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 威海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纪实

2023-07-29 14:20 来源: 文旅中国

2021年,威海市通过验收正式成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从此进入示范区创新发展新阶段,并接受两年一次的复查验收。两年来,威海在不断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示范区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以精致化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入选山东省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竞赛活动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曲艺作品快板书《变形记》获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通过一系列创新发展新举措,威海市收获了诸多成效经验,让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文化站设施平均面积、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出台公共文化类省级标准数量等指标位于山东省首位;首创文化公益创投,入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文明城市创建和文化强省先进市县“全域一片红”……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为实现“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 威海灯塔


健全工作机制,

构建示范区创新发展大格局

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威海市将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作为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重要内容之一,连续两年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市级成立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40个相关部门(单位)、各区(市)政府(管委)负责人任组员,实现政府高位推动、部门横向协同、区(市)纵向联动、社会共建共享的格局。此外,各区(市)及其部门也分别成立了工作小组。

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印发《威海市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国家、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为指导,结合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相关要求,突出创新性和引领性,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贯彻精致化理念,进一步满足城乡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政策进行解读。

统筹谋划,督促落实。将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考核列入市委全面督查和市政府政务督查范围,通过日常督查、专项督查、集中观摩督导等形式,加强示范区复核工作的推进。将示范区创新发展列入威海市目标绩效管理考核,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威海市人大、政协开展专题视察调研,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常态化测评和暗访,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精致化发展评估工作,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从管理运行、群众满意度、需求反馈等方面进行测评,确保考核机制科学有效、考核结果真实可靠。

精准谋划,保障有力。在市、区(市)两级财政预算“大盘子”保底不动摇、逐年稳增长的基础上,谋划精品项目,实施专项扶持,让群众享受“升级版”公共文化服务,全市文化事业支出经费连续两年增长并位居全省首位。市、区两级财政连续两年将示范区创新发展专项经费纳入预算,保障示范区后续建设及创新发展工作。投入2亿元用于环翠区文化馆、图书馆新馆以及南海新区梅兰芳大剧院建设,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城市书房日常运维,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城市书房取消其运行资格,引导有热情、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加入城市书房建设,实现财政资金效力持续放大。

▲ 东浦湾房车驿站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

服务布局更加均衡

硬件建设求突破,高标准打造精美文化场馆。新建成投用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新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所辖区(市)实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四馆齐全”,各开发区均高标准建设具备四馆功能的文化综合体。全市72个镇街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48个,在山东省率先实现全覆盖,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排全省第一。

服务效能求突破,高质量完善文化服务功能。在抓好场馆建设的基础上,优化设施配套,延伸服务触角,增强服务效能。按照精品化理念,高标准建设46家城市书房。在全省率先制定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意见,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微改造、微更新,在全市增设30处遍布城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新建24处乡村书房,推动各类读书活动在乡村蓬勃开展。高标准打造10个威海市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12个市级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 2023全国广场舞大会


品牌打造求突破,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市民参与度高的“幸福威海”等文化活动年均演出1700余场;口碑好的“群星大讲堂”已成为威海闪亮的文化名片;市民担任主角、连续举办50年的“5·23歌咏会”升级为威海国际合唱节;品牌节庆活动点亮城市文化生活。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广场舞、群众合唱、群众性小戏小剧展演,年均举办群星大讲堂、蓓蕾成长计划、尼山书院传统文化等公益培训3000场,馆办青少年管弦乐团在“2022维也纳之夏艺术节”中荣获金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工程,开展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年均开展送戏演出1.37万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万余场。

文旅融合求突破,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以自驾旅游公路为载体,历时两年精心打造“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沿线布局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49个A级旅游景区、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66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8个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和22处文化主题驿站,通过体系和标准将全市90%以上的核心文旅度假资源整合、聚合、融合。市群众艺术馆在那香海景区设置文化分馆,为游客提供非遗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开设文创展销区、文创集市等,推出了一系列威海主题的文创产品。2021年,荣成市文化馆顺利通过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验收。

▲ 威海市图书馆   张 强 摄


创新服务供给,服务效能稳步提升

精心组织,推出一批全民阅读活动。策划举办“阅读城市”威海对话大型活动,来自全国13个城市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活动中首次提出“阅读城市”概念。结合世界读书日举办云游威海绘本馆、云对话绘本名家、打卡威海城市客厅国际书房等主题活动,参与《书香威海》栏目线上直播,宣传推广“书香威海”全民阅读活动品牌。拍摄《书香威海24小时》全民阅读专题片,在网络广泛传播,点击量超10万。开设“威海领读者”系列主题专栏,拍摄“威海城市书房Vlog”系列视频20余个。开展49项“书香威海·全民阅读”重点活动,推选26处阅读示范点,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志愿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000余场,惠及群众7万余人,为精致城市注入文化元素。

精准服务,策划一批建党百年文化活动。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展系列庆祝活动,策划举办80余项较大规模的文化活动。联合威海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成功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革命歌曲大家唱广场文艺演出,全市36个部门、单位参加。组织国有文艺院团开展“百年征程 时代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威海市优秀剧目展演,累计演出25场,观众2万余人次。承办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优秀新创文艺作品汇演,汇集全省78件优秀作品,1000余名演员参演,威海市群众艺术馆选送的快板书《变形记》获“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

精美设计,打造一批文艺精品。文艺作品精彩纷呈,创编大型舞台剧《天福山起义》,打磨提升现代京剧《郭永怀》,精心打造《寻梦威海》之建党百年版《红色胶东》,复排吕剧《乳娘》。现代京剧《郭永怀》荣获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山东文化艺术“优秀剧目”奖,音乐剧《永不迷航》入选2021年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组织召开威海市音乐创作座谈会,围绕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面向全国征集原创歌曲,共征集到歌词140余件、歌曲60余首。

