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论何种艺术形式,如没有对历史文化、社会人生乃至山川风物的思考思辨思想和审视审究审美充盈其间,就会徒有其表,毫无意义和价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书写样式,楹联以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匠心机趣、言简意深,形成我国特有的楹联习俗,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种对联文体,彰显汉语言文字字形、音韵、意味之美。要在上下联的有限空间融入作者观察体悟客观世界所引发的主体情感与审美思想而作无限拓展,是极其艰难的。
陶武先先生深谙楹联创作之道,举凡节庆、赠友、文事、怀古、吟物、悟道,都有佳联问世。他把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思,熔铸在四字联、五字联、七字联、多字联里,通过精心营构的字符、韵律、意象、意境,传递出真的价值、善的人格、美的性情,使读者在对联句式中感受到反复咀嚼的乐趣和意味深长的体悟。
《楹联小集》收录作者对联205幅,分为《节庆清心》《书赠友朋》《贺致斯文》《瞻敬前贤》《闲吟风物》《浅悟人生》六个部分,其规定性的创作形式已难以限制作者腾挪自如、得心应手的思维格局和人文情怀,抒写着对现实此在、人生况味的真知灼见和大道至简的慧心妙境。
以节庆抒写明志清心。在《节庆清心》32联里,作者以独特视角把人人都逢遇的节庆写得唯美而有情趣,如作者笔下的春节是“翠竹虚怀霜后翠,红梅傲骨雪中红”,两个“翠”“红”字上下联首尾叠用,春之竹翠梅红色彩跃然纸上,一派春意盎然之态。如仅写景,此联就浅显了,作者将竹之谦逊之态、梅之傲骨之气人格化,历经风霜仍虚怀若谷,无惧严寒而傲然绽放,将物象升华为意象,礼赞一种气度和品德,为春联注入了精气神。有关竹、梅意象,作者在本书中各有8、11处,如“青松锐意青云志,翠竹虚心翠岭春”;“虚心箬竹多生叶,素节塘莲不染尘”;“破壁松苍多劲骨,凌云竹直更虚心”,将翠竹与青松、莲花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反复咏叹的精神物象,巧妙地以二元并立、互为映衬的方式,寄寓取法自然、观物比德的价值认同和修心策略。
作者笔下的梅却是另一番景象:“如雨问时时问好,香梅飞艳艳飞香”;“梅闲春意闹,宅古燕声新”;“雪伴梅花曲,风吟柳叶诗”;“柳生媚态随风摆,梅绽英姿傲雪开”,“梅”仿佛是集舞者、歌手、诗家、智者、强人于一身的理想人格化身或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形象,显示出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此为梅之元亨利贞四德。作者钟情红梅,正是以梅比德、以梅养性、以梅育人的创作内因和审美期盼。
节庆撰联,最忌雷同乏味。作者为五•一二国际护士节创作了两幅对联:“对症即驱黄面苦,临床丕显白衣情”;“切痛扶伤但愿人长健,临危救疾何妨我少眠”,把医护人员继承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浓缩在“白衣情”“我少眠”中,从护士主体角度写出了职业操守和大爱情怀。作者为教师节题联:“口吐珠玑,劝学成才千载事;胸怀锦绣,传经育德万般情”,以“珠玑”“锦绣”礼赞教师的才能和气度;“启智因材雕璞玉,知人以德放春晖”,把教师的育人职责和崇高使命集束在“雕”“放”二字上,其动词的内在迸发力,真切可感,令人惊叹。他为世界读书日撰联:“挑灯问卷书香千日好,望月抒怀韵美九州春”,描写通过读书强化心智心性的濡化之美。
作者为五四青年节所赋二联颇有特点:“幼树成材不负青云志,丹心报国长怀赤子情”;“人文济世启蒙开壮举,德赛兴邦圆梦谱豪歌”。“青云志”与“赤子情”是青年理想与报效祖国合二为一的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五四运动中的德赛二先生是民主(英文democracy“德莫克拉西”)和科学(英文science“赛因斯”)的拟人化尊称,五四精神体现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作者打破楹联多用古语旧词的格制,将“德赛”音译字嵌入联中,与“人文”相对,凸显民主和科学之于兴邦圆梦的重要性。这幅楹联的用词创新,显示出作者善于“旧瓶装新酒”的点化功夫和谴词功底。
