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情始终是文艺作品经久不衰的主题。它徜徉于小说与戏剧的无垠之境,盛装不朽,绮丽多姿。文艺作品中对爱情的描绘不仅存在于对它朦胧的憧憬和不渝的信念,存在于它被反复吟唱的那些浪漫或坚贞的品格,还存在于它的脆弱与凋零。
古往今来,人们始终对美好的爱情心生向往,同时也正视着它的衰颓与消亡:从被独自留在荒岛上的阿里阿德涅,到为爱孤注一掷的兰斯洛特,从为贝雅特丽齐惆怅叹惋的但丁,到为哈姆雷特踏上不归之路的奥菲利亚,前贤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优雅细腻,令人心折的悲剧故事。
然而历史著述对爱情破碎的探究,却不似文艺作品那般葱郁繁盛。人们如何感知已经逝去的情感?爱欲和激情往往转瞬即逝,情感的生发看似无理性可言。对这些真实情感的描述理应属于那些极为私密的领域,以至于它们很少出现在历史著作,抑或编年史著作里,也很少出现在历史学家的视域里。
当两情相悦的神奇光环褪去后,我们该如何勇敢地面对仍然独立存在的自我以及赤诚的真心?《爱情的破碎:一部分手史》为你解密答案。7月30日晚,一场题为“爱情的背面——欧洲史上的分手之困”的读书沙龙和直播活动在北京SKP RENDEZ-VOUS举行。该书出版方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武德凯出席活动。
《爱情的破碎:一部分手史》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讲师、波尔多蒙田大学法国文学博士陈晓琳,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毕文静,中国环境出版集团重大项目办编辑王荣做客读书沙龙现场,围绕这本新书,为公众奉上一场充满历史与现实碰撞的思想盛宴。
史学理论家威廉·苏威尔说,“历史事件往往为高涨的情感所驱动。但社会科学家却如同躲避瘟疫一样躲避着情感。他们生怕如果将情感作为研究的对象,他们就会被这个术语所含有的非理性、不确定性和难以用语言精确表述的特性所玷污——他们论著的清晰无误和科学客观就会被质疑。”但是,这种被视作“爱”的激情,真的能逃避社会规范,超脱历史疆界么?从中世纪骑士式的理想爱情,到近代一往无前地追求自由,再到当代社会的感情混沌……爱情和爱情观念的流变一直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时代精神与丰富多样的个性表现形式的影响。爱情的破碎亦能自成一部历史。
三位嘉宾围绕何谓感性史、私密情感何以进入公众视角、欧洲爱情意识的流变、百年之思法国离婚法案、互联网时代下的爱情等话题展开了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对话,引领现场和直播前的观众感受到新书《爱情的破碎:一部分手史》所叙述的精彩的历史故事及深入的学术探寻。
《爱情的破碎:一部分手史》由专注于女性史,并曾任职于法兰西公学的萨宾娜·梅尔基奥尔-博奈撰写,并于2019年在法国出版发行。该书并非一部慨叹爱情不再的文艺作品,而是一部结构和逻辑严谨、史料丰富、语言风格简单明了,且具有鲜明问题意识的感性史著作。感性史这一概念由法国著名史学家吕西安•费博弗尔提出,是脱胎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个史学分支,从二十世纪至今一直是国内外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爱情在文艺创作中无处不在,但是从历史学角度研究两性情感并非易事,因为情感的隐秘和变动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剖析重大历史事件一样解读个人,尤其是个人私生活情感——更何况学术研究似乎与主观情感之间存在着先天屏障。但是,本书作者从当事人的私人书信文献出发,通过有据可循的文献记载,用客观、平实和真挚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历代著名的艺术家、哲学家等那一段段破碎的爱情旋律。
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爱情破碎史。爱情由盛而衰、充满泪水和挣扎,最终难以为继的过程不仅关乎个人情感,同样也是社会价值观和风俗的写照。作者通过对爱洛依丝与阿伯拉尔、拉罗什福科公爵与隆格维尔公爵夫人、乔治·桑与缪塞等十八对历史上著名爱侣爱情兴衰的细致讲述,分析、思考爱情萌发和消亡的必然和偶然,用辩证、理性的方式深刻审视自我情感。
卡夫卡曾说“一本书应该像一把利斧,劈开人们心中冰封的大海”。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诸多如此伟大的灵魂,我们需要通过著作与他们对话,培育自己的智慧。通过这些被画上句号的爱情故事,读者领略的除了一张张人类的心灵地图以外,还有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宏大的历史和社会画卷。更重要的是引领我们分析、思考和重温历史,用辩证、理性的方式深刻审视自我情感。
本书自2019年问世以来首次以中文译本的形式与中国读者见面,中文译本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首次出版发行,并入选法国驻华大使馆“傅雷出版资助计划”。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长期致力于生态环境领域的文化传播和出版事业,已出版环境保护基础理论、学术著作、环境文化、环境教材、环境科普等各类图书8000余种,打造出大批精品力作,数百种图书获得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在内的众多图书奖项,在业界产生广泛影响。目前,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正在重点打造包括生态文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在内的品格高蹈卓拔的人文社科类精品书系——“青云书系”。本书正是“青云书系”发布的首本图书。
(图片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提供)