精细管理,形成一批公共文化标准。引入标准化理念和管理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威海市公共文化标准体系共形成基础通用服务标准34项,服务保障标准96项,服务提供标准98项。制定《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城市书房建设与服务要求》等5项山东省地方标准,以及《乡村公共文化精致化服务规范》《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规范》等4项威海市地方标准。



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服务方式更加多元

持续实施公益创投,深化社会创新机制。探索公共文化多元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新模式。将创投这一理念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在全国创新开展公共文化“公益创投”试点,走出一条社会化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创新道路,连续5年通过政府引导资金开展服务项目200多个,服务时长超1.62万小时,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引入200多个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志愿团队500余支,培训基层文艺骨干1万余名,多家媒体予以专题报道。《“文化公益创投”:探索多元共治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工作机制,拓展公众参与机制。为优化威海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本着职业多元、年龄分层原则招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52名,以个人体验、团队体验和文化创意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研讨、体验活动60余次,收集有效建议100余条,完成公共文化创意项目8项,实现了对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动态化评估,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评估和宣传方式,激发了全民参与开发公共文化产品的动力。

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立培育孵化机制。采取“政府主导、专业支持、多元参与”培育孵化模式,通过需求评估、孵化申请、定向筛选、能力建设、资金支持、跟踪监测六大流程为入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供一系列标准化、专业化支持。2022年,在全市60多个备选空间中精选了2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入年度培育孵化服务体系。在运营管理方面,主要通过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以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主。在资金保障方面,倡导以“公益+市场”方式拓宽空间建设资金来源,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在规划设计方面,引入国际前沿理念,以公共文化空间规划设计创新为载体回应群众诉求。

完善“信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结合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了以“文化志愿+信用海贝分”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志愿服务平台,记录文化志愿者服务时间,用服务时长可获得志愿服务积分,用于兑换文创产品、公益培训等奖励,积累的海贝积分可提升信用评级,在贷款、就医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项目实施至今,注册文化志愿者达2.1万余名,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逾2000场次。

▲ 胶东海草房: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   李信君 摄


提升供给效率,

数字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健全文旅大数据平台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整合市、区(市)、镇街以及部分村(社区)公共文化场馆、文化活动、数字资源和旅游资源,通过电脑端、移动端等,面向市民和游客提供一站式信息资讯、文化活动、场馆预订、文化课堂等网上服务。疫情防控期间,威海公共文旅云推出了系列线上服务,发挥数字文化馆技术优势,推出400余门文化慕课,增开两个数字资源库,“畅想之星电子书”“博看电子期刊数据库”资源向读者免费开放。利用虚拟博物馆推出特色藏品赏析、基本陈列、历届临时展览等内容,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盛宴。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建设全市文化和旅游重点区域监测平台,实现全市A级旅游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点)、文博场馆等视频监控全覆盖;共接入视频监控380路,重点做好旅游景区出入口、核心区域、危险易发区域等的视频监控管理。健全全市文化和旅游重点区域监测平台信息传输机制,及时对重点景区客流运行情况进行报告,做好游客聚集提醒,提高旅游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推动形成绿色监管新方式。

推动文化场馆数字化升级。威海市群众艺术馆在馆舍内设立多处线下数字化体验设备,通过AR、3D等高科技手段将绘画、书法、形体等课程融入数字化体验设备中,群众通过自助服务就可体验数字化教学;在非遗展厅内,多项非遗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地展示给广大市民;在海洋剧场内,有先进的音视频设备,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威海市图书馆打造数字视听体验空间,空间内设有图书馆全景导览机、云CD、朗读亭、库克数字留声机、电子书借阅机、智能阅读终端、4K交互阅读系统等,为读者提供近1000种报纸、4000多种期刊的数字资源及20多万册电子图书、160余万首音乐资源、近1000万篇AI朗读资源。威海市博物馆根据该馆文物资源性质与特点、办公内容与流程、公众服务形式与对象等,进行博物馆整体资源数据库结构设计,收集整理馆内已有数据、资源,构建一体化的资源数据库。

创新服务打造智慧文旅品牌。打造千里山海自在威海旅游云导览,以VR、导航等技术,全景式展现威海的景点、网红打卡点、文博场馆等文旅资源,为游客提供智慧化导航导览服务。云导览首页呈现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的环线标识,包含西路环山路和东部环海路,并运用动态图标在画面上展示23处自驾驿站点位。点击图标进入驿站后,可以全景阅览航拍美图,身临其境体验自驾旅程的特色、魅力。云导览页面底部快捷栏设有网红打卡、景点导航、文博场馆、美食购物、酒店民宿、停车加油等功能快捷键,并配置导航功能,方便游客合理规划行程、一键触达旅游目的地。

深化文旅数据资源开放。积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基于威海“城市大脑”通用平台,整合吸收、迁移升级原有智慧文旅建设成果,加强涉及文旅的多部门信息的归集共享,推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相关数据的综合集成,建设文旅系统特色应用,整合接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对全市范围内的文化、旅游等资源进行运行监控与管理,包括对重点景区的客流量、酒店住宿登记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对全市的图书借阅场所进行汇总以及对图书借阅情况进行分析。


(本文文字由相卫刚、迟斌、刘译文、李芳惠撰写,图片除署名外由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2023年7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 ↓ ↓ ↓ ↓ ↓ ↓ ↓ ↓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