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突出藏品主题特色 武汉美术馆 “‘桥’见武汉”公教活动走进中国美术馆

2024-03-11 17:20 来源: 文旅中国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欢欢喜喜过大年”2024春节主题系列活动之一 ,“美在荟萃——全国美术馆珍藏作品汇展”集中展示了全国15家美术馆的代表性收藏成果和突出的地域美术特色,500余件藏品反映了各美术馆践行“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展览自开幕以来,吸引了超过14万人次走进中国美术馆,展览受到各地观众热烈好评,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尤其是在春节期间,预约系统爆满、展厅人潮如织。

武汉美术馆此次进京展出的20余件特色藏品中,由周韶华创作于1990年的水墨画《楚风图》,汤文选进行水墨老虎研究、探索而创作的《四喜图》,朱振庚极富热情和个性的重彩水墨《戏剧人物》,钟孺乾的重彩水墨《母亲平原》等湖北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之作;也有见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或者艺术发展的代表作,如唐一禾1941年创作的《胜利与和平》水彩画手稿,张善平的布面油画《收回英租界》,查世铭表现鲁迅晚年带病编印版画选集的黑白木刻版画《拓荒者》,卢柏森创作的油画《中山舰蒙难》等;有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重大事件、人民生活的作品,如宋恩厚创作的《毛主席来到武钢工地上》木板套色版画作品,邓少锋创作于1950年代的水墨画《长江大桥》等;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创新的作品,如魏光庆的《中国制造NO.14》,刘寿祥的水彩静物作品《有白陶罐的静物》等。


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表示,此次甄选的20余件特色藏品,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武汉的历史文脉、革命历程、建设发展和城市气质。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像武汉的“过早”一样丰富多样,搭配巧妙,给观众带来一场既熟悉而又特别的观展体验。

为了更好地让观众了解美术馆与城市的共生发展,通过展品讲述城市的故事,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3月9日,武汉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桥’见武汉:万里长江第一桥”走进中国美术馆,活动征集了17组北京的中小学生家庭参与。

武汉依江而生,长江和汉江在这里交汇。这里共有11座横跨长江的桥梁,以及10余座跨越汉江的桥梁。所有大大小小城市桥梁加起来近700座。这些桥梁的存在,彰显了武汉作为“桥梁之城”的独特魅力。而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



围绕“大桥”主题,本次公教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武汉美术馆宣教部工作人员带领观众一同赏析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美在荟萃——全国美术馆珍藏作品汇展”里与“桥”有关的作品。其中包括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建造长江大桥》和《正在建造长江大桥的工人》,以及邓少峰的国画作品《长江大桥》。这些作品都是武汉美术馆的特色藏品,通过这些作品,观众了解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意义。第二部分,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在展览现场体验动手搭建一座长江大桥,在动手搭建的环节中,去感受桥梁设计师在大桥设计中的技术运用和创新实践。

通过精心策划的公教活动,观众们有机会领略到武汉桥梁的壮丽景观和独特魅力,感受桥梁所蕴含的历史沉淀和时代风采。以美术作品切入对武汉长江大桥的图像及视觉进行传播和研究,无论是身临其境地欣赏摄影作品,还是品味国画作品中的意境,观众们都能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历程获得感染和启发,通过了解武汉城市发展和桥梁文化,从而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热爱这座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

(图片由武汉美术馆提供)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