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由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主办的《纪念追思张君秋大师-感恩座谈会》在华侨大厦举行。张君秋大师是张派艺术创立者,是京剧发展的推动者,他爱党爱国,德艺双馨,其艺术发展之路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同行共振,他伟大的艺术成就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戏曲人的使命担当。座谈会由张可来副会长主持,张学浩会长首先发言。前来参加活动的翟惠生先生、朱明德先生、陈兴波先生、刘坚先生、米南阳先生、关静国先生、杨月明先生、李涛先生以及张门弟子关静兰、蔡英莲、薛亚萍先后发言,通过追忆张先生的高尚艺德与品德,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同时启迪年轻演员努力学习研究,进一步完成弘扬、发展传统戏曲文化与张派艺术的历史使命。张君秋大师的四十位弟子传人、生前好友、戏迷、传媒与子女等六十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以下特摘登座谈会与会者发言,以飨读者。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张可来主持会议并致辞:今年是张君秋大师辞世26周年,张学浩会长精心组织策划了此次追思感恩座谈会,特别感谢冒雨前来缅怀张君秋大师,回顾张先生为京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嘉宾、师长、师兄妹们。一代宗师,张派艺术创立者张君秋大师是京剧发展的推动者,其天赋异禀,扮相俊美,嗓音甜润,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张先生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风格之中。其艺术发展之路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同行共振,创新发展是张先生毕生的艺术追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参加创建北京京剧团,以《望江亭》一剧创演成功,标志着张派艺术流派风格体系的全面形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参加创建中国戏曲学院,让张派艺术在国家最高艺术学府落地生根,为张派艺术的生生不息、继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张君秋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但是他的艺术精神力量依然鼓舞着我们不懈努力、学习继承、勇攀传统戏曲文化和张派艺术的高峰。
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君秋大师之子张学浩首先带领在座的张派亲传弟子和再传人向冒雨前来参加追思座谈会的各位领导、老师和朋友们鞠躬致谢。张学浩表示今天是要缅怀父亲的往事,向大家汇报父亲弥留时刻的真实情况。1990年父亲突发心脏病,抢救过来后,医生警告要注意饮食,适度锻炼,切忌劳累,因为绝没有第三次挽回生命的机会。92年怹心脏病复发第二次入院抢救。94年怹接受中央领导重托,全身心投入到音配像工程之中,甚至放弃到美国治疗的机会,繁重的工作压力对他的健康影响很不好,最终于97年5月27日在前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甄选验收资料途中不幸逝世,真正做到为弘扬中国戏曲艺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刘坚给大家回忆了张君秋老师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期间的往事。张老师是戏曲学校改制建院,从中专到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是我们高等戏曲教育的奠基人。当时他是史校长的秘书,经历了一些与张先生有关的事情,在追思会上谈谈。“我认为追思张老师首先是要对继承和发展张派艺术有信心。信心从何而来?从我的工作实践中来。我是戏曲学院的老师,专业是戏曲教育理论与戏曲表演理论研究与教学。我在工作中接触过许多张派优秀的弟子,艺术家,他们给了我信心。我虽已退休多年,但依然担负学院研究生和优秀演员进修班的理论教学与论文辅导评语工作,从第一届到现在的第七届,每一届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都有张派弟子入选,他们要完成两项任务,即专业与理论的提高。我感觉张门弟子对张派艺术的研究探讨不仅仅在舞台上,他们很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所以我对张派艺术的发展与弘扬有信心。我有信心的原因是张派艺术不仅在学府中发展也在基层发展着,特别是学浩会长大力在中小城市普及发扬张派艺术,卓有成效。我们曾一起去到苏州与票界联欢,学浩受欢迎的程度远出我们意料之外,说明张派艺术在民间的影响很大。我对张派艺术的信心也源于各位在座的二代弟子传人,她们在自己的院团已成为一方诸侯、学术带头人,而他们都开始收徒,开始传帮带了,张门弟子的成材率特别高,是其他流派所不能比拟的。当前张派群星璀璨的局面说明张派艺术具有极大的魅力,张派艺术家具有极大的实力,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传承的力量,你们见过真佛,一定要把真经往下传。”
京剧爱好者陈兴波与大家分享了他在36年前的5月27日与张先生的偶然邂逅以及之后给他带来的一系列奇妙遭遇,又谈到与张家子女交往的趣事。他盛赞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和张派传人为推广传承张派艺术所作的贡献,愿张派 艺术蓬勃发展,万世流芳。
著名书法家米南阳怀着沉重的心情追忆与张先生的忘年交。当年他经常到张先生家里一起作画,谈天,印象中的张先生非常和蔼可亲,谦虚有礼,在各方面给他启示,做出很好的榜样。“他对学生从不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婉转地引导他们自己‘悟’。我们学书法也讲究‘悟’,不悟,写一辈子也没用。张先生之所以能够创立张派艺术,就是通过领悟并汲取各流派的优长,融入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实属难能可贵。张先生去世后,他的家人请我书写碑文,尽管难度很大,但我责无旁贷。张家后人举办其他重大活动甚至喜庆事请我题字,我都认真完成,尽量出席,这都是出于对张先生的尊重与情意。”
何顺信先生的弟子、琴师关静国回想起当年自己还是北京京剧团的弹拨乐小学员的时候,由于得到张先生的赏识被调到他的艺术团队。“张先生很重视培养我,让我练京胡,有时候还让我到家里给孩子们拉琴吊嗓子,随时给予指点。后来他创演《年年有余》还让我拉二胡。现在回想起来,张先生从未因为我是个小学员或小晚辈轻视我,而是多年来一直认真培养我,给我学习锻炼与实践提高的机会,所以对于张先生,我只有感恩。”
