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联合出品的杂技剧《天山雪》首次进京,参加2024全国优秀杂技剧目晋京展演,于3月8日、9日晚,在中央歌剧院连演两场。在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杂技家协会的全程指导下,杂技剧《天山雪》历时三年创排,以“逆风飞翔”的雄鹰精神作为引领,以杂技人的故事贯穿始终,串联起七十年来沪疆两地、三代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壮美历程,用杂技艺术语汇讲述沪疆两地人民深情厚谊、携手奋进的故事。截至2023年12月,《天山雪》已被列为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22年度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上海文化润疆重点项目及优秀项目,中国文联2023年重点创作目录项目和中国文联文化润疆协作机制2023年度工作计划重点项目,并成为首部入选中国文联两大项目的杂技剧目。
杂技剧《天山雪》至今已演出逾20场,一经推出便取得热烈反响和一致好评。结束北京的展演后,该剧将奔赴天津、武汉、黄冈等地继续展开全国巡演。
文——首部援疆、润疆题材杂技剧 以文艺书写民族团结壮美篇章
杂技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传统杂技到杂技剧完成了从过去以技巧见长的杂技艺术表演和抒情达意、表情达意结合,实现了新的突破。
杂技剧《天山雪》是首部以援疆、润疆为题材的杂技剧,以 2017 年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班抖杠节目,荣获第六届蒙特卡洛“新一代”国际马戏节比赛金奖为创作切入点,采取第一人称叙事,以主人公王雪峰的回忆勾勒起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屯垦戍边,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青年投身边疆建设,再到破山开路建起友谊之路,一直延续到新时代上海新疆两地杂技人深化文化教育合作的历史进程,徐徐展开了一幅跨越70多年的援疆、润疆的历史长卷,抒写了民族团结的当代新篇章。
除了是首部援疆、润疆题材的杂技剧,《天山雪》也是以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为题材,以文艺节目创作为切入点,用难得一见的文艺工作者视角来回溯70年建疆援疆润疆历程的舞台作品。
润——让中华文化浸润心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11月,120余人组成的《天山雪》剧组在结束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首演演出后,跨越5500多公里奔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文化润疆的巡演活动。在近20天的巡演活动中,以增强文化认同为目标,剧组穿越天山南北,奔赴新疆6个市县,完成9场演出,单次直播线上观众近10万,线上、线下累计观看突破110万人次,为新疆各族人民送上了一份文艺大餐,通过真情实感的演绎和精湛的技艺,让一百多万新疆观众在沉浸于杂技剧的魅力的同时,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沪疆两地人民之间的情深义重。此次文化润疆之旅也是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用中华文化浸润天山南北各族人民心灵,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一次深入实践。
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弘钧表示:文化润疆的意义是双向奔赴的,《天山雪》的新疆行不仅是我们为新疆人民带去艺术的盛宴,相信通过此行也一定能为我们的主创团队带来新疆文化与艺术的又一次深入滋养,使得他们更能融入到角色和剧目的塑造与修改提高中。我相信,情感的真正交流与交融才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援疆或是润疆的核心目标是希望各族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从情感上真正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家人,这也是我们创排《天山雪》的目标与追求。
创——沪疆同创共演 探索新时代杂技艺术发展的新路径
由于杂技剧《天山雪》剧情时间跨度大,场面繁多复杂,主创团队九度易稿,不断丰满剧目创作内涵,深化主旨立意,最终浓缩成一台100多分钟、21个新创节目的大型杂技剧,体现了杂技剧在追求现代戏剧性和舞台统一度方向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一个个节目,一场场剧情的展开,将“雄鹰精神”贯穿始终并展现得淋漓尽致。
