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诗意宜春

2024-05-06 11:59 来源: 文旅中国

甲辰春日,我有幸借“诗旅江西”文旅融媒体推广活动、“文化大咖诗旅江西”采风之际,走进江西宜春,游明月山,宿温汤镇,看《明月千古情》大型实景演出,以诗词之名,共赴一场千年明月之约。

明月山又名邻山,主要由太平山、玉京山、老山、仰山等十几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组成,主峰太平山海拔1735.6米。景区内以“奇峰险壁、温泉飞瀑、珍稀动植物和禅宗文化”为主要特色,因整个山势呈半圆形,恰似半轮明月,故称明月山。我们去的那天上午,微风拂面,细雨濛濛,天空中不时飘过的云朵,把明月山的大小山峰半遮半掩,颇有几分江南女子的委婉羞涩,也因此多了几分盎然的诗意。在当地文旅局干部小晏的陪同下,我和刘清沧老师一同走进这座著名的5A级景区。

明月山

从明月山公园大门进去,小晏建议我们走一个布满诗词的绿色通道——咏月碑林。这是一个以咏月为主题的碑刻在林荫小道两边排开,汇集全国众多书法家,选择历代诗人词家咏月的词诗佳句,以石刻、柱刻等形式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诗意表达。记得第一块石碑镌刻的是王安石的《月光》:“蹋月看流水,水明摇荡月。草木已华滋,山川复清发。”诗意跌宕,自然妙成,十分应景。就这样,我们几人一边在绿树丛中漫步,一边品读两边碑林上的精彩诗句,同时欣赏着字体各异、精妙无比的书法艺术,步履自然轻松,心情更加愉悦。我发现,这里的碑刻不光有古人的名篇,亦有近、现作者的佳作,如王国维的《蝶恋花》:“连岭云天知几尺,岭上秦关,关上元明阙。谁信京华城裏客,独来绝塞看明月。如此高寒真欲绝,眼底青山,一半溶溶白。小立西风吹素帧,人间几度生华发。”此首1907年秋作于北京,从绝塞看月的情景,化出境更大、意更深的词境,以其孤峭的人格和高洁的襟怀,自成高格。若不是一场骤雨不期而至,我们定会在此地徘徊、流连得更久。

一场急雨过后,我们开始乘坐缆车继续上山。窗外满山苍翠,满目清新。海拔500米下是大片的竹林,海拔500米往上才有松树和其他树种,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亦成片点缀其中,竹、松、花、草等红绿相衬,飞瀑溪流隐约时现,景色着实美不胜收。我们一边欣赏,一边继续着交谈。小晏是位沉稳、精干的年轻人,为人热情却不善言辞,只是谈到家乡宜春和明月山时才开始滔滔不绝,给我们讲了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典故。据他说,宜春历史上曾出了江西省第一位状元卢肇,以及关于他许多拜师、求学和应试的故事。

我孤陋寡闻,只在网上了解一下状元卢肇的情况。卢肇(818—882)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乡(现属分宜)人,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先后在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不过,当读到他的一首《成名后作》:“桂在蟾宫不可攀,功成业熟也何难。今朝折得东归去,共与乡闾年少看。”后,我可以想象出他成名之路的艰辛,更感受到一颗年轻且充满自信的心灵。这位本家还有一首《及第送潘图归宜春》,更是写得诗情婉转、隽永动人:“三载皇都恨食贫,北溟今日化穷鳞。青云乍喜逢知己,白社犹悲送故人。对酒共惊千里别,看花自感一枝春。君归为说龙门寺,雷雨初生电绕身。”卢肇惜别应试不中的同乡学子潘图,诗中欣悲交织,有慨叹有期许,更有饯别友人的嗟惊,皆系于一片挚情。最喜颈联“对酒共惊千里别,看花自感一枝春”,独转回肠,是为点睛之笔,虽千年后尤能扣动人心。我想,江西诗人中有此一位,当更能丰富江西诗派的风格与特色,塑造江西诗词文化发展的崭新气派。

