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芭蕾舞系来了“马主任”

2024-05-22 19:05 来源: 文旅中国

▲ 在教学课堂上,马拉霍夫给学生示范芭蕾舞技巧。 北京舞蹈学院供图

在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主任聘任仪式上,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教授成为该院首个外籍系主任。

马拉霍夫对中国观众而言是个熟面孔。马拉霍夫是国际知名舞蹈家,曾任欧洲舞蹈协会荣誉主席,他开创了柏林芭蕾舞团并将其打造成世界顶尖舞团之一。他曾多次在中国演出,包括于2013年率领柏林芭蕾舞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马拉霍夫和朋友们芭蕾精品荟萃》与新编芭蕾舞剧《舞姬》。2014年,他担任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评委,并在北京舞蹈学院开设大师课。2016年起,他在中国多个城市演出,为辽宁芭蕾舞团排演的《天鹅湖》备受赞誉。2022年,他接受北京舞蹈学院邀请,成为全职教授。

▲ 马拉霍夫在2023年北京市大学生舞蹈节期间举办大师工作坊  北京舞蹈学院供图


“我去过很多国家和地区演出,但中国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篇章。到中国之后,每天都有很多新事物等着我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也有很多事情会激发我的创作灵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中国充满了新奇和吸引力。”马拉霍夫说。

对于北京舞蹈学院“为人民而舞”的宗旨,马拉霍夫十分认同:“它与我的艺术创作和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在加入北京舞蹈学院之前,我始终致力于为人民大众跳舞,而非个人独舞。”对于中国题材的芭蕾舞作品,他也情有独钟:“我计划创作一个专属于北京舞蹈学院的作品,我相信这部作品将用芭蕾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不仅能够打动我,也能够打动中国人民。我希望能够多创作这样的作品,让中国的芭蕾走向世界。”

在北京舞蹈学院,学生们亲切地称呼马拉霍夫为“马老师”。对待教学中的问题,马老师眼光独到,一针见血。他认为,芭蕾不仅是技术展示,更在于讲述故事。舞者需展现情感和面部表情,通过丰富细腻的肢体语言,传达舞蹈背后的内涵。

在教学实践中,马拉霍夫发现,不少中国学生跳舞时下半身技巧尚佳,但上半身表现僵硬,常忽视呼吸与柔软度的提升,过于注重腿部动作。而上半身僵硬导致观众更易挑剔其下半身的细节。“上半身若无法良好发挥作用,则舞蹈‘灵魂’无法展现。”他说。

为此,马拉霍夫选拔芭蕾专业的学生组建了拔尖班,通过开放、灵活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技术技巧、表演能力和创新思维,传授细节处理和戏剧表演技巧,引导学生探索芭蕾艺术的“灵魂”。

“马老师每堂课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动作或是一个特殊音乐节奏展开,每个组合都以其为中心,做针对某部分的训练。在课上,我们必须时刻集中注意力,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了马老师传授的‘秘籍’,做组合练习时,也是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特别是每次课前收到的组合速记挑战,这是马老师拔尖班课程的一项特色,花样复杂的动作和百变的节奏处理,让我们提前进入专心致志的状态,为接下来课堂训练做了个热身活动。”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2021级学生何雨桐说。

在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何雨桐参与演出双人舞《睡美人》。“在每次排练中,马老师对细节的要求往往会是一个眼神或者一刹手脚配合的时间,又或是一次呼吸的气口。尽管这都是一些很小的改变,却让表演变得更为细腻、耐人寻味,更加贴合人物形象。”何雨桐告诉记者,马老师教会她更多地用心去跳舞,懂得真正从内心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将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而不是让表演浮于外在。她认为这一点对整个表演乃至今后演绎其他剧目时都不可或缺的。

“在‘桃李杯’中获奖的学生属于优秀学生,但新生需要适应期。在训练时,我强调思维和大脑的训练。为加强专注度,我设置难度,如面对面训练,甚至给男女学生不同的组合动作,以考验其专注和记忆能力。”马拉霍夫说,“作为艺术家,我需要用独特的方式来鼓励学生。我的训练方式旨在让他们强大,适应未来舞团中的竞争,成为优秀舞者。我的目标是让他们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好准备。”

马拉霍夫积极倡导学术创新和艺术实践的国际合作,引进全球优秀艺术资源,推动学生参与国际竞赛。今年,为庆祝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他特邀三位国际知名编导创作作品,由学院学生出演。

“我认为在芭蕾舞系中,一个有效且易行的方式是送老师出国学习,融入国际学术体系。同时,也要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并与本国优秀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提升学术质量。这样的交流将提升中国的学术声誉,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的经验和价值。”马拉霍夫说。


2024年5月22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芭蕾舞系来了“马主任”》

↓ ↓ ↓ ↓ ↓ ↓ ↓ ↓ ↓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