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如何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双向奔赴”?由国家一级编剧冯静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倪东海执导,姚剧第七、八代优秀中青年演员担纲演绎的姚剧现代戏《乡村心事》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一经上演,好评如潮。近年来,浙江余姚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一直以戏曲讲好乡土故事为已任,在乡村振兴中扮演好文艺为时代而歌的角色,在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中寻找当下观众最热切关注的题材,创作了系列现代戏体裁作品,为中国地方戏曲的现代化、都市化提供鲜活实践。
小乡村映射大社会
姚剧现代戏《乡村心事》以富裕起来的浙东乡村农民生存、生活状态为背景,讲述了村支书带领村民致富增收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剧中主人公姚永昌,自幼深受乡亲恩惠,长大后艰辛创业事业有成,并被乡亲们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可是,富裕起来的村民,钱袋鼓了烦心事却多了,有为钱抢乡亲生意的,有为赚快钱参与赌博的,村里双文明评比每年都是垫底……一桩桩烦心事成了他引领乡亲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心”事。故事以“重拾人心、夫妻烦心、受诬痛心、对饮诉心、断指盟心、共富同心”为线索,通过人物刻画、行为描述、语言交流和事件发展,将小乡村里的“心”事一一道来,从而引发观众共鸣和共情。
故事发生地泗门镇谢家路村地处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北部。近年来,村党委发扬“富而思进求发展,永不满足创新业”的谢家路精神,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并列入浙江省未来乡村、数字乡村、双碳试点创建名单。“剧里的姚永昌,说的就是谢家路村创业之初的那些村干部们。谢家路村早些年也像剧中的新建村一样,是老支书带领村民们一起卯着劲,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发动村民进行土地整治,盘活村里的土地资源,进而为后续产业发展、村民致富提供了空间。”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党委书记唐华军说,如今,谢家路村区域内有年产值达40亿元规模的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等商事主体共364家,还形成了铜冶炼、智能门锁、红美人、南美白对虾等产业,村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在家门口过上富裕生活。
据了解,为让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乡村心事》主创团队还先后数次赴余姚临山邵家丘村、梁弄横坎头村,湖州安吉余村、金华浦江郑义门村等地采风并体验生活,走访了解各乡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难题,从中取材,剧本八易其稿,经过一年多的打磨,才付诸排练。“作为2021年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姚剧现代戏《乡村心事》2022年5月搬上舞台,开启了近四十场的‘乡村巡演’模式,请村民、村干部看戏、提意见,先后打磨修改了五个版本,荣获浙江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黄利明说。
小心事彰显大主题
一部戏的成功与否,人物形象塑造是关键。姚剧《乡村心事》以一个村书记的视角,将目前农村中存在的一些真实状态映射出来,比如物质生活富裕了,但精神上却贫乏了;村干部一心一意投入精力物力,却得不到村民的理解……剧中反映的生活中的人和事真实存在,充满了生活气息,更容易感动人、感化人。
剧中,新建村家家户户搞起了产业,口袋鼓起来了,但在心系公益事业上,在着眼可持续发展上,村民的认知和热情不尽相同,有的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有的怀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想法,有的甚至迷失方向染上赌博恶习,等等。舞台上姚永昌,不计个人得失,致力于凝聚人心,产业升级,改变现状,开创了新建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向奔赴”模式,尽管遇到重重阻碍,依然热情不减……
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以姚永昌推行“施政纲领”为由头,设置的“内忧外患”的矛盾冲突显得别致而新颖。比如,妻子李金娣不赞成姚永昌在村里“搞事”,不断实施“威逼利诱”;村民周立根生意做不好,就破罐子破摔沉迷网络赌博,还误认为姚永昌倡导养老产业其实是为“谋一己之私”,到处告状……用导演倪东海的话说:“就是反映当下农村的凡人小事,让观众近距离触摸与感悟台上所发生的‘种种心事’,在良心发现中认清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其实,类似的故事在生活中时常发生,但它不是机械地搬套,而是艺术地再现。”
小剧种能有大作为
坚持以现代戏为主,是人民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姚剧现代戏《乡村心事》所呈现是一桩桩烦人小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形象塑造上,向善向美向上的一群村民勤奋肯干,与剧上的反派形成鲜明对比;在艺术创造上,守正创新,充分彰显姚剧剧种特点,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传统意韵,体现了艺术工作者应有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
编剧冯静在创作《乡村心事》时,不仅深入实地了解余姚的乡土人情、风貌民俗,还充分运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如将“清板”与民间小调结合,使其曲调活泼明快,唱词朗朗上口,从而使得该戏在题材上贴近受众,在情节上更是与观众零距离。最终,乡亲们被姚永昌的真心诚意打动并积极支持其工作,村民们一起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社会,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真正实现了农村法治、德治和自治的有机结合,也彰显了中国农村最基层村级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
“姚剧《乡村心事》非常‘清新’,特别是用浙江余姚方言演唱,语言体系虽比较陌生,但恰恰因为家乡人、家乡戏来演家乡故事,才让余姚小乡村的‘心事’在舞台上显得特别立体、丰满,把姚剧的推陈出新、守正创新和现实农村题材的创作深入融合,主题把握非常到位。剧目所表达的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存在,但又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两周年的实践探索,对当下现实题材戏剧创作提出的新的视角和思考。”中国剧协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