有人说,明月山名气不大,风景如画。我觉得不妨改成:山虽不大,如诗如画。到达山顶后,我们一行人穿过星云洞,就来到了以险峻著名的青云栈道。长达1700多米的栈道全部依山而建,蜿蜒曲折地镶嵌在悬崖峭壁之上,走在上面,很少有人不心惊胆颤。然而,当你看到有一条长长的云谷飞瀑斜挂于对面山崖之上,宛如银色的飘带一般向下倾泻,心情立即豁然开朗。瀑布旁边的一行红色大字引人注目——飞流斜下三千尺,诗仙李白的名句在此稍加改动,似更完美契合此景此情,使明月山峰谷之间霎时充满了诗意。走在云雾缭绕的栈道上,数不清的美景扑面而来,各种旁逸斜出的花木形态万千,令人流连;崖边的巨石造型各异,或如嫦娥奔月、神龟探路,或如鳄鱼听涛、玉兔望月……骚人至此,岂能无诗?我吟成一首《明月山杂咏》:“爱与邻山同样真,蟾辉千古净无尘。云青云白撩双鬓,花落花开悟此身。诗梦每怀深壑永,湖光共忆四时春。可怜今夜群星灿,捧出一轮明月心。”

明月山以月为名,因月扬名。根据神话史诗记载,明月山为嫦娥的故乡,是当年嫦娥奔月的地方。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月亮是团圆、吉祥、幸福的完美象征,也是相思、真情、浪漫的丰富载体。漫步在明月山顶的月亮湖畔,我看到湖边赫然立着一行大字“爱我就带我去明月山”,不由得眼前一亮,喉头一热,进而会心一笑。是啊,这句话虽有些强迫,有些煽情,但绝不做作。也许,现代化生活的压力使许多心灵的诗意渐渐流失,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真实表达和情感浸润了。朋友,来明月山吧,进行一次爱的奔赴,为爱大胆表白。从进山开始,歌唱家谭晶的优美歌声就如风相随:“都说明月千里寄相思,爱我就带我去明月山……”一路上我在想,有这么一座山,有这么一首歌,住在“月亮之都”里的人们该是多么惬意、多么幸福。于是,又挥笔写下了《明月山杂咏之二》:“远客扶栏空断魂,邻山上下雨纷纷。飞流千尺仍斜挂,过鸟双声已不闻。云酿高泉有余泽,风留古韵带清濆。佳期同把真心启,一缕相思只为君。”

月亮湖

明月山脚下的温汤镇,是我们此行住宿的地方。古镇不大,却承载着上千年历史,拥有国内罕见的地下富硒温泉,被誉为中国长寿之乡、无癌村。据称,温汤镇的温泉是国内唯一一处可饮可浴的富硒温泉,且美容养颜,抗癌抑瘤、健康长寿,素有“华夏第一富硒温泉”之美誉。千百年来,小镇温泉水日流量达3600多吨,年平均温68—72℃。源流一年四季不绝,无明显的季节差异,温汤温泉不含硫磺气,水质无色,无味,口感纯正,富含硒、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元素,可与法国著名的埃克斯矿泉相媲美。正因为如此,不少外地人来小镇疗养、度假,或是购买温泉房,享受这四季如春的健康生活,这些都有力助推了小镇房价。有此宝泉,岂能辜负?我和刘老师每天晚上泡着温泉,吃着富硒食品;或是在喧闹清澈的小溪旁找个餐馆,用当地的小菜小鱼,配上农家米酒小酌一番,好不惬意。入夜的小镇更加热闹,月色当空,华灯璀璨,古色古香的建筑,络绎不绝的人流,如痴如醉的歌舞,组成了一幅现代版的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如此美好生活,使许多灵魂和诗意皆得以安放。如清朝诗人郑鼎曾盛赞温汤温泉:“千汕揽遍未须钱,薄暮荒村又得泉。热不困人寒不冷,亦狂亦狷亦神仙。”我虽不狂不狷,几天来亦如神似仙,于是,沉浸在诗情画意中的温汤小镇,我不禁诗兴大发,又吟成一律:“古井盘桓风慢游,溪流清澈亦悠悠。华灯万点香过竹,明月千年硒满楼。露渥何妨钦德重,水温未减是情柔。休闲康养汤泉好,自在身心或可留。”

温汤古镇

温汤镇夜景

宜春古称袁州,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对宜春和明月山非常推崇,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留下了“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名句,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则有“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的美文。朋友,如果你还不了解宜春,建议你带上亲朋好友来一趟明月山、温汤镇,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也许你会读懂这山水之间的诗意,找到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归宿。

大型歌舞剧《明月千古情》剧照

山称明月好,月出遍山明(齐己《寄明月山僧》)。宜春,这个四季如春的地方,正以她那独有的明月和诗意、浪漫和相思,吸引着我,感动着我,改变着我。而我,一个总在寻找最美乡愁的过客,一个传统文化精神的摆渡者,今天只想把徐凝的诗句改成: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袁州。

(作者系《中华诗词》编辑部主任,解放军红叶诗社副社长、《红叶》执行主编,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责编: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