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至31日,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携手昌邑市博物馆共同举办山东昌邑廒里古船保护项目启动论证会。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潍坊市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昌邑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等出席会议。
论证会前,专家组一行前往昌邑市博物馆,对廒里古船残件进行现场察看,听取昌邑市博物馆负责人关于廒里古船的发现与发掘过程的详细介绍。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昌邑市博物馆在下营镇廒里村东北胶莱河与漩河入海口处发现古船残件。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昌邑市博物馆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联手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共发现船体残块12件。其中,2号船板残件尤为引人瞩目,它由4块长约11米、宽约60厘米、厚约30厘米的巨大木料组成,重达8吨。发掘结束后,古船构件被迁移保护至昌邑市博物馆浸泡保存。
据两组木材样品碳14测年数据,初步判断该古船可能建造于公元574年至657年之间,属隋唐时期。应是山东已发现古船中单块船材用材最大,复原尺寸最大的古船。
论证会现场,与会专家听取项目负责人关于昌邑廒里古船保护修复方案的详细汇报,对古船的时代背景、性质、功能用途及未来的保护展示方法进行深入讨论。专家们普遍认为,昌邑廒里古船的发现对中国造船史、海运史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与会专家还就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和操作工艺进行充分研讨,认为所提出的方案合理、材料选用适宜。接下来,项目团队将按照专家们的宝贵意见,逐步开展船材的测绘、清洗、脱色、脱水等保护工作,并力求在充分依据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恢复古船的空间结构,让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重新焕发光彩。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