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26日至5月12日,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共同主办的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举办,演出21台大戏和5台折子戏专场。参演大戏中,有河北梆子《宝莲灯》、秦腔《锁麟囊》、吉剧《江姐》等优秀传统剧目和保留剧目,也有一部分立上舞台不久,尚有打磨空间的新创剧目。作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组织的评议专家组成员,我此次观摩了9部近年内的新创剧目,现就这些剧目的创作情况,谈下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总体概貌。
戏曲题材的相对多样与表现主题的相对集中
在参演的9部新创大型剧目中,有以古代人物和事件为题材的,如河北梆子《新包公赔情》、秦腔《关西夫子》;有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如豫剧《小推车》、评剧《台城星火》;有以当代模范人物和事件为题材的,如滇剧《张桂梅》、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晋剧《武汉鼎》、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还有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周立波代表作的评剧《走过暴风骤雨》。参演作品题材较为多样,各不相同。
不过,若是从创作主题上来看却又表现出相对的集中,9部原创大型剧目主要有两个主题:一是宣扬反腐倡廉,如两部新编历史剧《新包公赔情》《关西夫子》;二是歌颂中共优秀党员带领人民奔向幸福生活,如《台城星火》《张桂梅》《杜鹃花开》《武汉鼎》《风雨王家坝》《走过暴风骤雨》。
从题材和主题上来看,9部原创大型作品表现出了戏曲院团对创作主旋律作品,特别是选取当代楷模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自觉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戏曲院团,特别是基层院团已经把注重戏曲作品的社会效益作为首要追求和自觉承担的责任。
戏曲创作地域特色鲜明
参演的9部原创大型剧目,涵盖评剧、河北梆子、淮北梆子、秦腔、晋剧、喇叭戏、滇剧多个剧种,这些剧种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地方辨识度,剧目也体现出鲜明地域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题材的地域性。这9部作品的创作单位多是各地的基层戏曲院团,大都自觉地从本地挖掘戏曲题材,张桂梅、武汉鼎、弓仲韬等均为当地代表性著名人物。二是舞台风格的地域性。如辽宁省鞍山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杜鹃花开》、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创作的《走过暴风骤雨》,作品反映东北黑土地上发生的人和事,舞台呈现也彰显着浓郁的东北气息。这种地域特色是地方戏曲院团需要坚守的:一是在舞台上能更好地拉近作品与本地观众的距离,更好地满足本地观众的戏曲欣赏需求,激发起对本土的情感;二是通过作品向外地观众介绍本地人物风情,让外地观众更充分地了解本地的历史底蕴、风俗人情。
以小见大,趣味盎然
此次参演的新创剧目大多数成本不高,但小投入也能够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如《新包公赔情》创作投入仅有20多万元,因此在舞美上做了大精减,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作品的呈现品质,反而令演员有了更多的表演空间。另外,参演剧目在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前提下,着力体现作品的趣味性,增强了作品的可观赏性,如《小推车》虽然是反映宏大的淮海战役,却选择从小人物出发,把作品的宏大主旨用乡土味、趣味性艺术化地表现。《风雨王家坝》中张国山、刘光瑞两个人物的对手戏,极富农村的乐趣与意味,观后让人印象深刻。
戏曲作为来自民间的艺术,必须保有民间的趣味、哲思和意味。没有趣味、没有意蕴、没有厚度的戏曲作品不仅难以实现经济效益,也难以实现社会效益。特别是以英模人物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要传达的主旨用非常浓郁的趣味性予以艺术化地表达。
在观摩中,我们也看到,参演作品的艺术品质仍存在一定差异。一些剧目的剧本文学性、戏剧性和逻辑性都稍显不足,还有很大的打磨提升空间;有的演员舞台表演身段应对生活动作进行更多的艺术化提炼;有的作品舞美层次性不清晰,道具布置过实,削减了演员的做、打表演空间等。
从提升全国戏曲艺术创作品质、均衡戏曲发展的视角来看,需要加强地区间戏曲院团间的交流和针对性帮扶。在保持地方剧种本体特色的前提下,拥有更多的主创、演员人才资源的院团,应当多帮助创作能力不足的基层院团、偏远地区院团提升。这种帮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演员、单一剧目,还应该在不同地区不同院团之间持续开展。
2023年6月8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自觉唱响梆子声腔的时代旋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