以赠友感怀世间真情。在《书赠友朋》20联里,作者善于抓住书赠对象的职业身份、事业成就等特征,以极精当的平仄对偶句式写尽人间至情。三位医生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利刀除患尽扫千般疾,仁术育才全倾一片心”,教书育人,仁心可鉴日月;“治病扶伤岂畏求知苦,悬壶济世深明立德先”,悬壶治病,立德方能济世;“妙臻扁鹊回春手,精学华佗刮骨刀”,妙臻精学,重在技艺为民。作者谈书法艺术的本质在于心正德高,形成贯穿笔墨的浩然正气:“行规本体心方正,笔法书家气凛然”;认为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敏学积德,传递理想精神的风骨情怀:“敏学怀才酬壮志,慎行积德蹈高风”;希望园林艺术装点美好生活,提升人们飞香图新的栖居诗意:“园中写意四季飞香吐艳,故里抒怀三维出色图新”。作者特别看重注重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和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努力与贡献,他在给子女的题联中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写意人生真善美,钟情事业德功言”,可以说“真、善、美、德、功、言”这六字是家训家风的极简而深刻的体现。
以文事寄寓社会道义。在《贺致斯文》35联里,作者逢四川文化发展盛事或市州政协成立纪念日等,乐于撰写楹联,以致贺忱。在《社会科学研究》创刊三十周年时题写“穷理无疆界再开眼界,求新有法门多入道门”。这幅楹联属纯理性创作,讲社会科学研究的境界和创新方法,希冀不仅要有法门,还要多入道门,探寻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法门,本属宗教用语,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道门,本指道教,言其道门深远,传承不易,“道”又有四通八达之意,引申为一种“方法”和“途径”,具有规律性意义,因此,老子把“道”归结为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作者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时的贺联为“学术求真广惠乾坤美,经纶济世深谋事理明”,特别强调“广惠”,为社会进步发挥作用;突出“深谋”,为真理追寻不懈努力。作者为四川省委党校建校六十周年省行政学院建院十五周年时撰写的楹联是“长奏人文时代曲,深修民本世间书”。这些楹联,一改传统对联事象描述类型构成,以思维之光彩、思想之力量阐述学术理论和社科研究的深远使命和道义责任。
四川省政协《携手前行》书画展开幕,作者题联:“同驾艨艟济沧海,共倾翰墨绘祥云”,写出了政协委员书画家“济沧海”“绘祥云”的双重身份双重职责。作者为甘孜州政协成立六十周年撰联为:“共沐春晖雪域迎清朗,同播细雨康巴颂吉祥”,突出了甘孜雪域康巴的指代性特征,期待“共沐”“同播”,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以迎接清朗吉祥的美好未来生活。作者为《四川省中长期规划》的题联颇有特色:“产学研三维破卷,长宽高一体求方”,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特质,将物理、数学等术语纳入楹联,显得异峰突起,别开生面,与众不同。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建立六十周年的题联“无线堪闻天下事,有声更暖蜀中人”,写无线与有声的辩证关系,一个“暖”字道尽广播电台为民服务的社会功能。三台中学建校一百周年时,作者描写“钟梓州灵气番孳蓓蕾,挟涪水清风代毓芳菲”,其雅词显文脉,丽句寄厚望。新都家具艺术节开幕的题联:“齐家难舍此方圆技艺,问世攸关于规矩精华”,把家具艺术的方圆规矩引申为齐家做人的基本遵循。作者为都江堰题写“江分内外,秦时古堰长流水;智汇风光,蜀地平畴不尽春”,把世界水利工程奇迹的特点、功能、历史、惠泽千秋百代的深远意义写绝了。友人《走在幸福中》出版时,作者题赠“书中故事平凡呈典雅,世上真情厚朴展风华”,道出了著书立说的真谛:只有平凡厚朴,才能典雅风华。为祝贺朋友摄影集出版,作者写道“含情取景多方位,剪影升华一瞬间”,将摄影家主体倾注感情、精选角度的艰辛努力与作品记录瞬间而永恒的艺术价值联系起来,非常传神和凝炼地描述了摄影过程和摄影本质,可以作为摄影者的座右铭。
以敬贤讴歌时代英杰。在《瞻敬前贤》16联里,可看出作者对中国文学历史的谙熟精通和对成就卓著科学家的礼敬情怀。陈子昂“天地悠悠,雅正唐音开序幕;古今烁烁,绵长诗史敬文宗”,突出他提倡“风雅”之音,使唐诗彻底摆脱齐梁颓靡诗风而走上诗文革新道路的深远影响。作者笔下的李白“堪怜仗剑出门笑,不惯折腰行路难”,诗仙浪漫主义形象如在目前。为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创作的对联“万姓疮痍泪,毫管波澜思圣哲;千秋父老歌,草堂风物领诗骚”,写出诗圣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一代百科全书式大家苏轼“雄才垂史册,浩气写春秋”,在《苏轼为官之道》一书出版时,作者将苏轼历经沧桑、乐观旷达的人生,纵横恣肆、清新豪健的诗文,浓缩在“天涯倦客,雪泥鸿爪留胜迹;史册雄才,尘世圣贤拜先生”的楹联之中,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瞻敬之情。