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从贫困村到度假村,竹山苗寨喜迎八方来客

2020-06-05 13:32 来源: 文旅中国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张玲

今年“五一”小长假,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口扶贫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年过花甲的贫困户隆求选家刚开业不久的“凤栖苑”民宿客房全部住满,忙忙碌碌的日子让老两口感到踏实又幸福。“我们都不识字,多亏了有扶贫工作队帮忙,把我们家的房间挂到网上预订。”隆求选说。

走进如今的竹山村,青山抱群郁郁葱葱,清澈的沱江蜿蜒东流,在临水高崖上依山而筑的“竹山乡居”鳞次栉比,半农半艺的沉浸体验式村落剧不时上演,竹山苗岭无边界泳池里游人嬉戏……很难想象两年多以前,这里还是深度贫困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竹山村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整体脱贫出列。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完成各项建设的竹山苗寨景区于3月8日正式开放营业,截至5月18日,累计接待游客近2.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60多万元。其中,“五一”期间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

竹山乡居

驻村两年多 苗寨变了样

竹山村位于凤凰县西部,南北宽约3.5公里,东西长约3.8公里,现辖4个自然组,分居4个自然寨,全村共有310户、1256人,总耕地面积830亩,人均耕地仅0.66亩,且石灰岩广布,土层较薄,溶洞众多。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设施落后,致使有着500多年建寨历史的竹山村一度成为湘西地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2018年3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原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驻村扶贫工作队一行3人来到了竹山村。队长刘建军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进村第一天的情形:“坑坑洼洼且满地锋利石块的进村山路报废了一个车轮胎,还把队员小胡颠得吐了一地。进村后我们被安排在村部约10平方米的阁楼上,三人一个通铺,刚想给家里报个平安,却发现手机一点信号都没有,老支书用手往对面山顶一指,用听不太懂的苗家话告诉我们去那里打。”刘建军和队员们就这样在竹山安顿下来,开始了脱贫攻坚帮扶之路。

工作队进村后,及时深入地了解村情民意,梳理群众意见。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多次组织旅游业专家和智库企业进村走访调研、“问诊把脉”,随后确定了依托竹山苗寨良好的绿水青山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文旅扶贫新样板的目标,并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竹山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协调旅游产业引导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700多万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竹山村协调项目、解决难题,凝聚起一股文旅扶贫的强大帮扶力量。

“一开始,厅里提出在竹山这个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发展旅游,包括当地村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看好,认为不会有游客来。”刘建军说。于是,刘建军带领队员们不厌其烦地做起了群众工作,他说这是驻村以来最难做、也最有成就感的工作。两年多时间里,刘建军帮村民干过农活,为从不出村、连身份证也不肯办理的贫困户理过发,通过与群众深入交心、多次恳谈,逐渐做通了群众思想工作,就连曾因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选址而闹过事的“刺头”如今也转变了观念,凭借他在群众中的号召力,积极“带头”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建设,并经群众选举当上了村干部。

为实现与市场的有机嫁接,确保竹山乡村文旅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还积极为该村引进市场主体。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2019年8月,退休后的张顺心放弃了贵州一家旅游公司年薪50万元的总裁职位,投身家乡乡村文化旅游事业,成立了凤凰旅投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参与竹山村文化旅游建设。

截至目前,凤凰旅投公司已投入3000多万元,在竹山村开发建设了《爱在竹山》沉浸体验式村落剧、“竹山乡居”高端民宿、竹山苗岭无边界泳池等旅游综合业态,吸纳当地近120名村民就业。公司董事长张顺心说:“当前,人们对旅游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需求也从单一观光向沉浸体验式迈进,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把竹山的自然山水、非遗文化、民俗风情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实景’旅游产品,将农村民居转化成文旅场景,将村内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

游客在竹山苗岭无边界泳池嬉戏。张顺心/摄

竹山村停车场停放着许多旅游大巴和自驾游车辆。艾治中/摄

如今,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竹山村“三年的变化抵得上过去三百年”。进村的路修通了,由原来陡峭险峻的弯弯山路改扩建成国家三级旅游公路,“竹山乡居”、无边界泳池、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商品贩售点、旅游标识标牌等一应建成,移动网络信号覆盖村寨的每一个角落。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扶贫工作队驻村两年多来,竹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3200元上升到2019年的5300元,这一数字随着竹山景区的全面开放,今年还将实现显著攀升,全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1.8%下降至0.88%。2019年,竹山村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并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村民成演员 耕牛“领工资”

44岁的竹山村民龙炳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演员,演的还是插秧、洒肥料这些“老本行”。“我们每天最少演出5场,涉及我这部分的演出时间大概是9分钟,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有2000元,全勤还额外有奖励。”龙炳妹说,“当时有专业的老师来教我们,因为演出内容就是我们平时做的事,大家学得很快,差不用了一个星期。”

《爱在竹山》沉浸体验式村落剧

龙炳妹所说的演出就是凤凰旅投公司开发的《爱在竹山》沉浸体验式实景演出村落剧,游客可在“乡耕、乡风、乡恋、乡愁”四个篇章分别体验建筑农耕文化、苗族民俗文化、苗寨婚俗文化和苗族非遗文化。“这台演出以村庄为舞台,以村民为演员,演的就是发生在村落里的故事,我们希望在不改变村落文化基因的前提下,为游客真实还原和展现竹山苗寨的文化风貌。”张顺心说。

