硕带领全体队员高呼“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呼声中结束。徐宏说,今年是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意义深远。

随后,全体师生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把孩子们带到了那段激情飞扬的岁月。同学们纷纷表示,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给他们上了宝贵的一课,让他们感受到铁人为祖国献石油的拼搏精神,自己要在少先队组织中历练,为胸前鲜艳的红领巾增添光彩。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外宣部主任王颖说,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终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铸魂,通过精美的展览、精彩的讲解、精细的服务、精良的设计,引导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走进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了解铁人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好少年

侯文斌

▲ 重庆市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举行新队员入队仪式   铜梁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供图

近日,2023年重庆市铜梁区“庆六一·学英烈”系列活动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和邱少云故居拉开帷幕,全区中小学纷纷以入队仪式、参观学习、听英雄故事等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中,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200多名小学生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举行了庄严的入队仪式。在铜梁区旧县街道岚槽小学“2023年‘六一’慰问暨少云英雄品格进校园活动”中,孩子们静静地聆听着讲解员逯娟生动感人的讲解。一封来自邱少云烈士的家书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这封家书中写到“为了让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们一家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个啥子么”“我决心杀敌立功,带着光荣花回来看你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严守纪律 不怕牺牲”的少云英雄品格。杨晨曦小朋友说:“听完邱少云烈士的故事后,我很感动,我会加倍努力,争做时代好少年。”

据了解,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由烈士纪念碑和英雄事迹陈列馆两部分组成,馆藏国家二、三级文物37件,烈士遗物、旧枪支、图片资料等珍贵史料280余件,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2023年5月,邱少云烈士纪念馆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的长江红色基因传承之旅。

邱少云故居是2019年在旧址基础上复原的。2014年7月,邱少云故居被铜梁区政府确定为铜梁区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邱少云故居被共青团重庆市铜梁区委员会确定为铜梁区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

近年来,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和邱少云故居通过讲述烈士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走进校园巡展等丰富的形式,利用“六一”、国庆等重要时段,积极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教育学习,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超过50场次,教育青少年近万人次,发放学习用具和《邱少云连环画》近1000人次,在2023年“六一”期间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20余场次,参加活动的青少年有3000多人次。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馆长何永平介绍,为更好发挥红色场馆教育阵地作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将与黄继光纪念馆联合开展烈士事迹进校园宣传巡展活动,共同走进四川省遂宁市,重庆市永川区、铜梁区等地的小学广泛开展宣讲,当好英雄故事的讲述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持续把红色精神带入校园、带入课堂,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引领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我是“长江的孩子”

中国文化报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文/图

▲ 小朋友们体验沉浸式实景剧“武汉1927”《历史的回望》

6月1日,湖北省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长江沿线城市的12座图书馆共同开展“我是长江的孩子·英雄武汉文化研学”活动,来自重庆、江苏南京、湖南岳阳,以及湖北宜昌、恩施等地的12名小朋友,和武汉市中华路小学的学生代表一道,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品读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现场,来自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小花伞”志愿者代表、武汉革命博物馆的“红巷苗苗”志愿者代表以快板、宣讲、情景短剧等形式,讲述了英雄故事《一代伟人的家国情怀》和《铁骨柔情夏明翰》,赢得阵阵掌声。

在武汉革命博物馆“红巷苗苗”小志愿者的讲解下,小朋友们参观了该馆所属的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武昌农讲所等红色场馆。

“毕业以后要回到农村,参加农民运动……”一袭棕色长衫的“毛泽东”意气风发,站在台上宣讲,吸引了现场小朋友们的目光。这是武汉革命博物馆和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联合策划的沉浸式实景剧“武汉1927”《历史的回望》。通过讲解员实地解读历史背景,演员激情演绎,再辅以逼真的服装、道具等,把小朋友们带入鲜活的历史情境中。

“实景演出让我深受震撼,特别是学员们操练武器的片段,特别有气势。”来自湖北省恩施市实验小学的金楷轶激动地说。

活动中,小朋友们互赠礼物。“我的家乡在鄂州,也在长江边。”鄂州市鼓楼小学二年级学生刘菲特和妈妈一起来参加此次活动,她带来了真空包装的武昌鱼,希望小伙伴能喜欢她家乡的味道。

当天,活动主办方还邀请“武汉童谣”湖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翔华现场教授手指游戏童谣,让小朋友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武汉革命博物馆“红巷苗苗研学营”的负责老师万小宁说:“这次活动无论对外地的小朋友还是武汉的小朋友来说都意义非凡,既可以增进不同地区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也能让他们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心中埋下红色的种子

中国文化报驻安徽记者  孔令晖  文/图

▲ 渡江战役纪念馆社教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情景再现游戏 

5月28日,在安徽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现场教学基地,一群孩子正在纪念馆社教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红色故事情景再现游戏。

