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端融媒体记者 于怀峰
近年来,姜疃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烟、莱阳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扛牢全市乡村振兴“一极引领”政治责任,创建“六He”乡村振兴区域品牌,号准乡村振兴的脉搏,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路径、新形式、新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落实。
一、深化强基固本、持续激发活力,以高质量党建的“核”心作用夯实组织保障
一是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精心培育鲁花、濯村2个中央、省级基层先进党委,规划管理44个农村党支部,创新孵化21个“两新”党组织,科学设置276个党小组,教育发展2371名党员;通过党群齐心筑堡垒,勠力同心共奋进,党委及下属党组织相继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等21项省级以上党建荣誉,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二是建强乡村振兴“主引擎”。建起莱阳第一个村级工业园区,培育重点企业32家,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纳税4.6亿元;率先实现小城镇蝶变升级,镇区面积扩容1.5倍,荣获全国重点镇、山东省特色小镇、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等12项省级以上荣誉。
三是充实乡村振兴“人才库”。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一批批党员楷模团结奋进、勇立潮头,同心谱写现代化新姜疃壮丽篇章。为更好发挥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姜疃镇以省委组织部突破项目为契机,创建精品乡镇党校。通过“互嵌式”“联动式”“实践式”教学,累计承接各类主体班次130场、9800余人,获评烟台市首批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基层党建现场观摩十佳项目。
二、主攻特色产业、打造链条经济,以勤则不匮的锄“禾”精神加快富民增收
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延链强链。支持鲁花集团延伸产业链,全力推进鲁花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实施高端食用油产业链产能倍增,提档升级包装公司、引入农科公司2000亩高油酸花生基地,创建大花生全产业链,今年集团预计实现营收480亿元、莱阳纳税12亿元。支持禾丰莱阳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全部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亿以上、纳税超过3000万元以上。支持青青大地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推动占地4500余亩、全省最大秋月梨生产基地青青大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继续增产,今年预计产出高品质有机梨1万吨以上,创造产值5亿元以上。
二是推广“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创建推广“多彩姜疃”公共区域品牌,先后培育了濯村泰瑞花卉蝴蝶兰、北宋格庄草莓、凤头预制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市场经营主体37个,布局董格庄高油酸花生、濯村千亩梨园等生产基地16个,累计销售额与品牌效应间接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创造就近就业岗位7000多个,年可为农民增收1.3万元,乡村产业联农带农富农效果持续彰显。
三是融合“新业态+”开拓市场。丰富“农业+电商”产业生态,与淘宝、京东、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合作开展电商培训班6次,培训带货主播146名,带动鲁花、禾丰、青青大地三大龙头企业线上销售额突破50亿元;姜格庄芋头、宝儿山七彩玉米等农产品网上销量8500吨。探索“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举办濯村樱花节、红色新安路、上夼油桃采摘节、凤栖谷农家乐等特色农文旅活动,濯村樱花节已累计举办九届,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
三、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乡村,以风景如画的大好“河”山彰显生态底色
以“一年提标扩面、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全面提升”为目标,以城镇基础框架、配套设施、全域治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提升”为抓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提升美丽乡村“颜值”和“内涵”。城镇基础框架提升方面,高质量修编了镇域总体规划,在3.5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完成莱高路、大郭线、凤山路三条国省道和镇主干路大修,“两横一纵”的交通路网全面提质升级;改造升级电网14.5公里、燃气管网25公里、5G基站30个;建成设计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目前日处理1万吨污水;获评“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镇”。配套设施提升方面,设计校车、公交线路7条,41个村庄实现全覆盖;顺丰、“三通一达”等8家快递物流集散中心齐聚、配备120急救中心的县级医院、烟台“强镇筑基”学校、家家悦等4家连锁商超、4处全民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配套一应俱全。全域治水提升方面,全面推行河长制,开展玉岱河、丰台河河道整治3.1公里、护砌6.2公里,五龙河姜疃段水质稳定达到五类标准;大力实施五龙河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重点工程,新建改建水库池塘3座、拦河闸2座,有效保障了旱季灌溉和汛期安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高标准推进农村“七改”,四好农村路年均改造2公里,农厕改造8033户,推广清洁取暖1.4万户,垃圾分类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镇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烟台市美丽乡村一类村庄12个,濯村获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入选首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姜疃镇获评“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
