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编一本教学成果集、组织一次剧本孵化推介会、出版一册剧作理论文集、举办一次全国性“面向未来——新时代儿童剧剧本编创及人才培养研讨会暨结业典礼”……12月15日,由浙江传媒学院、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剧本》编辑部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科、儿童剧艺术团体、传统非遗基地等协办的为期半年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儿童剧编创人才培训”在杭州圆满结业。这是浙江传媒学院继完成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音乐剧《红船往事》等项目之后又一重要项目。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剧集教育、娱乐、审美、产业等功能于一身,因其在促进青少年认识自我、树立健全人格、发展创造潜力、立德树人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价值,成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儿童剧创作如何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在国家一级编剧、《儿童剧编创人才培训》项目负责人施小琴看来,儿童剧事业承担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有着教育儿童、娱乐儿童及陪伴儿童成长的任务。作为儿童剧编创者,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学习,从而走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高质量的儿童剧作品,雕塑春天才能走向未来。
名师引路,夯实理论根基
浙江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神话传说、木偶皮影、传统戏曲资源和中国传统“儿童戏剧”的传承基因。培训通过中西儿童戏剧比较学习研讨、现代动漫产业的考察,从戏剧编创意识上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形成儿童剧编创创新理论,发挥国家级高端人才及其作品的有效培育示范作用,吸引带动更多的年轻编创人才、优秀艺术家投身于儿童戏剧编创事业与剧目生产,弥补编创人才与剧目生产缺口。
6月,《儿童剧编创人才培训》项目在浙江传媒学院开班。该项目主要面向基层,录取的30名学员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基层专业院团、研究院所、群文系统、文化产业及大中小学等,均为热爱儿童戏剧事业,有一定创作、研究经验的专业人才。培训周期为今年6月至12月,共计180天,邀请国内文艺理论、儿童戏剧文学研究、戏剧戏曲研究、戏剧影视剧编导演、儿童文化产业经营者等专家学者组成教学团队,包含王安葵、黎继德、欧阳逸冰、冯俐、武丹丹、朱恒夫、胡志毅、翁国生、方卫平、葛继宏、伏涤修等,为儿童剧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编剧人才应当吸取东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在文艺创作中要有所扬弃,以创作具有社会意义、时代价值、贴近民意的文艺作品为己任。中央文史馆馆员、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仲呈祥结合自身几十年的文艺实践工作,以《浅议戏剧人才的哲学、史学、文学修养》为题,与学员们分享创作经历及新的体验。他指出戏剧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哲学、史学、文学修养,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大的。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资深戏剧领域专家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王安葵,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中国演员》主编黎继德,曾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和文化部纪念话剧百年“优秀话剧工作者”称号的欧阳逸冰……老艺术家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讲述儿童剧本创作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杨立平认为,积极正向的、哲学美育的、多元认同的戏剧教育是当下儿童戏剧创作者们亟须发现探索并且予以实践的现代向度。第一,契合时代,多做些市场化探索,在体验性、互动性上多动点脑筋,比如儿童剧与旅游目的地的结合;第二,积极推进儿童剧进校园,为校园剧创作合适的剧本,不仅要演员演给孩子们看,还要孩子们自己演给自己看;第三,在戏剧的全媒体演播时代,舞台艺术、剧场演出也不是戏剧唯一的传播空间。儿童剧的演出传播平台要从单一的表演空间里解放出来,比如通过短视频、抖音、直播、展播等多种途径实现线下演出的延伸。
教学相长,强化实践意识
让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扣好人生第一扣子尤为重要。项目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引领,带动编创者加深对新时代儿童的生活环境、心理行为、思维特征、语言特点、家校教育等了解与研究,加强“优秀、自主童年”故事编创、人物塑造,价值赋予,文化赋能。项目始终以戏剧理论学习、儿童戏剧影视观摩、木偶皮影戏曲动漫考察、学员创作实践、理论研讨相结合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教学相长、学用结合。
围绕儿童剧本创作和理论教学展开,与实地采风、作品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了政治理论、文艺理论、创作实践、科技与文化融合等各方面相结合的知识架构,让学员们思想认识上有新提升,创作能力上有新提高。同时,将考察采风与观摩研讨结合起来,突出地域文化风采和儿童剧专业创作要求相匹配的教育环境。积极取得所在地杭州、嘉兴、温州、金华等地方单位与艺术院团的支持和帮助,在传统戏曲院团、木偶皮影之乡、文艺名家故里、非遗中心、文旅场馆、图书馆、作协等场所,为培训班进行“革命纪念馆、品读钱塘、永嘉昆曲、温州瓯剧、南戏新编剧目、海宁皮影戏、平阳木偶戏、泰顺木偶戏、乡村振兴”等专场演出演讲、专题交流研讨。此外,结合浙江省委宣传部“首批山区26县文化特派团”木偶剧调研,专题开展服务基层交流研讨与创作体验。
