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因工作原因到访山东省青州博物馆。这是一家县级博物馆,很难想见,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星期二,非年非节,上午10点钟馆内已经人流涌动。工作人员介绍,青州博物馆日均接待观众约5000人,今年春节假期每天接待超一万人。
另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根据青州博物馆后台数据分析,走进博物馆的观众,青州以外户籍观众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且多数是散客。以上种种迹象表明,青州博物馆已经成为城市“会客厅”,成为青州市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特别是青州市民介绍家乡的重要窗口。
如今,一些与外地有商业合作关系的青州本地企业,经常选择带客户到青州博物馆游览,展现当地的厚重文化底蕴,深化信任与合作友谊。从这一角度而言,青州博物馆又发挥着展示城市高质量对外开放水平的标识碑作用。
青州博物馆的境况,在山东乃至全国并非个案。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文物管理不断优化,展示布局持续升级,博物馆领域的经费、人才、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力度。同时,社会民众走进博物馆的意愿,也更加强烈。许多地方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外交流窗口。
变身城市“会客厅”之后,地方博物馆的发展是否就万事大吉?并没有。当前,一些地方的博物馆,仍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围绕提升城市形象、展示地方文化底蕴的主题,各地仍应当建立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持续有保障的经费投入。有的地方,认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是“花钱单位”“不值得大投入”,这是目光短浅的典型表现。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而言,博物馆固然带不来太多直接收益,但它是地方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方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客观呈现。为此,要建立持续有保障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地方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藏品管理、公教活动等具备必要的条件。
二是广泛有力度的人才支持。这里的人才,不仅是要培养本地人才,还要借助文博系统内其他单位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的力量。从展览讲解到藏品研究,再到田野文物调查、公教活动组织,专业高素质人才是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同时,地方博物馆也应当开阔思路,探索组建“发展顾问团队”,以荣誉表彰等方式,吸引退休文博人员发挥余热。
(图片由苏锐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