《爱在竹山》沉浸体验式村落剧演出场景。艾治中/摄

《爱在竹山》沉浸体验式村落剧演出场景。艾治中/摄

“在山里住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还能领到工资卡。”86岁的老人石香莲在剧中表演打花边。“凤栖苑”民宿主隆求选老人也在剧中表演苗族节庆民俗,他们每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爱在竹山》演出共吸纳龙炳妹、石香莲、隆求选这样的村民演员30多人。

如今的竹山村“稀奇事”层出不穷,不仅村民当上了演员,就连耕田的黄牛也“领”到了工资。4月下旬的一个清晨,沿石板小路漫步竹山村,一幅传统农耕图映入记者的眼帘:在青山之下、古井之旁的一处稻田里,一位头戴蓑笠的老伯一手扶犁,一手扬鞭,驱使着一头黄牛正在犁田。扶犁的老人名叫吴国安,今年61岁,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他告诉记者:“我这头牛可不一般,它是有‘工资’的,一年4000块。”原来,凤凰旅投公司在开发竹山旅游过程中,希望还原农耕文化场景,丰富乡村旅游内涵,而村里首先想到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这样,吴国安成为了担当重任的“农耕使者”,每天带着他的黄牛向游客展示传统农耕文化,自己每月有工资,黄牛也可以“领”到年薪。

吴国安带着黄牛正在犁田

就这样,竹山村民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将房屋、土地等资产入股分享旅游红利。龙炳妹家的房子租给旅游公司,正在建设泥塑工作坊,每年有3000元收入。“我家一个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还有一个儿子在读书,如今,在家门口赚钱,每年房屋租金和工资收入加起来有3万元,压力缓解了很多。”龙炳妹说。

据了解,为了在竹山苗寨景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竹山村传统村落建筑风貌,凤凰旅投公司共租赁32栋村民房屋,村民以自有房屋作为旅游资源投入,按每栋每年3000元的金额给付租金,并按每3年递增5%的幅度调整租金。

如今,“竹山乡居”民宿在节假日一房难求,今年4月28日至5月5日,33栋民宿、111个床位的入住率达到100%,即便在工作日,入住率也在60%以上。“竹山乡居”共吸纳当地42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可达2.7万元。

“竹山乡居”的火爆也为当地村民自主经营的民宿招来了客人,今年“五一”,竹山村贫困户刚刚营业的“印心石屋”“凤栖苑”和“宜家乡居”等民宿迎来了第一波客人,平均入住率达到73.3%。

4月底,来自湖南省怀化市的游客印腾腾与朋友一行6人,自驾赴湘西凤凰旅游,无意中“闯”入了竹山苗寨。“我们一进入竹山就被吸引住了,那里环境优美、安静祥和,很适合放松身心,而且还可以欣赏农耕小戏,感受特色民族民俗文化,吃簸箕宴,参与磨豆腐,学习苗语、苗歌,体验非常好。我们在那里玩了两天,以后还打算带家人朋友再去。”印腾腾说,“真想不到竹山以前还是个贫困村,如今那里的村民生活幸福指数非常高。”

游客观看《爱在竹山》村落剧演出。艾治中/摄

游客的到来也给竹山村的农副产品、非遗产品带来了销路。村民们通过加入旅游合作社,参与编草鞋、纺纱、织布、编花带等传统工艺制作,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竹山模式”还带动了翻身村稻花鱼、下麻村鸡蛋、凉灯村黄酒等周边村寨10多种农产品的销售。

农旅相结合 增收再发力

如今,距离2021年3月扶贫工作队离开竹山村的日子不足一年了,离别的脚步渐近,刘建军和队员们帮助竹山村民增收的心情更急切了。

“竹山村的4个自然组中,1组和3组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较好,目前旅游也发展得很好,那么另外两个组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想到了农旅结合的路子。”刘建军介绍,目前,竹山村2组和4组正在成规模地种植迷迭香和竹山雪梨,并建设了160亩油茶基地,其中,迷迭香今年下半年就可以收获了。“通过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花期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赏花,收获季节也可以发展采摘,从而丰富竹山旅游内容,此外,迷迭香、竹山雪梨本身也是销路很好的经济作物。”

“目前,竹山村的旅游产品还不足以支撑旅游产业发展,接下来,我们将依托旅游企业逐步开发更多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持续带动村民增收。”刘建军说。

疫情防控期间,游客在竹山苗寨景区入口登记并测量体温。艾治中/摄

竹山苗寨景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消毒。艾治中/摄

今年,竹山村还计划与凤凰旅投公司合作建设非遗传统技艺加工坊,用于解决当地无外出务工能力的村民就业,确保这一部分人有稳定收入来源,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有幸参与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准脱贫事业,我感到很光荣。从进村那天起,我就同村民们说,‘我们是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张顺心表示,如今竹山村已实现了整体脱贫,未来,他们将把旅游植入乡村农林产业,通过精细化的业态扩张、优质化的服务,提升产业服务质量,使旅游业同农林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富民惠民的乡村文旅产业,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驻竹山村扶贫工作队提供)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