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是一部长征题材的舞台剧,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出品,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创演,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于3月13日、14日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
《一个人的长征》讲述了中央红军长征时期,一位绰号“骡子”的普通百姓,本是赣南地区的一位青年马夫,在被苏区中央银行马队雇用的过程中,在长征精神影响下成长起来、逐渐心向革命的故事。
在艺术样式方面,《一个人的长征》的乐队、伴唱也和舞台上的其他演员一样,置于灯光之下,成为“戏”的一部分,还通过道具设计、灯光效果,将皮影艺术融入到了舞台上。在音乐方面,观众可以欣赏到赣南采茶戏各种风格的曲牌,不同形式的独唱、对唱、合唱,还可以同时听到中西不同风格的唱法。比如剧中古小姐用的主要就是西洋风格的唱法,具体表现为轻重节拍的交替运用。这些都融入到了人物塑造和情节开展之中。
剧中,“骡子”答应红军首长,为红军运送物资,由一支红军队伍护送。然而在湘江战役中,护送队伍除邱排长外全部壮烈牺牲,骡子赶的黑骡子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敌军炸死。破碎的箱子从黑骡子身上掉下,骡子发现运送的铁皮盒里满是金条,也曾冒出“喜得我手脚无处摆,拿钱先治好爹爹的病,再把我花姑娶进门来,最喜欢信丰萝卜干,老子买它一坛作下酒菜……”的念头,但他还是做到了坚守承诺,不为已在囊中的黄金所动,在邱排长的拼死掩护下,携带黄金孤身突围,毅然踏上了追赶红军部队的艰险路程。
剧中的主角“骡子”是革命年代无数普通百姓的高度浓缩和抽象,在与邱排长、古小姐等同志相处中,骡子受到长征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革命逐渐理解。比如,篝火旁,骡子、古小姐“一土一洋”,虽进行着对话,却“鸡同鸭讲”;邱排长与骡子在草地上为打气而唱歌,同是采茶调,一个歌词是“大步走来往前走,跟着红军干革命”,一个纠正说是“大步走来往前走,一心要去睄妹子”……这些场景对比鲜明,又在审美上产生了奇妙的和谐统一,令人感到趣味横生。
随着邱排长、古小姐的牺牲,骡子内心有了强烈的触动,令他对革命事业的认知从不懂、朦胧到逐步清晰,最终产生“我要参加红军,穿越硝烟战火,一辈子跟着共产党,让红星照耀中国”的使命感和决心。
骡子坚守承诺的品格既贯穿始终,也贯穿到具体细节。他答应了首长运送物资,就一定要送到,他答应了花姑买簪子,就念念不忘要实现。对人生信条的坚守,是我们民族的人之常情,也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滋养的结果。
长征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构成了长征精神深层的文化根基。骡子从坚守承诺到理解长征精神,在精神上是内在统一的。
长征精神包括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像剧中主角这样的人民群众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深刻地指出了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长征书写的既是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也是军民一心、众志成城、患难与共的光辉篇章。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是人民群众翻身求解放的正确道路。长征的胜利,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的亲密联系,使党深深地扎根人民之中。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群众中间,才能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一个人的长征》结尾,骡子从“一个人”到“千万个”的群像转化,从哼唱爱情曲调到对革命交响的追求,使主题得到升华。他坚定地走向前方的红军队伍,那下蹲低矮的身形背影顷刻间成了舞台上至高至伟的艺术形象。全剧围绕一个人完成使命过程中的曲折命运展开戏剧矛盾冲突,通过写一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一根筋、认死理、讲信誉、守承诺基本性格特征和鲜明个性的小人物,在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中所遇到的事件,做出的选择,以最简单的信义,坚守着自己的人格,来构建人物关系和情景表达。宣扬以脚踏实地的本真态度完成人生的真善美,使心灵走向、思想发现、人物形象在这里得以升华。《一个人的长征》是一部有戏剧高度、文化深度、时代温度和深刻信仰主题的红色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