中国电影家协会戏曲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梁汉森讲述的是父亲梁次珊先生与张先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香港合作拍摄《渔夫恨》(即《打渔杀家》)与《玉堂春》两部电影的往事,梁老先生是制片人也是演员,如今这两部影片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史料。“电影对戏曲的传播、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追思张君秋先生和他的艺术,他的天份、努力与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而影视技术对他的作品的记录保存、传播推广、继承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张派是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的唯一京剧流派,意义重大,张先生的传人遍布全国各地,我们愿意用电影、微电影的手段把他们成熟的演出记录下来,流传下去。”
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前党组书记翟惠生在发言中指出,参加追思会的目的是和朋友们一起回忆张先生的往事,但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启迪后人继承他的事业,他的艺术。通过“追”和“思”至少要学习张先生两个优点。“第一个是他的格局。他的格局非常高,心胸非常宽,他经历过很多事情,他非但活下来,而且做到艺术生命永存。有人说是张先生心宽想得开,我们换位思考一下,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个人能成角儿,必须心胸宽阔,尤其是戏曲行,大家都在争名利,少不了怄气的事情,尽管别人都觉得张先生的一生很顺,但是我不相信张先生没有生气的时候,格局是做人的根本问题,我们要学习他的格局与境界。”“第二是要学习他舞台上的意境,那是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用当下流行的说法是沉浸式、代入感,用过去的话说就是把观众的魂勾到台上去了,随着他走了,观众不止是听唱,而是随着他对人物的表象刻画走了。他的声腔、念白、所有的身段都是有人物的,是高级的,入化境的,能够勾住观众的心。”
原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朱明德记得自己是在1966年第一次看张先生的电影《望江亭》,后来又看了他复出后演出的《西厢记》,张先生精湛的艺术表演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先后认识了张先生的家人董翠娜、张学浩和张学津,并成为好朋友。“我注意到张先生的张派没有留下误会,同门弟子之间不存在谁是真传的争论,在戏曲界是难能可贵的。”
外交部京剧协会副会长杨月明赞叹张大师和张派艺术闻名遐迩,他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对发展创新京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杨副会长介绍了外交部京剧协会自1990年以来,在部里的支持下迅速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协会与记协京剧协会合作演出的《龙凤呈祥》和《四郎探母》也曾轰动京城。她列举不同事例说明中国戏曲的号召力与凝聚力,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京剧就是乡音。京剧艺术在对外统战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团结纽带作用。外交部京剧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涛补充发言说:“今天参加座谈会是代表协会全体会员表达对张大师与张派艺术的热爱之情,表示对与研究会合作的期待,向研究会会长和张门弟子传人表示敬意。”
张先生的亲传弟子关静兰回忆起“我还是戏校学生的时候,有幸得到学校安排到张老师家中学戏,和怹第一次见面留下的印象就是大艺术家竟如此和蔼可亲。先生不仅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显示出怹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张老师在教我《状元媒》时说,我教你就好比进行接力赛,我把接力棒交给你了,将来再有人要学这个戏就该找你了。张先生思想超前,早就把眼光投向了下一代传人,怹的嘱托给我们提出了重大课题,我们必须克服浮躁,尊重原创,认真研究,提高认识,才能把传承张派艺术的工作做好。”
张先生的亲传弟子蔡英莲感叹转瞬间张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6年了,非常感谢研究会举办这个意义深远的追思会。“我是1978年开始跟张老师学戏的,当时史校长推荐我给张先生当助理,带我去张先生家里拜师。所谓拜师就是给先生鞠了三个躬,没有跪拜磕头,也没有请客吃饭,张先生说那是旧习俗,不可取。从那时开始,将近二十年,我一直跟着张老师学习,协助他教学。他的活动很多,日程非常紧张,在学校教戏、排戏、登台示范演出、到外地演出,收徒,张萍和董翠娜就是1984年在烟台拜师的。他出国做文化交流,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办了三个月讲座,回来就到天津搞百日集训,又去美国领奖、收徒、教学等等,一切为了传承张派艺术,忙的不可开交。1990年先生第一次发病,92年复发,所幸都抢救成功,他实在应该歇息修养了,可是他偏偏认为时间越来越少,更要抓紧工作。94年他全身心投入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张先生的一生是弘扬中国传统京剧艺术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的一生。他生前亲授的多位弟子关静兰、薛亚萍、王蓉蓉、张萍、董翠娜都是全国戏曲大赛的金奖获得者,我们永远感谢老师,怀念老师。”
张先生的亲传弟子薛亚萍满怀深情追忆老师,她说:光阴似箭,从拜张先生为师竟已67年了。老师在我心中是神,也是父亲,怹对我有两重恩。我有幸很小就跟老师学戏,能够经常看怹的舞台演出,怹的教导与传授让我终生受益,我非常感恩。薛亚萍近日正在给她的学生排《诗文会》了解到青年演员都觉得张老师的唱腔太好听了,而且节奏轻快,优美时尚,与时代同步,年轻人都能接受。薛亚萍认为,张老师的艺术已达到无人能超越的巅峰,所有的弟子学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大家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借鉴,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最后,张学浩会长对给予研究会支持与赞助的张派弟子表示感谢。研究会下一步工作是出版一本研究论文集,欢迎有条件的来宾将发言形成文字交给研究会。作为张君秋京剧艺术研究会,继承、研究、发展、传播张派艺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职责,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帮助,也是张派艺术继承发展的强大力量。此次活动既是一次对张先生的追思感恩会,也是一次高规格的张派艺术研讨会。通过今天的纪念活动,希望大家携手并肩,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共同为中国戏曲张派艺术事业的继承发展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