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时期,从陕甘宁到晋察冀,从晋绥到晋冀鲁豫,从山东到华中、华南,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了人民自卫军和民兵组织。
山东、山西、河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游击队、民兵和人民群众,创造性地运用地雷开展伏击战、破交战,使“铁西瓜”遍地开花,炸得日寇心惊胆战,谈雷色变。
地雷战是由晋察冀根据地的民兵首先发展起来的战法。1940年春,河北省安国县东赵、西赵两村的民兵,在反“扫荡”中把两枚手榴弹埋入地下,炸死了两个敌人。于是,各村纷纷效仿,利用废铁壶、瓷瓶子、瓦罐子等,装上炸药,以杀伤来犯之敌,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抗日根据地民兵制造的地雷及埋地雷用的工具
1941年3月,八路军军工部在武乡县温庄村和黎城县东崖底开办了第一届地雷训练班,分期分批培训武委会主任和部分民兵队长,刘鼎、石成玉等军工和地雷专家亲自向学员传授地雷制造和爆炸物知识,并编写下发了《地雷制造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1941年夏秋季,地雷训练班培训的“种子”回到各地开始层层培训,一时间根据地“村村会造雷、户户有地雷”,涌现出了一大批民兵爆炸英雄。
在实践中,各地民兵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制造了铁、木、石、瓷地雷等,发明了拉火雷、踏火雷、电火雷、定时雷、连环雷、绊雷、跳雷、飞雷等几十种埋雷方法,各式各样的地雷和雷阵,使得日伪的活动范围逐渐被压缩。
1943年5月太行根据地反扫荡作战中,日伪军共触发了1900多个地雷,因此导致的伤亡在2000人以上。1944年9月至1945年7月7日,晋绥地区抗日军民消耗681颗地雷,炸死或配合毙伤敌人2800余名,其中被地雷炸死炸伤者1924名,占敌军总伤亡的86%。
这些五花八门的的“铁西瓜”在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中图片由路雪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