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线上演播市场迅速发展,许多文艺院团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将传统艺术引入直播间,打造“第二舞台”。直播、短视频等线上演播平台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前,“直播助力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举行,与会代表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拥抱短视频直播瓶颈何在
当前,众多文艺院团在拥抱短视频直播时面临挑战。中国歌剧舞剧院疫情期间尝试线上付费首播音乐剧《一爱千年》,近两年直播宣传舞剧团业务考核展示《舞上春》,取得良好收益和口碑,但直播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手机屏幕前的舞蹈表演空间有限,削弱了现场观看体验;演员排练和演出任务繁重,难以定时定点直播。“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直播在艺术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并寻求多方支持,共同搭建线上舞台。”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党支书记王聪说。
在国家京剧院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姜贺看来,京剧作为综合性和集体性的艺术,直播难以完全展现其魅力。但新媒体是宣传艺术家和剧院的重要途径。在直播人员的选拨上,要符合国家文艺院团的标准、弘扬主流价值和有与观众有效互动的能力。同时,演员需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应对直播中的挑战。此外,直播还需要考虑如何与观众互动,以及如何在保护艺术的同时展现其魅力。例如,越剧演员陈丽君通过抖音迅速走红,展现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的可能性。不同剧种在直播中的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与京剧相比,越剧更通俗和影视化,更易吸引年轻观众。同时,直播更考验演员的专业技能是否过硬。演员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体,更代表国家文艺院团是否具备示范性代表性导向性的正向审美引领作用。
借助线上直播平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28位演员已经成为金牌主播。但同时也面临着直播管理、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及人才培训等多重挑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鹏介绍,国有院团在直播领域具有内容体制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但目前并未完全发挥出来。他们正在研究如何打造第二舞台,解决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的问题,并考虑将直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形成拳头产品。然而,他们面临着演员心理压力、直播内容质量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弱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他们计划制定更完善的直播管理办法,加强演员培训,提高直播内容质量,并研究如何更好地将直播与线下演出相结合。同时,他们也希望与抖音等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新的直播模式,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在直播领域的发展。
平台如何激活优秀文化生命力
目前,直播正在成为文艺院团和艺术家获得市场化收入的新渠道,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抖音演艺类直播的打赏“票房”同比增长38%。为了加大对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抖音直播发起了一系列文化艺术项目,包括舞蹈、戏曲、国乐和民乐等领域,帮助艺术家和院团打造线上“第二舞台”,通过抖音直播吸引更多观众。这些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2023年,抖音演艺类直播总场次超过7000万,场均观众超过4000人次,传统文化主播发起了45.5万场PK,其中戏曲主播发起了16.5万场“斗戏”PK,民乐主播发起了12.39万场“跨界”PK。“我们提供了流量扶持、资源支持、产品优化和运营支持等服务,帮助艺术从业者和文艺院团开拓舞台、找到观众并获得收入。”抖音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抖音直播将继续从这四个方面服务文化艺术的传承,共创优质演出内容。
直播作为数字时代的产物,必然会和数字世界的下一个时代——元宇宙不期而遇。中国文化传媒集团2022年就开始布局研发文旅元宇宙的应用场景,助力文化遗产活化领域和文化艺术消费市场。目前,集团旗下的文旅中国元宇宙中的“云演播”应用平台,助力演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全国舞台艺术提供展演和传播服务。同时,集团还搭建了全国文化大数据中心作为资源库和分发运营平台,为各院团储备数字资源。“云演播”平台在传播推广的基础上拓展了线上演播新的盈利模式,并受到国家艺术基金等机构的大力支持。目前,已与国家大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京剧院等三十多家国有文艺单位建立了常态化的直播和展播深度合作模式,在线演播的优秀剧目资源不断扩大。“接下来,我们希望与抖音平台深入探讨技术问题和盈利模式问题,形成互补,为各大文艺院团提供更好的服务。”《中国文化报》经营中心副主任安蕾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林洁将在线演艺分为剧目录像演播、剧场现场直播和网络点播三种。其中,剧目录像演播主要由政府和国有院团提供限时免费播放,在“一通文化”微信公号、多家院团的官方抖音号等时常有或火爆或冷清的剧场现场直播,收费点播比较具影响力的平台有“峰剧场”APP,剧目精彩,但用户规模还较小。林洁认为,虽然直播具有实时性,但点播作为长效产品,更适合作为舞台艺术的“第二舞台”。一些互联网平台有潜力成为舞台艺术精品的在线播放平台,希望传统文艺院团能与互联网平台更好结合,推动艺术作品的数字化转化。
如何把握内容创作与价值引导的平衡
李欣桐是国家大剧院的独唱演员,曾主演多部歌剧。疫情期间,她开始在抖音直播唱歌,最初观众较少。经过持续努力,她的直播逐渐受到欢迎,单场直播最多吸引了250万人观看,涨粉10万。她的直播内容主要是红歌和歌剧,吸引了大量观众在线听她唱美声。她的直播得到了国家大剧院的支持,也鼓励了其他同行尝试抖音直播。抖音官方也给予了她支持,使她的直播观众数量大幅增加。
“抖音与电视、电影或现场舞台的观众体验不同,如何在手机上吸引观众是关键。”李欣桐认为,抖音用户期望快速获得吸引他们的内容,前三秒至关重要。主播的精气神和表演内容能否引起观众兴趣是吸引观众的首要因素。她建议抖音增加对专业直播的流量扶持,专业艺术家和院团也需找到吸引观众的切入点,以更好地推广艺术并吸引更多观众。
在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慧瑜看来,直播是新时代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媒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直播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功能也将更加丰富。然而,这也给文化治理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政府、民营资本和相关方共同努力,发挥直播的公共效应和市场效应。张慧瑜认为,艺术家和文艺院团需要自我改造和学习,针对直播平台生产适合的内容,引导培养新的观众。直播为市场化难度大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展示窗口,但也需要平衡版权保护和扩大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朱敏认为,目前,网络直播的内容品质有待提升,主要涉及文化深度和审美价值。近期开封万岁山“王婆说媒”的网络直播引起广泛关注,其成功的主要原因除了传统文化IP、创新呈现方式之外,主播赵梅的个人魅力起到了核心作用。事实上,并非每个人都适合从事网络直播,在文艺院团的网络直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因材施教,注重人的能动性和直播技巧的培养,还要关注边界和约束,包括法律和道德层面。同时,网络直播应弘扬正面价值,抵制低俗、恶搞等不良内容,避免过度追求流量。此外,网络直播行业应不断完善和提升,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承担起传承文化艺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
(照片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