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南方观察丨侗族大歌:流传在侗族地区的古老民间歌唱艺术

2023-09-26 18:02 来源: 文旅中国

侗族大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是流传在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唱艺术,由原始宗教歌、宗教仪式歌、歌舞音乐、民歌等四部分组成。其历史悠久,最早的唱词见于《诗经》。“侗族大歌”被称为“天籁之音”,它是一种以歌抒情的艺术形式,是侗乡最具民族特色和最高艺术水准的民歌艺术。2006 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起源于古代的侗民族,据《贵州通志》记载:“黎平、从江、榕江一带,自古无文字,语言以侗话为主,其语言与古越人接近”。这说明古代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本民族的语言。侗族先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其中包括侗族大歌。

据史料记载,侗族大歌发源于古代侗家的宗教仪式歌舞活动中。“侗人称神为‘司’,人与神接触时要举行‘侗祭’。祭司通过唱神歌、跳神舞等方式,向神灵进行祭祀活动”。“侗祭”活动是侗族先民举行最多、最重要的宗教仪式活动,是他们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的一种礼俗活动。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充满激情的艺术,在演唱中表现出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唱出了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侗族大歌也被逐渐遗忘。但侗族大歌不能消失,因为它是侗族人民传统文化的象征。通过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使侗乡人民更好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1986年在法国巴黎的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便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有好几种分类方法,因地区和演唱形式的不同,关于侗族大歌的分类也各有不同。一般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分为四类:即“嘎老”一般大歌、“嘎所”(声音大歌)、“嘎吉”(叙事大歌)、“嘎想”礼俗大歌或伦理大歌。此外,还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女声大歌、男声大歌和童声大歌等。大歌的演唱可以是男女歌队对唱,也可以是单方歌队表演。

侗族大歌曲调优美动听,唱词质朴清新,既有叙事性又有抒情性。它既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原生态音乐艺术形式,又是研究侗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近年来,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侗族地区都开展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活动,当地政府也通过举办比赛等方式来促进其发展。比如,大力推广开放式办学、定制化服务,以“线上云课堂、线下传帮带”模式,有机整合非遗传承人、文艺志愿者等师资资源,面向城乡群众开展“订单式”定点培训或上门服务,向广大群众免费传授侗族大歌,力促侗乡处处是歌堂。

(供图:郝加香

责编:陈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