为纪念陆游逝世八百周年,作者撰联“身系蜀州心系神州,薄宦情蹇驴暂驻;昔言家祭今言公祭,玉关梦诗卷长留”,讴歌其宦海沉浮仍炽爱祖国的精神。明代杨升庵“状元谪戍,陶情乐府传神韵;南诏留痕,老泪凄风望桂窗”,他生性耿直、结怨权奸而命运多舛,虽流放而未颓废,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表现出一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傲气义气正气。其妻明代蜀中才女黄峨“闺中寄外,深情散曲垂青史;月下吟孤,满腹柔肠绾远滇”,歌吟黄峨对杨升庵的挚爱之情,激励杨升庵于逆境中奋进,何处青山不杜鹃。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千古流传。
作者对古代英雄大禹、天文学家落下闳、药王孙思邈等十分敬佩,创作楹联歌颂大禹治水“文铭九鼎,治水功成壅垒决;德化八荒,安邦计舍坝堤高”的历史功勋;推崇落下闳“深究天文,身舍紫衣,往者踵催来者奋;专攻历法,名悬苍宇,闳星曜射众星繁”的科学精神;礼赞孙思邈“药王妙术,精通百草扶伤法;医者仁心,独著千金祛病方”的传奇故事。作者特别对同时代的科学家由衷赞叹:数学家华罗庚“矢志求真,解析多元诠数论;凝情拓奥,钻研矩阵列方程”,展现数学与诗之美;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宫殿楼堂,借景筑园挥画笔;宗师理念,采光入厦耀乾坤”,使凝固的音乐富有温度感;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含辛稻种,兴农智谱金秋曲;遂愿田畴,报国情抒大地诗”,为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诺贝尔奖得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竭力寻根,丹心化合青蒿素;毕生觅术,妙手医疗疟疾人”,挽救了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传承创新祖国医药学,为我国赢得举世惊叹的荣誉。
以闲吟挥洒童心大韵。在《闲吟风物》60联里,最能体现作者在限制中神与物游以绎词、于格律里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文思特质和澡雪精神,无功利的自由书写,使楹联创作进入思维通透、意境澄明、语言唯美的自我表达境界,显示出作者童心未泯、本心如一、真心如初的体察客观世界和人间社会的审美意识和诗意主张。“雁舞云霞美,风吟牧笛长”,其景炫动,其声辽阔。“雪尽芳菲艳,风清气韵新”,融情于景,寄意于象。“翠竹吟风风逸韵,红梅恋雪雪凝诗”,风雪因竹梅而诗韵飘逸深邃,人与自然对话、自然启示人心,翠竹红梅即是人格榜样。“雁阵凌空才谱青云曲,群鸥戏水又歌细柳风”,多么灵动优雅而生机勃发的视觉听觉通感画面!“聚秀山川,风光此处尤嘉丽;同辉日月,天地何时更朗清”,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深沉的期许和无限的热望。“云台雅聚浑忘了流觞不再,月夜清吟忽想起对影成三”,其喧哗过后的孤寂、把持操守的安静,溢于言表,直戳心灵。“梦挈天边月,异乡梦远思乡梦;情牵海外人,故国情深爱国情”,在梦、乡、情、国的叠咏妙化中,感受到作者家国一体的情感态度和审美取向。
作者骨子里崇文尚美,追求中华传统文人的生活韵致,力图把当代诗意生活同古代审美范式打通并接续起来,寻找一种中国化的书斋存在意义。“敲窗风雨逸,泼墨韵文香”,雨中泼墨,墨香飞逸;“情投风雅韵,笔应仄平声”,钟情诗文,遵循格律;“泼墨书灵秀,开怀颂鼎新”,以笔抒怀,吟诵时代;“清风步韵翻诗集,皓月推窗落酒杯”,诗酒自古一家,灵气钟情诗人;“翰墨留香从故纸,斯文毓德启新篇”,推陈出新,以德敷文;“山边绰影推窗远,笔底沧澜扑砚香”,山水入胸怀,妙手著文章,这是何等洒脱逍遥的创作境界,不为世俗所困扰,不惧杂音所困惑,不甘格制所约束,怀揣童心,存真去假,写我之我写,抒己之己情,在楹联中焕发特有的通天气度和铿锵大韵。