四、弘扬文明乡风、注重启智润心,以清正高洁的“荷”花品格全面培根铸魂
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多管齐下,将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一方面,重视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尚德梨乡,源远流长。姜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星螳螂拳的发源地,也是战争年代200多名热血青年参军报国、走出三位将军的“英雄村庄”新安村的所在地,还拥有濯村梨膏、凤头花饽饽、鲁绣、豆面灯碗、姜疃剪纸等众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文化、英雄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交织辉映。通过用活文化资源,改善文化服务,借此树德立人,涌现出了高云建、孙孟全等一批批时代先锋,他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的胆识,“勇往直前、 勇立潮头”的气魄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姜疃人。另一方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精神。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姜疃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五有五为五聚”的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引领乡村风尚向上向美向善,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目前已创建文明家庭260户、美丽庭院示范户430户,姜疃镇获评省级文明镇、濯村获评省级文明村。同时,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目前全镇有40余个专业、业余戏曲演出班队,170余名掌握非遗技艺的民间艺人活跃在基层乡村,常年为广大农民将“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仅2022年就组织广场舞、戏曲、体育比赛等各类文体活动200余场,有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推行网格政务、强化数字赋能,以“姜”心比心的“和”谐互助共建和美乡村
一是以“网格化”提高治理能力。以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为重点,结合乡村公益性岗位队伍建设,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治理体系,设置150个村级网格、10个园区网格、2个工商网格和320个护林防火、环卫一体化等专业网格,实现辖区村民、职工、个体户全覆盖,用“小网格”做实社会治理“大文章”。
二是以“智能化”提升治理效能。以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为重点,与省联通公司合作开发运营全省首个5G智慧乡村云平台,补齐乡村治理信息化短板,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渠道。推进“天网”“雪亮”工程,推进区所有村庄实现全覆盖。同时,整合党建引领、智慧政务、村居治理、文旅引导、便民服务等资源服务,打造多元化应用,满足乡村基层民主、村民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治理需求。
三是以“常态化”夯实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五润融合,善治梨乡”系列活动,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建设公安局南部综合警务站,整合刑侦、交警、法制、特警等警力进驻,警务效能辐射莱阳整个南部乡镇。全力打造“姜心比心”基层治理品牌,创新“警务助理、法律顾问、网格员、矛盾调解员、平安志愿者”的“5+1”托管服务机制,全面推行阳光村务、村事恳谈会制度,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六、明确幸福指标、聚力融合发展,以共享幸福的“合”心合力实现群众满意
一方面,创立共享幸福姜疃维度。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示要求代入到姜疃实践中,细化成经济富裕、服务优质、文化先进、生态宜居、社会和谐五大指标体系,明确了科学精准的共同富裕时间表和任务分工,围绕“十四五”末期、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制定不同阶段预期目标,实现对姜疃共富的全面态势监测与可视化分析,树立乡镇共同富裕新标杆。另一方面,聚力融合发展一体提升。推动村企联建,坚持“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11个村庄和鲁花等15家重点企业抱团发展,推动要素互换、需求互补、发展共享,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价值实现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推动强弱共建,整合盘活各村的产业基地、农产品品牌、科技成果、销售渠道等资源,着力打造以濯村为中心、周边村差异化布局的特色产业链条,让强村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在弱村有效“嫁接”,增强弱村自我“造血”能力。目前,姜疃镇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1家,家庭农场133家;5个村庄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5个村庄突破50万元,1个村庄突破1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为实现共同富裕探索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