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同胞情谊,共商国粹京剧传承发展大计,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月19日,国家京剧院举办“同宗同源 同文同艺——海峡两岸京剧传承发展座谈会”。台湾京剧表演艺术家刘海苑、朱陆豪、赵复芬,台湾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施德玉,台湾制作人吴嫣然,德国京剧协会秘书长、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顾裕华,德国京剧协会主编刘俐,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葛保罗,北京杰外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帅等参加座谈会。国家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京剧》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王勇,国家京剧院专家艺术家代表苏移、刘长瑜、张建国、李海燕,全国政协办公厅联络局二级巡视员、京昆室办公室主任张春霞等出席座谈会。于魁智、李胜素在排练间隙与台湾同行叙旧。会议由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主持。
王勇在发言中表示,大陆与台湾有着亲密无间的深厚情谊,国家京剧院与台湾京剧艺术家是为弘扬国粹艺术而并肩奋斗的同道知己。京剧是两岸共有的文化根脉,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艺术经脉。“只要京胡响起,锣鼓敲起,这条经脉就能被触发、被接续、被联结,艺术的经脉、文化的根脉、民族的血脉,是始终连接的”。三十年来,国家京剧院曾前后20余次组团赴台演出交流,向台湾各界人士介绍大陆京剧艺术取得的新发展与新成就,寄予的是海峡两岸对共同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诚挚期待。
王勇介绍,国家京剧院近几年创排演出了新编历史剧《纳土归宋》、现代京剧《主角》,移植改编京剧《五女拜寿》,复排上演了《西厢记》《白毛女》《三打祝家庄》,改组成立青年团,举办“百日集训”活动等,期待两岸京剧人在未来能够有更加丰富、更加深入的演出交流、合作、探讨与研究,共同推进京剧人才的培养,以《中国京剧》杂志为平台,举办大型研讨会,共襄京剧传承发展大计,共同肩负起时代使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朱陆豪在会上谈到,两岸京剧同宗同源,从没有断过血脉。他身上所有的技艺都是大陆京剧艺术家培育的,期望将来可以跟北京的京剧同行们有更好的交流,让京剧的传承、继承更茁壮繁茂。
施德玉在座谈会上从公立专业剧团、民间专业剧团、其他创作型表演团体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台湾京剧团的具体情况与相关表演艺术特色,为大家呈现了台湾京剧的基本样貌。当下的台湾剧团以京剧为基础,创造出了不同的表演,有传统京剧根基的演员,又与现代剧场做结合,做了更多人性方面的探讨,逐渐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刘海苑表达了对台湾京剧人才培养断层的担忧,期望未来能有更好的京剧发展环境。吴嫣然介绍了台湾京剧剧目的创新情况,表达了对努力发展好京剧事业的诚挚决心。
顾裕华、刘俐在会上介绍了国家京剧院在德国演出的热烈反响,她们也期待台湾京剧能常去德国演出交流。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中国京剧》杂志原主编苏移深情回顾了到台湾演出的两则故事。当年辜振甫先生与国家京剧院乐队合作演出了《二进宫》,唱得饱满坚实、韵味浓厚、很见功力。台湾著名武旦演员杨莲英在苏移院长到台湾时,在他生日当天准备了一个五六斤的大蛋糕,令他惊喜又难以忘怀,当场作揖致谢。他说,我们跟台湾同胞演的是一个京剧,我们在台下过的是一家人的生活。发展京剧,这是两岸共同努力的事,有什么事我们一块商量,一块研究,我们共同努力,把京剧发展得更好。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原主任刘长瑜感慨于台湾京剧同仁为传承中华民族智慧、文化和美学载体的京剧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她深情回望了国家对京剧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不遗余力、尽心竭力的。她说,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京剧艺术给了我们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共同把中华民族、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传播、传承下去,这样就不愧是一个中国人。
国家京剧院张建国、李海燕两位艺术家,分别介绍了当下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培养京剧人才的机制,并期待两岸京剧人才培养的路径能活跃起来,培养出更多后继人才,两岸京剧能有更多的演出交流。
袁慧琴表示,国家京剧院在传承国粹艺术、培养京剧人才方面责无旁贷,必将毫无保留地支持台湾京剧人才的培养与艺术的发展。作为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桥梁,国家京剧院将继续与大家一道,不断创新发展之路,精湛艺术技艺,为促进海峡两岸艺术交流与合作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中国京剧事业更上一层楼而不懈努力!
座谈会期间,王勇向嘉宾们赠送了《中国京剧》杂志2023年的第1-9期杂志,与会嘉宾们对《中国京剧》杂志专题策划、文章质量、装帧设计焕然一新的面貌表达了赞赏,并期待《中国京剧》杂志在未来能发展得更好。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