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国旅游 新发展 新气象 | 发展人民满意的旅游业

2024-05-13 11:37 来源: 文旅中国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及文旅融合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充分展现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新气象,本报即日起开设“中国旅游新发展新气象”栏目,推出我国旅游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彰显旅游在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跨越提升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快速变化,旅游业加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并有力带动了交通运输、休闲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今,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生活方式,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巩固。

强化地位 繁荣发展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以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持续增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持续加大。“十三五”时期,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增长态势。2012年至今,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6%,2019年总收入达到6.63万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6%。2019年后,尽管遭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旅游业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但总体来说,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其支柱性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

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发挥旅游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旅游消费需求等5个方面提出30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措施。

文化和旅游部今年初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3.61亿,同比增长93.3%。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游人次37.58亿,同比增长94.9%;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11.33亿,同比增长88.5%。

今年初,黑龙江哈尔滨旅游火热“出圈”。春节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64亿元。从春节到清明,再到“五一”假期,全国各地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春日经济热力十足,山东泰安、淄博,甘肃天水,河南开封,江西景德镇等城市迎来客流高峰;夜间经济规模持续增长,今年“五一”假期,纳入监测的34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累计夜间客流7257.5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23年“五一”假期增长6.9%。

“自2023年以来,国内旅游市场高开高走、加速回暖,出入境旅游供应链逐步恢复,实现了预期增长,旅游经济保持了量的预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2024年国内旅游和国民休闲将转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经综合研判,预计2024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60亿,出入境旅游人数合计有望超过2.6亿。

科技赋能 业态创新

产品供给更加丰富

从东北的冰雪经济到海南的沙滩经济,从城市的“City Walk”到古村落的慢生活、研学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露营旅游……多样的旅游供给成了人们出游选择时的“幸福烦恼”。

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居民旅游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各类旅游资源潜力持续释放,中国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类型更加多元。目前全国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1.57万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339家,成为满足大众观光游览、休闲体验的重要目的地。

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让旅游景区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度持续下降。数据显示,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持续下降,由2012年的32%降至2023年的20%左右,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稳步扩大的良性循环逐渐显现。

“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是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人气最旺的“打卡”点,江苏无锡拈花湾推出“梦回唐樱”元宇宙体验项目,山东曲阜尼山圣境景区通过光影技术大力发展沉浸式夜游……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积极开发沉浸式旅游新产品新场景,于今年初推出了第一批42家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这些新空间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等,运用数字科技融合文化创意,通过文旅融合、虚实结合等方式,让游客进行深度互动体验。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42家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实现消费总额超过2.2亿元,吸引消费者超430万人次。

此外,文化和旅游部还推出了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67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597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65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42家,国家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243个,5C级、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57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业态丰富、选择多元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文化品质持续提升

“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全国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发挥旅游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作用,推动旅游业成为有形有感有效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不断推动旅游景区活化利用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的创新展示和当代表达,传统文化类景区由2013年的2230个增加到2022年的近4000个,实现年均增长8%。浙江良渚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等成为中华文明溯源的重要参观点;以“汉服体验”为代表的国潮旅行搜索量持续攀升,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苏州等古城成为汉服妆造、拍照“打卡”的热门目的地;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和传承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文化长廊,旅游展示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红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成全面反映4个历史时期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家,近十年红色旅游年均接待游客接近10亿人次。

尤其在今年春节期间,新年“红”遇上文化“红”,展现出别样“红火”。在山西,武乡县依托自身红色资源弘扬太行精神,累计接待游客28.6万人次,同比增长1073.05%;在湖南,十八洞村依托景区红色党建、非遗民俗特色,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接待游客20万人次;在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以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为引领,带动区域内12家红色旅游相关景区接待游客102.3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55%……红色旅游已成为广大游客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阵地,展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有效方式,激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保护生态 振兴乡村

绿色旅游发挥能效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这一理念如今已深入人心,更在生动实践中开花结果。

19年间,全国各地探索发展“集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低碳、主客共享”的绿色旅游,推动建立厉行节约、适度消费的旅游服务体系,营造绿色健康的旅游消费习惯,绿色旅游已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

我国广袤的乡村自然资源丰厚、生态环境优美,这些特有的生态资源既是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的稀缺资源,也是实现乡村发展和振兴的重要依托。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推动农文旅融合,做大“油菜花”经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推动休闲农庄、乡村旅居、田园综合体等乡村度假新业态发展;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串联村镇,推出茶乡疗愈旅游线路,游客围炉煮茶、体验采茶季……一批批依托生态资源、彰显生态价值的旅游产品,把绿水青山的“生态美”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推动乡村旅游完善设施、提升服务、提质增效,优化利益共享机制,推出有特色、有品位、有文化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培育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乡村涵养文明乡风,提升人居环境;推荐浙江安吉余村等8个乡村获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荣誉。

截至目前,全国自然景观类景区数量超过4200家,约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数量的37%。今年“五一”假期,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1.72亿,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518.1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8.9%和12.3%。“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提高了生活品质、提振了干事创业积极性,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晓红表示,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卓越成效。


2024年5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发展人民满意的旅游业》

↓ ↓ ↓ ↓ ↓ ↓ ↓ ↓ ↓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