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棋牌类竞技项目淮安掼蛋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我的故乡南闸镇(现为漕运镇)作为掼蛋发源地,一个原本寂寂无名的苏北小镇,逐渐为外人所知晓。殊不知,小镇人引以为傲的,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闸民歌。
1
血液中流淌着民歌的基因
知道南闸民歌的人,自然就会知道金矿先生——民歌的传承人,主要搜集、挖掘、整理和推广者。著名外交家范承祚先生称赞其为:“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地域民歌。” 前文化部长王蒙评价其为:“内心安详,从不荒凉。"足以佐证他在乡村文化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力。
南闸民歌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著名艺术家乔羽、刘炽、王世光等曾光临采风,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星赞叹南闸是不可多得的民俗博物馆,中国民歌研究专家程茹辛确认南闸是江苏民歌基础旋律的发源地。
原南闸镇座落在苏北白马湖之滨,东倚京杭大运河,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据史料记载,仅镇政府所在地的新河头,其历史就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许多历史名人曾在此流连过,并留下许多诗文典故。相传,唐代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两位文坛巨星曾在此相遇,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正是这千年传统文化的冲积和沉淀,为当地孕育了独特的民歌宝藏。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听到大人们在耕种、农闲、婚庆、丧葬、节日等各种场合,以不同形式演唱乡野小调,或喜庆,或悲伤,或抒情,或诙谐,或含蓄,或豪放。与大多数人一样,可谓司空见惯,谁也没有把它往民间艺术上去想。更没有意识到这口口相传的歌谣,传承着历史、蕴藏着文化、记录着民俗、展现着民风,是水乡南闸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曾几何时,南闸民歌这个乡土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时间的流逝,如同散落在白马湖的珍珠,在悄悄地遗失;如深埋地下的矿藏,慢慢地被人淡忘。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身在宝山,却鲜有识宝之人。
南闸民歌是一座金矿,等待着有缘人来挖掘。
机缘巧合,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地一家姓金的农户诞下一位男孩,取名叫金矿。金矿出生在南闸民歌世家,其曾祖父、外婆、母亲都是乡间优秀的民歌手。他在襁褓之中,就开始受民歌的熏陶。在他的记忆里,夏天炎热的漫漫长夜,或在家庭副业劳动时,母亲盘坐在席子上,一边编织芦柴席,一边深情地唱着民间流行的小调。虽然母亲过早离世,但她的歌声如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儿子幼小的心底。
改革开放后,民歌这株乡野小花也迎来了它繁荣的春天。因缘际会,时任公社文化站站长的金矿,一个携有民歌基因的宠儿,终于有了一展抱负的舞台。从工作的职责,到业余爱好,金矿与南闸民歌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金矿说,我与民歌的情结,如同是血脉的延续,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我想,也许这正是金矿先生一生无怨无悔,历经风雨沧桑,始终锲而不舍地传承民歌的原动力。
2
泥腿子"采诗官
先秦前的君王为了听取民众意见,设立了采乐机构,派采诗官下去收集民歌,谱上曲,唱与君王听。《诗经》中的国风,概来源于此。仿佛千年轮回,今日的金矿便充当了新时代采诗官的角色。说他是"泥腿子"采诗官,一是他的民歌采风对象,多是乡村的劳苦农民,他经常挽着裤腿,深入田间地头去采风;二是因种种原因,他一直没能转为"吃皇粮"的,始终都是农民身份。
金矿回忆说,最初从事民歌搜集工作,多是利用工作之余和劳动之便,先在熟识的乡土民歌手前辈中进行。后来不断深入,走村串户,餐风宿露、风雨兼程,行走于这片充满民歌情调的沃土,穿行在那些淳朴、善良、勤劳的乡土民歌手之间。
最原始的采集,靠着一笔笔地记,一句句地听,一点点地悟。他把一首首散落的民歌如珍珠般串缀起来,用心血和智慧编织成质朴的桂冠,反哺这片挚爱的土地和人民,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他把研究成果发表在专业报刊上,与专家一起交流;把优秀的民歌带进课堂,培育更多的传承人;把优美的歌曲回馈给乡民,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搜集抢救乡土民歌是很艰辛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几十年来,风一程雨一程,不知踏破了多少门槛,穿烂了多少双鞋,骑坏了多少辆自行车。期间,他曾开展了四次专题大采风,往返总行程上万里路。前三次都是骑自行车上门收集,先后跑遍三十多个乡镇一百多个村落,走访数百名乡土民歌手,是记词为主。第四次是沿江苏段运河两岸进行多点采访。他经常头戴草帽,挽着裤脚,出入百姓家中,有人调侃他是收旧货的。他说,自己就是收旧货的,则是这旧货是无价的民歌之宝。
金矿说,保持原貌的抢救和挖掘,才是对老祖宗辛勤劳动的负责,是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金矿介绍说,忠实记录,方言鉴别也是一种考证,这样我就可分出地产民歌、祖传民歌、二度创作、舶来民歌的界别。
他不无遗憾地说,好多传统的乡土民歌,由于历史久远,渐渐淡化成边缘文化,而年轻人、城里人、高知人、公务人等不一定理解这些陈年旧事,不喜欢地域民歌的艺术风格。这就要求我们专业人员学会坚守,通过使用当今语言及内容注解,去伪存真,做好保护和传承。
3
四十年来磨一剑
搜集整理民歌是一件艰苦的工作,没有坚定的毅力,很难长期的坚守。金矿的个性有着一份执拗,认准的目标就会一往无前;坚定了民歌艺术事业,虽九死其犹未悔也!经过四十多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金矿先生搜集整理了三百余万字详实的民歌资料,为地域民歌洗净了铅华,撩起了其神秘的面纱,还原了南闸民歌清纯质朴的面容。