杂技剧《天山雪》以戏带技、以技展戏,巧妙融入了戏剧、舞蹈、魔术等元素,展示了空竹、蹬鼓、球技、花坛、单手顶、抖杠、绸吊等传统杂技技艺。其中,“友谊路”这一幕可谓是全剧最为惊险的一幕,国家级非遗达瓦孜(高空走索)在剧中突破了绳索长度、支点、承重等多项难点,大大提高了表演的惊险度、观赏性和艺术张力,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杂技惊、险、奇、美、绝的艺术魅力;除了新疆的非遗达瓦孜大有看头外,海派特色杂技节目空中飞人也是这一幕的“燃点”。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天山雪》中呈现的空中飞人表演,开创了全国范围内首次在镜框式舞台中表演此项节目的记录,这对演员的要求更高。
除了险以外,美也是杂技剧《天山雪》的另一个关键词。在“丝绸路”这一幕时,“飞天”的演员将带领观众飞跃天山雪峰、龟兹千佛洞、楼兰古城,让观众在剧场感受“飞跃地平线”般的视听体验,可谓美轮美奂、惊为天人。无论是千佛洞神女展现的吊环顶技,还是修建中巴公路,空中飞人以及在高空钢丝上艰难通过的达瓦孜表演,又或是“抖杠--雄鹰”的舞台呈现抖均堪称“全程高能”。除了提高整体的节目技术水平,该剧更注重将表演、舞蹈和人物设定充分融合,进一步体现戏剧与杂技的相辅相成。演员们需要在训练技巧的同时,打磨演技,增强人物的刻画能力。
可以说《天山雪》的创作排演过程也是一次杂技艺术沪疆联合的深入实践的过程,不仅台上是沪疆联合,幕后主创团队亦是沪疆联合。沪疆两地的艺术工作者强强联手,亲密无间,最终合作呈现了出一曲“逆风飞翔”的雄鹰精神的赞歌,一部体现浓郁民族风情的杰作——《天山雪》。创作团队数次深入新疆采风,在采风过程中被新时代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崭新精神面貌所感染,于是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讲述了70年来新疆建设发展的成果,更是在舞台上融入了当下新疆的幸福与团结,时尚与活力。演出团在赴新疆开展文化润疆巡演过程中,还参观了乌鲁木齐规划馆“一带一路”展、乌鲁木齐柴窝堡和知青大院、英吉沙县阿迪力达瓦孜传承中心、叶城中印自卫反击战烈士纪念馆等地,充分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援疆、润疆事业,深入贯彻“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创作理念,帮助主创及演员进一步深挖角色形象。
融——以杂技艺术为桥梁 沪疆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在《天山雪》“文化润疆”巡演期间,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上海市杂技家协会、新疆杂技家协会5家单位签订了《沪疆杂技艺术战略合作协议》。五方将持续发挥自身优势,在杂技作品创新研发、杂技市场培育发展以及杂技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战略合作。同时,上海杂技团还与泽普县文旅局签署了《人才交流培训协议》,演出团队在泽普县为当地歌舞杂技团杂技演员开展为期7天的“带教杂技人才”专项培训,传授抖杠、扯铃等海派杂技绝活。
沪疆两地通过《天山雪》为新疆培养了一批高水准的杂技人才,推动杂技艺术在新疆薪火相传、新秀辈出。可以说,《天山雪》的创排演出过程,更是一次沪疆两地杂技艺术深度融合、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沪疆两地杂技人才同台表演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该剧“生而为鹰,逆风飞翔”的主题,展示了民族大团结的和美景象,让更多人感受到杂技剧的艺术魅力和沪疆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值得一提的是,在《天山雪》的80多位演员中,有近20名新疆演员,其中有11名为来自上海市马戏学校新疆班。
未来,沪疆两地杂技界仍将持续深化交流合作,不断推出更多精品佳作,共同推进两地杂技事业攀登新高峰,为文化润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此外,《天山雪》中的多个节目已被上海合作组织2023旅游年论坛、2024新疆文化和旅游海外推广周(卡塔尔、阿联酋专场)活动、上海市春节团拜会、上海市老干部春节团拜会等活动主办方选中。
从《战上海》到《天山雪》,杂技人一直在努力探索杂技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打破壁垒、突破自我,不断迎难而上、超越自我,力求通过一部部优秀的综合舞台艺术作品,努力探索当代杂技发展之路。杂技剧《天山雪》在北京一票难求,演出现场更是掌声雷动。剧中的“雄鹰精神”与新时代紧密相连,实现了剧目精神内核的再度升华。有不少在京的新疆人民以及参与过援疆、文化润疆的人民群众来看演出。他们纷纷表示台上演的就是自己或者父辈、祖辈们的亲身经历,特别有共鸣,没想到被一部杂技剧深深触动,为了新疆的发展,一代一代人接续奋斗,相信新疆的明天会更好。舞台上,主人公王雪峰回到新疆后,各族人民共同欢庆,载歌载舞,笑容洋溢,剧目尾声的景象彰显着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图片来自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