“培训不仅让我对儿童剧编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升了我的创作能力和教学技巧。通过专业导师的讲解和实践案例的分享,我对儿童剧编创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了解到儿童剧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需要注重情节的简洁性、语言的生动性以及舞台效果的吸引力。同时,儿童剧的编创过程也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以便更好地传递正能量和教育意义。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和合作,我学到了很多创作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参与剧本创作、导演指导和演员表演等环节,我深刻体会到了儿童剧编创的全过程。”吉林省长春市艺术研究所戏剧编剧张卓钰说,通过培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还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创作能力。
目标导向,提升创作能力
专家讲座、经验分享、案例分析、班会研讨、采风观摩、创作实践、导师评改……培训期间,系统教育与实践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学员对儿童剧编创的思想认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员创作儿童及其文化消费市场喜闻乐见的儿童剧剧本、创意文案、理论文章的实战能力。如围绕《儿童剧观摩实践》,开展优秀戏剧作品观摩、体验、研讨;围绕儿童剧创作实践,组织名师分组指导学员儿童剧剧本创作、理论文章写作、作品排演;围绕儿童剧创作采风,专门组织赴嘉兴地区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茅盾故里、皮影中心,赴温州参观考察宋元南戏、古老剧种、木偶传承基地,赴杭州参观考察儿童戏剧、动漫产业、民间文艺等。
7月15日,国家艺术基金儿童剧编创人才培训班的学员们与浙江演艺集团邂逅,与第七届浙江儿童戏剧节相遇,在杭州浙话艺术剧院共同观看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儿童剧《风筝》。“优秀的儿童剧作品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以更好的方式助力他们的成长。”在山东省滨州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导演张淑倩看来,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演出的儿童剧《风筝》通过演员们优雅的肢体语言和精彩的表演,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元素在不同文化视角和艺术形式下的创新表达,也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文化和友谊的种子。
经过专家导师们的精心辅导,30名学员共创作28个儿童剧和2篇研究成果。如反映革命年代少年成长故事的红色题材儿童剧《义勇队歌谣》《爸爸的画像》;反映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题材儿童剧《愚公移山》《一一奇旅大运河之金砖谜案》《张阁老传说》《九鲤一梦》等;有少儿科幻题材儿童剧《集结!45号》;有校园戏剧《青春雷动》;有关注当下、关心少年成长的现实题材儿童剧《勇敢者之夜》《俩》《奔跑女孩》《三两肉》《马小乐的奇妙暑假》《希望的摇篮》等;有充满奇思妙想与深远寓意的童话剧《电池之旅》《镜世界》《奇妙的朋友》《营救爸妈大作战》《PK手机大王》《借颜色的阿吉》《月光诞》《公鸡下蛋》《小鱼的理想》《灯芯奇遇》《熊猫是熊还是猫》《森林故事会》《捞月亮的孩子》《制造爱弥尔》等,还有站在儿童戏剧艺术时代前沿,加以理论思考与思想引领的理论成果,《论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儿童形象塑造兼论其对儿童剧创作的启示》《现实主义题材儿童滑稽戏的实践与探索——苏州滑稽戏的艺术传承及当代文化适应》。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浙传华策电影学院、浙江曲艺杂技总团、钱江浪花、浙话有限公司、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等与项目组达成成果转化,“剧本理论文集”“动态图文集”也将与中国戏剧出版社合作出版。
面向未来,激发创造潜力
儿童剧是一种有希望的戏剧形式。据了解,创刊70周年的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是当代剧作家及其优秀作品诞生的摇篮,为我国戏剧事业(包括儿童剧)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浙江传媒学院,近年来在面向数字智能时代,跨学科专业融合,正在全面推进高水平传媒大学建设。项目立足戏剧与科技联姻、剧目与新媒体融合的创新思维,进一步展示了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影响力与创新力。
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朱恒夫在培训中指出,要写好儿童剧,必须做到熟悉儿童生活及家长心理,以民族传统道德为指导思想,讲好引人入胜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中要有符合生活逻辑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要鲜明、主要人物性格要凸出。这给我们儿童戏剧创作者指引了方向,奠定了理论的基础,也让我们坚定了为儿童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信心和决心。
北京电影学院就读动漫策划专业研究生林雯琪说,儿童剧不能仅仅呈现成人对孩子的目光,更应呈现孩子自己的目光,而这将是永恒的。但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总想把太多的观点、想法、价值传达给孩子,希望他们能瞬间吸收,却从未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未来世界里,始终保持爱的能力才是当下青少年、未来的成年人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因此,创作儿童剧的“无意义”远比“有意义”更加珍贵。
西安儿童艺术剧院青年编剧王艺璇认为,从事儿童剧创作,应从儿童身上汲取希望的力量,以自身的艺术修养、创意思想、审美能力,以儿童戏剧的形式,反馈给孩子们更多的希望力量,达到与儿童的平等对话和艺术交流,让戏剧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夯实理论基础,真正做到从儿童视角和生活本质出发,创作让儿童乐于观看并有所收获的儿童戏剧。
儿童剧创作如何面向未来?少儿节目编导、制作人、儿童剧编剧陈洁认为,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儿童剧创作的一个好的切入口。传统文化中美好的部分不仅仅存在于已有的故事和传说之中,也存在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风采各不相同的民俗风情、童年回忆和自然美景中。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认为,儿童剧是最接近哲学,要求创作者在“阅尽千帆”之后能保持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走进孩子中间,倾听儿童心声,用更丰富、更具想象力的艺术方式,创作出走进儿童内心的作品。正如欧阳逸冰老师所言:“我们写的是剧本,雕塑的却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