南闸民歌如出水芙蓉,从盛唐的史册中走来,从京杭大运河两岸船工号子里走来,从农民乡间地头的耕作中走来,从渔民一叶扁舟的撒网捕鱼中走来,以丰厚的水乡情韵为底蕴,形成了委婉、悠慢、抒情的演唱特色和赛歌、对唱等歌唱形式,是我国民歌百花园中一枝艺术奇葩。至今还流传着500多首传统民歌、革命历史民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南闸民歌”由一个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乡野小调,一跃而登堂入室,先后于2009年6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6月,南闸民歌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助推南闸民歌的脱颖而出,光靠勤奋和热情还不够,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的功底。金矿深知自己专业上的短板,他以工匠精神,一手收集整理南闸民歌,一手创作民间文学,笔耕不辍,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不凡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些年来,他创作了数百篇民歌散文和两千余篇民俗题材的散文,出版了《姐儿香儿》民歌散文集等图书两本。创作了四部乡土题材长篇小说,一部长篇自传体纪实报告文学《民歌之旅》,一部《民歌女的故事》等,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民歌题材作品系列。作品细腻浓郁的乡土气息,得到了众多专家好评。 散文作品曾获全国相关散文竞赛特等奖等多种奖项,作品《多彩的流云》获得首届袁鹰文学奖。
金矿说,我想真正成为赵树理那样的农民作家,为民俗而创作,为民歌而贡献。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搞业余文学创作就是偏向民间文学、乡土文学、民俗文学。南闸民歌搜集是过程,民间文学创作是目标,乡土民俗研究是生活。
他表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要用手中的笔来讴歌新生活,礼赞新社会,放歌新时代,让这种传统的民间歌谣在现实生活中开出老树新花,绽放出绮丽的光彩。
4
一副对联慰平生
我与金站长神交多年,感念于他为弘扬家乡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十分推崇他为南闸民歌呕心沥血的精神,但却一直无缘谋面。
与金矿先生相见很有戏剧性。前些时,我回故乡小住时日。晨起锻练途经河对岸的一户农家小院,被一幅对联所吸引:
倾心传承民歌, 致力推介掼蛋。
发现那遒劲有力的对联上还写有题款:壬寅春日自勉;落款:逸夫书于寓。逸夫正是金矿的笔名,没曾想珠玉在侧,鼎鼎大名的金矿先生竟与我隔河相望。
电话确认金矿先生正在家中,出来热情相邀。小院不大,但非常整洁。三间老式的砖瓦结构房子,家具陈设很简陋,甚至还有些破旧,墙上除了几幅自创和友人的字画,几乎可称为家徒四壁。
他自嘲地说,我是地道的农民身份,享受着底保的待遇,虽然清贫,但生活充实。我知道,因为历史的原因,他的正式职工编制一直没有解决,退休只能享受当地最低企业职工保险待遇(相当农民低保)。
说实话,对他现状我多少有些诧异。没想到这就是“中国好人榜”、“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文化艺术名人”、“博学老人”、“省级非遗优秀代表传承人”、“著名乡土艺术家”、“乡土文学作家”等等耀眼光环的民间艺人之家。
眼前的金矿先生,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精气神,说话中气十足,思路清晰,完全不像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不修边幅,说一口地道的老家方言,朴素得与当地农民并无差异。印证了有人给他画的像:一个很普通而钟情乡野文化的乡巴佬,一个痴心民歌的传承者,一个甘愿终身笔耕民歌土地的农民,一个因民歌而生活贫乏却精神富有的人。
谈到当前的工作和今后的打算,他依旧充满着激情和期待。随着南闸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自然可以申请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要做的事情很多。地方政府专门为他成立了文化名家工作室,还选定了徒弟。
他说,当下还要继续做好南闸民歌的资料、档案、图片、音像、相关遗产实物等收集工作,做好民歌的研究成果汇集,积极筹备建设南闸民歌展示馆相关工作,为南闸民歌的长久传承、保护、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要继续加强民歌的研究与创作,让南闸民歌品牌在民歌区形成规模和优势,努力建成国家级高质量的民歌优秀传承基地,让新民歌形成南闸民歌的品牌效应。
民歌不能脱离滋养他的土地和人民。因此,他一如既往地热心投身社会活动,参与和辅导乡镇民间文艺宣传活动,包括街舞健身活动,激发自愿者自娱自乐的积极性;支持和参与民歌的创新与演出,大力培养优秀的青少年民歌手;他深入各大、中、小学,义务为学生授课讲学,推动民歌进课堂,普及乡土民歌,培养更多的民歌传承人⋯努力将南闸民歌进行到底,将民俗文学创作进行到底。
他说,掼蛋是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家乡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些年,他积极参与对掼蛋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为掼蛋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最近,他正配合地方相关部门,利用自身的影响力,热情地投入到掼蛋特色文化小镇筹划建设中。
金矿深情地说,我一辈子没有离开家乡这片土地,长期扎根家乡,深爱我的家乡。家乡也给了自己人生丰富的阅历、丰满的写生、丰硕的成果。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甘于清贫,为民歌其乐融融,不知老之将至。此时,想到了王蒙先生对他的评价:"内心安详,从不荒凉。"对金矿再恰当不过了!
临走时,回望金矿先生家门上的自撰对联,忽然觉得,这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歌和掼蛋,一俗一雅,相得益彰,不正好诠释了金矿先生充实而精彩的人生吗!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