孩子们两两一组,用绷带缠腿,通过老师示例指导,他们手挽手,协同向前,相互比赛竞争,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红色文化。“这是一场寓教于乐的‘六一’活动,通过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安源儿童团当年传递情报的场景。”负责此次活动筹备的社教老师柏晓雨告诉记者。

这个“六一”假期,渡江战役纪念馆专门开设儿童节特辑——“飘扬童趣,手作望远镜”活动,情景游戏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活动邀请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一起参观并聆听渡江文物——龙潜将军的望远镜的故事,了解龙潜将军的生平事迹,动手制作望远镜,度过一个充满童趣的红色“六一”国际儿童节。

活动现场,孩子和家长早早到场,纪念馆社教老师黄佳乐通过PPT讲解,从安源儿童团的发源和光荣历史,讲到龙潜将军的事迹,再讲述陪伴将军南征北战的望远镜,从生动故事和小细节入手,让大家听得入神。

前来参加活动的家长万玉萍告诉记者:“今天是孩子听故事最认真的一次,他不一定明白所有内容,但是一定在他心中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活动现场,社教老师手把手指导,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手工望远镜制作。大家认真拼装,不停调试,既能感受到望远镜在战场上的作用,也知晓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

据悉,渡江战役纪念馆是国内规模最大、收藏史料最全的纪念渡江战役辉煌历史的专题场馆。自开馆以来,该馆不断深入挖掘渡江战役历史和红色文物资源,讲好革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目前,该馆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

近年来,纪念馆教育活动不断精细化、品牌化,让更多青少年感知红色文化。“除了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之外,‘全能小民兵’‘初心之旅’‘红馆小主播’等活动已经形成固定品牌,吸引越来越多孩子参与其中。”纪念馆社会教育室主任张章介绍。


一次特殊的伯公灯之约

中国文化报驻福建记者  黄国勇

▲ 龙凤小学学生参观龙岩市永定区博物馆“红色血脉 生生不息”中央红色交通线专题展览    永定区龙凤小学供图

这个“六一”,对闽西红土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龙凤小学的孩子们来说,是个特别难忘的日子。一次特殊的伯公灯之约,在孩子们心中点燃了不灭的星火。

6月1日上午,龙凤小学的孩子们在学校礼堂迎来了他们的老朋友,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永定伯公凹交通站烈士后代邹广敦,为他们讲述惊心动魄的伯公灯故事:在当年只有不到30人的小村庄,为了红色交通线舍生忘死的“伯公凹七烈士”的故事,以及当年周总理从上海通过红色交通线抵达伯公凹之后,给交通员邹端仁家留下“三块银元”的故事……

今年4月和去年8月,近200名龙凤小学的孩子走进伯公凹。这里青山环绕、鸟语花香,不仅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也是白区进入苏区的第一站,更是3000多公里红色交通线水路进入陆路的第一站,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伯公灯之约,源于邹广敦的两个儿子与同学们的别样约定——邹广敦的儿子邹嘉伦与邹景伦,是龙凤小学三年级与一年级的学生。平常在伯公凹,邹广敦向游客宣讲时,两个儿子也静静地聆听,耳濡目染之下,他们便经常在学校,向同学们讲起“伯公凹那盏信仰之灯”的红色故事,许多学生早已对伯公凹无比向往。

“一个个惊心动魄又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孩子们。那个年代的艰难岁月,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先烈用热血和忠诚铸就的不朽业绩,真切体会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甘愿献身的革命精神,感受到客家儿女对党的忠诚,激发孩子们的爱党、爱国、爱乡之情,使他们更加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邹广敦深有感触。

当天下午,学校组织优秀少先队员参观了永定区博物馆红色交通线专题展,展览以“土改分田,影响深远”“伟人足迹,光耀千秋”“红色血脉,生生不息”3个专题为线索,用史料文物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展示永定人民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三条主线、三大支点——永定对中国革命的六大突出贡献”。

“这些难忘的故事太感人了,我感受到革命先辈不畏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我要向他们学习。”学生陈子昕说。

“我一边听讲解,一边看图片介绍,知道了‘红色小歌仙’张锦辉的故事,之前还看过关于她的情景剧,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像她一样报效国家。”学生赖梓岚说。

“红色文化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化作一个个文字、一帧帧图片陈列在人们面前。通过 ‘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追访红色印记、赓续红色基因,有力推动了爱国主义教育。”龙凤小学校长江春梅说。


2023年6月3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我们也要做铁人》、

《争做时代好少年》、

《我是“长江的孩子”》、

《在心中埋下红色的种子》、

《一次特殊的伯公灯之约》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