以感悟揭示人生哲理。 在《浅悟人生》42联里,作者集几十年人生阅历和感悟,阅尽人间春色,悟透生命真谛,有许多感同身受的体悟和高远深邃的认知,表现出一位智者的慧心和哲学观。“心宽神气爽,欲寡性情刚”,心宽欲寡的本质是守本真、戒泛欲,一个人的生命存在方能神清气爽、刚健有为。“心诚交善友,事久见知音”“容人但要心肠善,律己须防尺度宽”“观人不取高低眼,择友宜抛势利心”,表达交友原则和基本态度。“识人非易,知己更难”和“守慈为善,怜弱是强”四字联,词简意深,玩味无穷。“多求大格局,少耍小聪明”一联看似通俗,却直抵生活要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生活教训太多了。“老迈常疑真是假,年轻易信假为真”,写得颇为玩味。“水能清澈因沉淀,事得周全要考量”,讲明事物因果关系,极富生活智慧。“虚名不昧真君子,小节难拘大丈夫”“不为名囚,粪土浮名勘破易;若因利往,蝇头小利放开难”,这几联初读似乎明白其理,但能看穿“名利”二字却是一生的磨砺和修为,真正支撑“大丈夫”的是不为浮名小利所囚的大智慧。“看水看山凭视角,见仁见智在胸怀”,言观察事物、辨识意义的角度和胸襟的重要性。“胸中意境沉思出,笔下诗情激荡来”“文雕岁月防存伪,史鉴乾坤怕失真”“诗求大雅先从俗,画取天然始得真”,对真实真相真知真理的追寻和求索是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所有人都应具备的品格。“持本来心,岂为妍媸稍惑目;行长远路,当逢曲折不回头”,人生路上持守本心,不为美丑表象困惑乱心,不为坎坷曲折阻扰前行。“秀木参天根底应非浅,凡人立世脊梁不可弯”,其比附的是深浅曲直、立世为人的道理。“格物还须多角度,求真切忌一言堂”,是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德高者曷求望重,位显时更要心平”“人间重德,皆因缺德多于积德;世道崇才,应解用才始自育才”“情理事理法理天理行之有理,我心你心世心人心昧不得心”,这几联阐述道德,道德是人意识和行为的尺度,是人内在精神向度的旗帜,是人遭遇困境、化解矛盾的内生动力,也是人成就人性美好的至善之为。
综观陶武先先生《楹联小集》,我感到小联巧苞大世界,世界由此不同;大笔轻构小空间,空间忽然有趣。千山万壑化为笔端,纷扰世界一联厘清,其思想内容因道明事理哲理而具有穿透性和启迪性。我对作者创作的205联作了一个简单的用字统计,发现在对联正文中,风字48处、情字39处、人字34处、心字30处、德字15处、道字13处,表明作者从“人”的角度探究心性、推崇道德、注重情感,把风景风姿风味风气风尚风情风骨作为观察体认客观世界和主体意识的“风窗”“风眼”,见出难见之风韵风采,发现难现之风貌风范,这“风”难寻其踪却妙趣无穷,具运动之力又化成天下,构成了作者思维的“大风”格局和审美的“春风”煦愉风格。
同时,楹联正文中用春字25处、月字24处、生字18处、香字18处、知字17处、清字12处、秀字11处、飞字9处、理字8处、好字7处、智字5处,由此可窥见作者创作时的审美心理偏好和旨归意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唯有智者方能洞悉社会进步的动因和正道。“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当万物皆备于我,坚守人间真善美,人类世界就会在知性理性的光芒照耀下迎来一片春光和丽景。
作为对仗之文学的楹联,其创作思维属“戴着脚镣跳舞”,且只能上下、左右两步两步地跳,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跌宕相应,平行对称、内涵起伏相称,有如二重奏,其旋律节奏和结构既不能上联语义重下联弱,也不能上下联各表各,应二联气势贯通、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读《楹联小集》,陶武先先生在遵循传统对仗文学基本规律基础上陈言务去,饶有别致,形成了当代楹联创作风格。我将此归纳为“二维叠加创作法”。中国哲学强调“太极生两仪”,把宇宙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即“一阴一阳谓之道”,如老子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联之相“和”在于因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之“气”灌注贯穿在两相呼应的字词义中,“冲”而不乱、“冲”而循矩、“冲”而有度,在对子里充满难以遏制的审美张力。这就是陶武先先生“二维叠加创作法”的“二元统一思维法”和“阴阳互补修辞法”,形成了独有的“乾坤大风审美化”特征。这种创作方式需要一览众山小、相看两不厌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情感思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格”相互交融互渗才能做到水到渠成妙合无垠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楹联小集》的出版,丰富了今人对中国对仗文学的认知和感悟,是当代楹联创作的重要收获。我相信,其短小隽永、一语天然的佳构,将会成为读者喜爱并熟记的对联或座右铭。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