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广西河池:铜鼓声声响四方

2024-07-18 17:06 来源: 文旅中国

今年7月,适逢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简称“保护区”)一周年。

地处桂中的广西河池现有传世铜鼓1458面,占世界铜鼓藏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民间收藏和使用的达1388面,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

近年来,河池加强铜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开展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同时,通过铜鼓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我国同东南亚国家民心相通,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多措并举 强化传承保护

7月3日,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举办2024年瑶族祝著节。活动中,瑶族同胞先后表演了请铜鼓、祭铜鼓、起铜鼓、大跳铜鼓舞等。河池境内有壮、汉、瑶、苗、仫佬、毛南、侗、水8个世居民族。团结友爱的民族大家庭,造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河池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项,包括壮族铜鼓习俗。

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展演  河池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供图

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文化瑰宝,让千年铜鼓愈发响亮?对此,河池市制定了《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河池市民间传世铜鼓保护条例》《巴马盘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河池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加强铜鼓文化和文化生态的保护。

“我们将保护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责任体系、地方财政预算、立法保护计划,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陆世许介绍,河池市每年安排保护区建设资金200万元,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适时增加资金预算。

在此基础上,河池市实施文化记忆工程,开展保护区传承人口述史记录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保护区核心区、次核心区,进行全面、真实记录铜鼓文化传承情况的工作;实施薪火传承工程,组织传承人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支持传承人设立非遗传承所和工作室,支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目前,河池市已形成老中青结构合理、有序接力的传承格局。

文旅融合 促进产业振兴

走进河池市东兰县拔群广场,12面直径1.8米的双面大铜鼓高高耸立,令人惊叹。这12面铜鼓的制造工艺,均出自罗明金一人之手。

罗明金是第四代东兰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传承人。多年来,罗明金致力于保护传承东兰壮族铜鼓传统铸造技艺,他研发的新型铸造模具和铸造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罗明金注册成立东兰传承民间铜鼓厂,专门从事研发、铸造铜鼓和传播铜鼓文化艺术,所生产的铜鼓在造型、装饰纹样、音色音质上与古铜鼓相差无几。据统计,该厂平均每年出厂铜鼓5000多面。“我希望懂得锻造铜鼓的人越来越多,让东兰铜鼓的名声传遍全世界。”罗明金对铜鼓文化的传承充满信心。

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河池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和扶持生产制作、功能开发,推动非遗创新发展、活态传承,赋予铜鼓文化崭新的生命力。

“我们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支持传承人发展铜鼓铸造技艺,成果获批相关专利21项。”陆世许介绍,近6年来,保护区内5家铜鼓铸造厂铸造铜鼓约1.35万面,销售遍布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海南等地。东兰民间铜鼓厂每年捐赠20万元用于支持壮族铜鼓习俗的常态化传承传播工作。

同时,河池市坚持“铜鼓+旅游”发展思路,通过打造铜鼓元素景点景区、举办大型铜鼓文化旅游节庆、开发铜鼓文化旅游线路等举措,吸引各地游客前往体验,不仅带火了乡村旅游,也让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迸发新活力。

连接世界 助力构建命运共同体

5月6日,由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国维也纳新闻署主办,以“开放共融的文化如诗如画的山水——广西文明和发展的故事”为主题的2024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系列活动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开幕。河池铜鼓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品牌亮相活动现场。

“河池的铜鼓文化在文艺演出等环节中受到各国嘉宾和游客的关注,大家纷纷参与互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合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铜鼓作为一种金属打击乐器以及其悠久的历史收获了众多外国朋友点赞。

“东盟十国中,有9个国家的考古工作中发现过铜鼓。”东兰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马方康介绍,中国的铜鼓和流传于东盟国家的铜鼓,在造型、式样、纹饰等特征上有着相似性,不少东盟国家的学者专程来到东兰参观交流,考察中国铜鼓相关历史文化。

文献记载,铜鼓文化起源于我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传向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东南亚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中国学者多次前往越南、泰国考察、了解铜鼓文化,出版了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铜鼓图集,并多次召开铜鼓国际学术讨论会,邀请东南亚国家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互信了解。

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介绍,流传千年的铜鼓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延绵至今,得益于多民族的交流互鉴。这些交流互鉴的历史将中国和东南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编: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