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本山用英文演小品、郭德纲用英文说相声、范明用英文演戏......近日,短视频平台涌现出大量AI生成的明星语言翻译视频。视频中的人物口型和字幕同步,没有译制片腔调,足够“以假乱真”。据悉,这些视频是由一款名为Hey Gen的视频翻译软件制作,用户只需提交满足要求的初始视频,该软件就能够使用自然的克隆声音与真实的说话风格实现一键翻译视频。该软件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不少人在调侃之余不免担忧此类技术会应用于电信诈骗等不良途径,部分媒体也就“AI合成视频是否侵权”话题进行了讨论。
图源:网络
一、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
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以10月31日0时至11月6日11时为周期,以“郭德纲 英文”“英文相声”“AI合成”等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11月2日10时,目前舆情热度有所回落。
图:舆情关注走势图
10月23日,@澎湃新闻报道,美国女歌星霉霉(泰勒・斯威夫特)一则说中文的短视频在各社交平台火了起来,有的播放量已经达到了 600 多万。在视频里,霉霉操着一口流利、地道的中文,神情自若,几乎没有早期译制片女主角的那种腔调,口型也能对得上。据悉,视频的翻译是AI合成软件Hey Gen自动完成的。除了中英互换之外,Hey Gen还可以在各种不同语种之间互换。
舆情发酵后,不少网友开始使用Hey Gen制作各类名人视频。#郭德纲用英文说相声# #赵本山老师讲英文# #李云龙说英语太上头#等词条相继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凤凰网、@上观新闻、@海报新闻、@界面新闻、@东方财富网等媒体转发报道。11月2日,舆情实时传播量达到当日峰值,当日实时传播量为584条。此后,舆情热度逐渐减弱。
截至11月6日,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7939条,微博1679条,客户端4621条,网站523条,视频447条,微信579条。从媒体渠道来看,客户端和微博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58.21%和21.15%。
二、网友评论
对与本次事件相关的“郭德纲英文相声”“AI合成郭德纲于谦用外语说相声”“该给AI合成技术降降温了”“名人说英语”等话题的相关网络评论汇总后发现:
图:网民评论分布图
一是,认为AI合成效果惊人地逼真,占比36.7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刘春梅叽里呱啦:这口音怎么都带着京味儿,口型也完美对应,甚至连气息喷麦都模仿出来了,太震撼了。
@灰狐SF:不但换了英文,还用脸对了口型,声音、语调都非常相似,要不是话筒穿帮,我就真信了,魔幻。
二是,担忧AI合成技术带来不良后果,占比26.2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待会下课叫我:虽然挺多这种AI视频很有意思,比如外国歌手唱中文歌(真的好像),不过总觉得也有点恐怖,感觉将来会有很多人拿这个来诈骗,刹不住车的话,会造成大麻烦。
@炸号式不平静:现在AI视频不完美有迹可循,再发展下去真的只能靠AI工具来鉴别AI图文和AI视频了。到时候完全不设防的老人面对这种以假乱真的视频技术该咋办?
@凤凤今天过得也海星:世界早晚被AI替代我没开玩笑。现在AI已经在说:好了,翻译人员可以抬走了,下一个。
@一个理想主义者创业故事:照这个趋势下去,电影配音演员要失业了。
三是,调侃名人的AI合成视频,占比25.7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半枫荷vicky:打小跟老爹听赵本山,长大了英语也是跟赵老师学的。真·人生导师啊。
@林飞楼:狮子口しずく(shizuku),财主的名字叫赵 by one。于谦老师:像话么,这像话么。
@铁男的红霸服:才不是AI生成的,明明是李云龙老师早期英文脱口秀表演珍贵视频。
四是,认为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规范AI合成技术,占比11.40%,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不说话装高手6:说实话,AI合成技术绝对涉及侵权了,一旦相关技术发展成熟,一帮不法分子就又有活可干了,希望相关部门抓紧出台相应监管技术和政策。
@只是个路过的过路人:现在看着好玩,要是不及时监管,相信以后这类技术一定会成大祸患,希望国家赶紧出手整治啊,想想就很吓人。
三、舆情点评
近日,郭德纲用英文说相声、安妮·海瑟薇唱起“东北rap”等众多明星的AI换声视频走红网络,这些视频无一例外,都拥有地道的口语翻译、与原说话者极度相似的腔调口音以及足够以假乱真的口型。据媒体报道,这些视频来自专业AI换声服务公司,其中最火的是Hey Gen,该公司在9月7日上线视频翻译功能后,在国外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
近年来,A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短视频的二次创作,比如AI换脸及换声等。AI技术赛道也涌现出不少初创公司,其中最火的Hey Gen,创立于2020年12月,是一家拥有数百万用户的AI公司,目前是短视频内容AI口型匹配和翻译领域最大的参与者之一。“重视市场契合度”是其引领AI换声技术风潮的关键。
目前,AI换声技术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娱乐、教育、传媒等领域。娱乐领域,人们可以通过AI换声技术实现不同声音之间的转换,比如将卡通角色的声音转换成自己的声音,或者将动物的声音转换成人类的声音等。教育领域,人们可以将母语者的音频资料转换成其他语言的声音,让学生听到更加逼真的发音和语调。此外,AI换声技术还可以用于传媒领域,例如将新闻主播的声音转换成其他人的声音,从而让新闻更加多样化、生动。
虽然AI换声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这种技术的转换效果并不能称得上“百分百完美”,偶尔会出现语音速度不匹配、音调不自然等问题。其次,不少媒体担忧,AI换声技术涉嫌侵犯作品的翻译权。今年5月,短视频平台掀起了一波AI翻唱团建热潮,其中“AI孙燕姿”在短短一个多月就发了超过1000首翻唱作品,远超过本尊职业生涯歌曲总和,成为“新晋顶流歌手”。专业人士表示,此种现象背后暗藏各方收益分配之争与侵权隐忧。此外,更有部分网友指出,AI换声技术背后的诈骗风险令人担心。今年9月,徐州警方公布一则AI换声诈骗案件细节,诈骗者利用“声音合成技术”生成受害者熟人语音实行诈骗。
自人工智能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和其他技术一样,与人类形成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尽管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尚存在许多风险与挑战,仍然应客观看待其发展大势。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理性繁荣,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人工智能公司应重用户反馈,不断提高市场契合度。Hey Gen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新兴AI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企业切忌“闭门造车”,唯有主抓用户兴趣,满足用户需求,才能够在AI赛道上走得长远。第二,监管部门应积极推动AI监管条例落地,促进AI监管措施实行。人工智能处于起步阶段,应用前景尚不明朗,相关部门应为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让人工智能“在理性中繁荣”。第三,立法部门要及时补全法律空位,推动版权、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与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立法进程,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密切关注潜在风险,在科技进步“旁逸斜出”时及时修剪花枝,促进人工智能健康茁壮生长。
总之,以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新技术发展之初,我们要做的绝非急迫管制、严厉约束,而是要融贯治理,为人工智能的公平竞争培育合适的土壤,更要合理引导,让人工智能“向阳生长”。
责编:王晓琳 二审:唐志成 三审: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