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文物 | 跋山遗址群专家论证会在山东临沂举办

2023-11-29 12:51 来源: 文旅中国

跋山遗址群专家论证会11月29日起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专家,以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央驻鲁及省直新闻媒体等的代表参会。

论证会期间,与会代表将参观考察水泉峪遗址、跋山遗址、葛庄遗址,围绕跋山遗址考古价值及意义进行研讨交流,并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心”“沂水县文物考古研究所”揭牌。

跋山遗址位于沂水县河奎村,自2020年发现后已连续开展3个年度工作,累计发掘面积225 平方米。出土、采集文化遗物 26000余件,完整揭露整个遗址近8米的文化堆积,得以整体把握晚更新世以来其石器面貌及层位关系。目前划分出14个文化层,保存了距今10万年至6万年、至少6个时段的古人类活动印迹。不同阶段的先民均就近开采石料,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下文化层反映出的古人类对巨型、大型哺乳动物的利用引人关注。

跋山遗址目前已清理出8个以幼年个体为主的古菱齿象下颌,以及两个披毛犀头骨化石,同层散布大量石制品。除常规骨制产品外,出土的象牙质铲形器为国内首次发现,系古人类利用象门齿进行生产活动的巨型工具。

跋山遗址是山东省近年来发现的文化内涵最丰富、也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遗存,是山东省境内少有的极具研究价值的旧石器遗址,其发现填补了山东及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遗址的发现和后续研究在建立中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复原早期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关于现代人起源与发展研究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科研前景。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81年,主要承担全省地下文物的调查、勘探、发掘、保护、研究等工作,承担全省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工作,承担考古成果的阐释、传播等工作,承担考古科学展示宣传教育等工作。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20人具有领队资格。

成立至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积极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工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围绕大遗址保护、国家和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山东考古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框架,是国内最早建立完善史前文化谱系的地区,表明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最有力证据。

近年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或者深度参与的赵家徐姚、扁扁洞、张马屯等文化遗存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时代一段段空白,展现了山东在新旧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研究上的广阔前景。大汶口、焦家、岗上、城子崖、两城镇等遗址的考古成果,逐渐拼合出中国东部地区早期国家和文化起源的路径,为中华文明起源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随着齐故城、鲁故城、琅琊台等遗址的发掘,逐渐揭示出齐鲁文化的深层内涵,齐鲁文明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逐渐显现,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传统形成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凭借务实工作,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得多项荣誉,12个考古发掘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个项目获六大“中国考古新发现”。4次被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如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考古博物馆)正在通过搭建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增强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创新能力,打造院馆一体的工作格局,以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为己任,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山东力量。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